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成绩提升的影响研究

2024-12-15何付萍

考试周刊 2024年46期
关键词:数学成绩高年级一体化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通过评价促进教学,由教学带动评价,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中,这一模式尤其重要,因为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文章研究探讨“教—学—评”一体化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成绩的提升效果,通过选取某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前测、后测、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等方法,系统分析“教—学—评”一体化对数学成绩、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评”一体化显著提升了实验组学生的数学成绩,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高年级;数学成绩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094-04

作者简介:何付萍(1972~),女,汉族,江苏邳州人,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平墩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信息化和智能化。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为基础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机遇,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因其逻辑性强和对抽象思维的高要求,成为教学中的一大挑战。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评”一体化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定义

“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源自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学和评价割裂开来,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评价则是检测学生掌握程度的手段。“教—学—评”一体化则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评价,通过多样化、即时化的评价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一体化通常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力求通过持续、动态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二)数学教育的特点与挑战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使得数学教学内容可以从具体形象的数与运算扩展到抽象的几何、代数等领域。然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仍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抽象概念并进行灵活应用,而另一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具体的教学指导来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此外,小学高年级数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建立严密的数学知识体系。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应对这些特点和挑战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常见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合作学习等各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讲授法由于教师主导课堂,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知识,但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精神。练习法则强调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但过多的机械重复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削弱学习的积极性。合作学习虽然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导致小组内工作分配不均,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学—评”一体化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成绩提升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文章研究选取了某城市三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校具有相似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水平,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环境较为一致,保证了样本的同质性和可比性。具体而言,参与研究的学生共计180名,其中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各90名。为了进一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研究在选择过程中考虑了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等变量,确保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均有代表性。

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方面,文章研究采用了随机分组的方法。具体而言,将每个年级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名学生。随机分组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控制外部变量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实验组的学生将接受“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样化、即时化的评价手段,通过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对照组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保持一致,确保两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进行学习。实验组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评价融入。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即时反馈工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作业批改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具体的改进建议和学习指导。课后辅导则通过线上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评估工具,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对照组的教学活动则依照传统模式进行,以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教师在课后批改作业并进行总结讲评,但不进行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

(二)数据收集

在实验开始前,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生均须进行前测。前测内容涵盖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包括数与运算、几何与图形、应用题等方面。前测试卷由多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共同设计,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前测结果不仅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基准数据,还帮助研究者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进行后测。后测试卷在内容和结构上与前测基本一致,但题目不同,以避免学生因记忆而影响测试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文章研究在前测和后测中均采用了标准化的测试环境和严格的监考措施,确保测试过程公平、公正。前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分别为75.2分和74.8分,差异不显著(pgt;0.05),表明两组学生在数学基础水平上基本一致。后测结果则显示,实验组的平均分提高到88.3分,而对照组仅提高到79.5分,差异显著(plt;0.01),这表明“教—学—评”一体化在提升学生数学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除了前测和后测,文章研究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记录。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课堂观察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情况。例如,研究者记录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评价工具的频率和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完成任务的积极性等。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每节课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为5.4次,而对照组为2.1次。

学生问卷则从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感受和反馈。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87%的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对照组仅有45%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教学模式感兴趣。此外,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也明显增加,平均每天课后自学时间为1.5小时,而对照组为0.8小时。

(三)数据分析

在定量分析方面,文章研究主要采用了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量化的方式揭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及其显著性。首先,使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对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基本统计,计算平均分、标准差等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分别为75.2分和74.8分,标准差分别为6.3和6.1,表明两组学生在数学基础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平均分提高到88.3分,标准差为5.4,而对照组的平均分仅提高到79.5分,标准差为5.8。这些数据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接受“教—学—评”一体化后,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在定性分析方面,文章研究通过访谈分析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机制。首先,对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感受和反馈。访谈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评”一体化能够帮助他们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一位教师表示,“通过即时反馈工具,我可以在课堂上立即发现学生的理解盲点,并及时进行针对性讲解,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学生方面,实验组的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认为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使他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评”一体化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成绩提升的研究结果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教—学—评”一体化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效果显著。实验组学生在前测和后测之间的平均成绩提高了15%,从75.2分上升到88.3分,显示出显著的进步。相比之下,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仅提高了5%,从74.8分上升到79.5分。这个结果表明,“教—学—评”一体化在短时间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此外,在具体的数学领域,如几何和应用题方面,实验组学生的正确率提高了20%,而对照组仅提高了7%。

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了30%,而对照组几乎没有变化。这一显著提升表明,“教—学—评”一体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和积极。

最后,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显著增强。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时间平均增加了25%,从每天1.2小时增加到1.5小时;而对照组的变化不明显,依旧保持在约0.8小时。自主学习时间的增加表明,“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评”一体化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成绩的影响原因分析

首先,教学设计的优化是“教—学—评”一体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评”一体化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详细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能够制订更加个性化和灵活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动态变化。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即时反馈工具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动态的教学设计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评价的及时性和多样性是“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反馈,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和作业等方式,实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性评价则通过定期测试和总结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进展。这些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及时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评价滞后和单一的问题。

再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拓宽了学习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评”一体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这些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在线练习、教学视频和互动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学习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

最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教—学—评”一体化成功实施的重要支撑。通过专业培训和教学研讨,教师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水平显著提升,从而带动了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同时,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也促进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通过这些培训和研讨,教师不仅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技能和评价方法,还增强了他们在课堂上灵活应对和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实验组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学会了如何有效利用即时反馈工具和在线评价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自如地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教学提升策略

优化“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过程,将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此,文章提出了四个具体策略:教学设计策略、评价策略、资源整合策略、教师培训与发展策略。

(一)教学设计策略

为了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点和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此外,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如电子白板、学习管理系统和互动课堂软件,可以极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讲解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动态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操作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

(二)评价策略

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和作业等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形成性评价通过阶段性测试和反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问题;终结性评价则通过期末考试等方式,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资源整合策略

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库,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支持手段。教师可以将教材、教案、课件、视频、练习题和测验等各种资源整合在一个在线平台上,供学生随时访问和使用。这种资源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在课后进行复习和拓展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录制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在线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四)教师培训与发展策略

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水平,必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这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最新的“教—学—评”一体化理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评价工具的使用等。通过这些培训,教师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创新能力。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教—学—评”一体化的工作坊和研讨会,让他们在互动和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六、结论

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章验证了“教—学—评”一体化在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成绩中的显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评”一体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尤其是在需要较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几何和应用题方面表现突出,还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卢伟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4(18):87-89.

[2]尹文生.基于小学数学归纳能力“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索[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6):69-70.

[3]王晓双.“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跨学科实验课程实施与探索[J].家长,2024(17):22-25.

[4]黄燕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评”一体化研究[J].教育界,2024(16):53-55.

[5]庄华艺.“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实践[J].教育,2024(16):81-83.

猜你喜欢

数学成绩高年级一体化
帮助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应如何提高数学成绩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高中数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