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
2024-12-15王婷
摘"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概念的表面含义,更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其能力发展。文章先阐述了深度思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内涵,再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旨在通过对深度思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的研究,能够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所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深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106-03
作者简介:王婷(1983~),女,汉族,陕西渭南人,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理解数学世界的桥梁。然而,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知识的掌握上,缺乏对概念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根据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在概念教学中,学生的深度思考至关重要。深度思考不仅仅是对概念的记忆,更是通过理解、分析、比较、类比等多种方式深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深度思考的内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深度思考的内涵远不止于知识的简单接受,更是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构建和组织新知识的过程。深度思考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意味着学生能够跳脱对定义或程序的表面记忆,深入挖掘概念的核心特征及其相互关联,从而实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点,深度思考可分为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一)从表面到本质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当是深入的,能够探讨概念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而不仅仅停留在定义或单一的表面层次。表面理解往往是对知识的表象记忆或模仿操作,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情境中应用。然而,深度思考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概念的实质,把握其所包含的数学关系和思维模式。这种思考方式引导学生突破对概念的机械记忆,去思考其在数学体系中的实际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使其具备处理概念性知识的灵活性。
(二)思维的多维度拓展
深度思考不仅是对数学概念单一方面的认识,而是多维度的思维拓展。通过拓展思维,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不同维度挖掘其内涵,逐步建立起全方位的理解。这样的思考过程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加强,他们不再局限于概念的固定内容,而是能够在多维的认知视角下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层次思考。这种思维的拓展不仅深化了他们对概念的掌握,还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推理与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概念间的联结与迁移
数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概念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并相互依赖。深度思考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单一概念,还要掌握概念之间的关联,并在不同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联结,学生逐渐形成对数学概念网络化的认知,能够从中理解不同概念的内在逻辑关联,使学习更具结构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迁移能力也得到发展,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概念间的联结与迁移是深度思考的关键,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不再感到陌生,能够更迅速地找到解决路径并有效地应用知识,从而实现对数学概念的全面掌握与灵活运用。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在实际的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概念教学表面化
在当前的数学概念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深入挖掘数学概念的深层内涵,往往侧重于对概念定义的直接传授,忽视了对概念背后数学思想、逻辑关系及应用场景的探讨。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通常仅仅记住概念的定义和一些具体的例子,而对概念的深层含义和内在联系缺乏足够的认知。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片面化,未能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由于缺乏对概念的深度挖掘和多维度的思考,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进而影响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概念教学表面化的问题表现在教师重视对数学概念的形式讲解而忽视了思维训练与探究,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停留在知识的外在层面,缺乏对其本质和内在结构的深度思考。
(二)缺乏灵活的思维训练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仍有部分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缺少自主思考、探索和讨论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无法进行足够的反思与讨论,使得他们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形成对概念的深刻把握。灵活的思维训练应当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思维活动和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目前部分课堂教学更多地侧重于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点的灌输,缺少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思维激发和深入反思的机会。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也制约了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情境创设不够丰富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应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然而,部分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导致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时缺乏感知和体验,从而难以形成对概念的深层理解。情境创设的不足,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实际问题相联系,未能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概念的实际应用意识。数学的抽象性要求学生能够将其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增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缺乏情境创设的教学往往使学生感觉数学概念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距离,难以真正理解概念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影响他们对概念的深层次思考与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
要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科学的策略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数学能力。
(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工具,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复述。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比如,通过提出“如果我们把一个大饼平均切成几份,如何表示其中一份的大小”这种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思考,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不仅能在生活经验中寻找数学的影像,还能够对分数的定义和意义产生初步的感知。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分数的内涵。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后,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大饼被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如何表示?为什么是1/3”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母和分子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分数的基本结构。这种引导性问题有助于学生从具体的图形和实际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核心含义,而不仅仅停留在符号记忆上。此外,在学生掌握了基础概念之后,还应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如果把一个大饼平均切成8份,如何表示其中的4份?这个过程与我们刚才学习的‘三分之一’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递进问题,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新学的分数概念与旧有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对分数内在规律的理解。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厘清不同分数之间的关系,也培养了他们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通过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首先,可以通过讨论家庭中常见的物品(如窗户、书桌、地板等)的面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提问:“如果我们想要铺设一块地板,我们该如何计算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地板?”这样的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好奇心,让他们意识到面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其次,可以使用实际的物品,如纸张、方格纸、积木等,让学生亲自测量并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比如,可以让学生使用纸张覆盖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观察和比较这两个图形的覆盖面积,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到面积的真实含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需要统一面积单位。通过让学生将不同的面积单位进行比较,帮助他们理解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用方格纸测量某个图形的面积,然后让他们将这个面积单位换算成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单位换算,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他们能看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三)通过类比与归纳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数学概念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可以通过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和四条边,但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情况,其四条边长度相等,而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但四条边不一定都相等。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通过这一类比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其次,在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类比法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可以通过对比两者的周长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类比,学生能够认识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特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周长公式的来源和实际应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归纳法帮助学生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种归纳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结论
深度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采用科学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其数学学习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晓谆.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11):49-50.
[2]张漪雯.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21(8):17-18.
[3]张秉金,杨志宇.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7):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