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4-12-15刘淑芳
摘"要:高考语文作文在试题中分数占比大、消耗时间长,在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提升高考语文作文成绩是提高高考成绩总评的重要一环。文章从正确处理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关系、高考作文评分机制的“迎合”以及高考作文的具体训练方法三个维度入手,具体探讨了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作文教学以及高中学生的语文作文备考提供了系统指导。
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备考;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071-03
作者简介:刘淑芳(197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等。随着高考语文作文的不断深入改革,高考作文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深度、逻辑表达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这也意味着高考作文备考教学策略需要改变,要更加重视学生生活、思想和思维的综合训练。文章通过高考作文中表现出的考生对生活体验的缺乏、思想内涵的贫瘠以及思维不灵敏的问题,根据高考评分对学生审题立意、思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这三方面的探讨,提出备考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审题立意、逻辑框架构建、思维表达训练等。
一、高考作文备考中的关键问题
(一)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
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大都要求考生以材料为中心,对社会热议话题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自主选择写作角度并进行议论文写作。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目是关于劳动的内容。尽管题目不算难,平均分并不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多数考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为了应对文化知识的考核,许多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日常劳动,以至于他们对“劳动”只有一个空泛的概念。长期缺乏劳动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使得考生对劳动的认知空泛而浅浮,自然也就导致作文内容空洞难以引起共鸣、逻辑松散难以经受推敲。
(二)缺乏清晰的思想框架
要提高高中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增加写作技巧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应学会通过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独特见解。同样,以2019年全国卷有关劳动的作文题目为例,分析思考能力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学生作文突兀地将劳动与“治家”“治国”相联系,没有写明这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有考生提出的观点是“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他所举的例子是孔子和雷锋,而且不是从二者如何热爱劳动以及劳动在他们二人身上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论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写出的文章无法体现对劳动的本质认识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缺乏准确的逻辑表达
高考作文中,作文与语言表达的关系至关重要。在具备生活积累和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如何有效表达就成为接下来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考作文通常以议论文为主,其应展示出作者的抽象思维过程。议论文重在论理,而“理”源于对事物关系的理解,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解释这些关系的正确途径。有考生首先谈及劳动的初级作用,从对劳动的感性认识出发,概括劳动对生存的价值,这就是形式逻辑的雏形;然后又分别从“小我”和“大我”两个层面来讨论,而这是辩证思维的雏形。显然这种高考作文中已经达到了准确的逻辑表达要求,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
二、高考作文评分的关键因素
在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了解并“迎合”高考作文评分机制对考生备考具有重要意义。评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审题、思辨和表达水平。下面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与研讨,并辅以2021年新高考卷为例进行分析。该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毛泽东在《新青年》中有关“体育之效”论述,写一篇体现感悟与思考的文章。
(一)审题立意是获得基础评分的关键因素
文风端正是审题的基本要求。考生需要准确把握题意,明确文章的核心论点,避免偏题或跑题。以上题为例,审题时,考生需要理解材料中的启示意义,并结合自身的观点进行论述。有同学在作文中分别以“信念可指引人走出困境;信念可以重振国威,击破绝境;信念不止可以作用于个人,也可以作用于一个集体”为分论点进行论述。这就是典型的偏离题意的作文。该生对材料缺乏整体观照,没有破解材料的隐含信息,仅抓住只言片语便信马由缰。与此类似的偏题立意还有自信、自立、自强、努力等,不一而足。
(二)思辨能力是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文脉清晰是高分作文的关键。考生需要在文章中展现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结构,论证过程要条理分明,论据要充分且具有说服力。一位考生分别从“体育是国家之力的根基;体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力;体育发展需要各方助力”三个分论点进行阐述。这样的行文体现出该考生忽视了题干中“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句引导语。就体育论体育,似乎没有偏题,但忽略“启示意义”,作文中也就缺少了对生活的普遍观照、对启示的剖析思辨、对论证的逻辑推导,也就失去了相当一部分加分因素。
(三)表达水平是获得满分的关键因素
文气顺畅是满分作文的标志。考生需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观点,句式灵活多变,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且富有感染力。有考生以“我认为孰强孰弱,事在人为”为文章开头,导出观点,要言不烦;随后以“生而强,宜戒骄戒躁,砥砺前行”展开说理、举例与分析;接下来“生而弱,宜放平心态,不必自卑”的段落,与“生而强”构成鲜明的思辨特色,符合“文脉清晰”的加分因素。之后,论述“生而弱,应点燃热血,奋斗不息”由个体强弱变化继续展开,延伸至家国天下。文章末尾以“故,孰强孰弱,事在人为!”回扣题目,照应前文,总结再次丰盈观点,且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结合全文看,符合“文气顺畅”的要求。
三、高考作文备考应对策略
(一)明晰材料,确切审题立意
首先需要明晰材料,准确把握审题立意。教师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梳理材料中的对立和联系,帮助他们抓住核心概念。比如,在分析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违反交通规则的父亲”材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核心冲突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依法治国的原则。
此外,运用“黄金三问”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反思立意的合理性:“我的立意和材料相符吗?”“在现实生活中有和我立意相悖的情况吗?”“我的立意能引发读者共鸣吗?”这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前深入思考,对自己的论证体系进行敲打雕琢,从而确保立意合理且深刻。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可以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
(二)拟写框架,强化批判思维
拟写作文框架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一步。在此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模型来帮助学生构建框架。例如,CER(即主张、证据、推理)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明确论点、提供论据,并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另一种有效的方法则是正—反—正模型。这种模型强调在论证过程中首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列出反对的观点,再进一步论证支持最初的论点。这种模型也是一种最典型的批判性思维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习惯,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写作中处理不同的观点,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另外,引导学生利用写审题纲要梳理写作思路、确定文章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提升方法。利用一些辅助梳理逻辑的框架、模型来构建作文框架,可以帮助学生的作文逻辑结构更加清晰、合理、简洁,使得学生写作不至于思维散漫、逻辑不通,错失加分项。
以2022年全国甲卷为例,我们可以运用CER模型拟写作文框架。可以从立意“以移用、化用为基石,培养独创精神”入手提出问题“人一定要拥有独创精神吗”,然后给出证据一“中国芯片发展面临‘卡脖子’困境,拥有独创性,便于国家发展”,由此可以提出主张“国家要有独创精神,人也应该有独创精神”;伴随着证据二“中国诗歌经典流传,但部分诗人化用前人诗句,创造更经典的诗句”的提出继续修正主张“独创精神不是完全自立,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合理创造”,最终可以得出推论“合理移用和化用与个人拥有独创精神并不矛盾,甚至三者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三)巧用“完型作文”,提升论文表达
完型作文是一种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通过挖空填写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论证结构布局、论证方法、逻辑推导、例子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明白点说,就是“挖空填写”作文。此法用于作文局部训练,“缺什么补什么”,效率很高。教师利用这种训练方法为学生针对性强化论证结构布局、论证方法、逻辑推导、例子分析、文采等专项加强学生作文功力。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给出一个根据不同的学生写作水平分类进行训练的样例。
在学习精确拟写分论点时,教师可以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主题给出一个样例:滋养与反哺——每个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滋养与反哺的关系。在给出开头和中心论点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样例拟写3个分论点,完善文章结构。另外,训练写好精彩段落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观点:优秀的民族文化滋养科技精神;在给出观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举例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论证有例子以及对例子的分析。
(四)互评修改,升华作文主题
互评修改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评判他人文章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修改不断自我完善。教师可以设置互评的标准,要求学生从理据新颖、贴合现实、论证有度、与论题紧密相关等方面设置标准。在互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发现其他同学的优势和不足之后进行自我反省,找准自身在语言表达、观点论证等方面的缺陷,在后续作文修改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师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对话,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并通过辩论深化对论题的理解。在讨论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面回应论题中的问题,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围绕着自己的观点选择充分论据,不断升华作文主题。
四、结论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中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正确处理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关系、“迎合”高考作文评分机制以及作文训练方法三个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增加生活体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高考语文作文的备考不仅仅是对写作技巧的训练,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教师还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以期在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成绩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砌好思想上的“第一块砖”,让学生们形成真实、深刻、逻辑严密的思想和观点,真正帮助他们做到“文如其人”。
参考文献:
[1]钱华南.明方向"求实效"提思辨——关于提升高考作文思想深度的教学思考[J].教学考试,2018(28):4-6.
[2]史小兵.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J].作文,2021(4):48-49.
[3]习平.“言之无文”发微——兼论高考作文必须注意的三大关系[J].中学语文,2019(22):17-19.
[4]许思明.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23(1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