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15徐清嵘
摘"要: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具有显著的优势,将教学内容按照单元主题整合起来,通过调整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设置教学任务,学生能够突破单元学习难关,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基于此,新课标背景下,探索和实施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尤为必要。文章着重论述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概念及意义,总结具体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导向;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概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048-04
作者简介:徐清嵘(1973~),男,汉族,江西丰城人,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埔上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契机。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结合单元主题、要素灵活组织单元内容,便于学生把握大单元学习方向。现阶段,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注重解析单元导语、要素,难以把握单元主旨;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切实际,难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导学任务脱离单元教学实际,难以构建知识框架;未找到单元内容的衔接点,不利于提升教学实效。基于此,文章主要从单元导语、要素解析、教学目标的设置、导学任务的安排、单元衔接点的探索多个角度入手,探究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一、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概述
(一)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概念
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整合教材内容、打破传统单篇教学模式,以主题学习为单位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找到单元文章的衔接点,引导学生解析写作方法,把握作者情感,强化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科学指导写作,达到以读促写、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结合课外相关资料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意义
1.有利于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
大单元教学以目标为导向,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契合。通过大单元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大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新的语文知识框架,使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将单元内容衔接起来,便于引导学生扎实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有利于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效果
相比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容,将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三)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原则
1.主题性原则
新课标导向下,为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效,教师要突出主题性原则,通过解析单元导语、语文要素,把握单元主旨,确保教学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使学生对单元内容形成整体认知,便于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促进情感的升华。
2.目标性原则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单元教学实效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同时还要突出核心素养,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围绕这些目标进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3.导学性原则
导学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突破单元教学难题。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学任务,教师也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路径,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同时,导学任务的设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衔接点,根据主题和目标,灵活整合单元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解析单元内容,把握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通过整合,教师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素养立意、衔接多篇文章,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新课标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研读单元导语,把握单元主题
单元导语概括了整个单元内容,通过仔细研读单元导语、语文要素,教师能明确单元教学主题,便于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快速投入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以部编版七上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体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交织的结构特征,从单元主题来看,可以归结为“四季美景”,选篇均与四季美景相关,如《春》《济南的春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语言优美,且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写作主题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为使学生把握单元主旨,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读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境,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注重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解析单元导语,学生能够把握学习方向,且为学习本单元内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制订单元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通过制订具体的单元目标,教师可以精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清晰的单元目标也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当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水平时,能够主动投入学习中,提升学习效率。
从七上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来看,均为现代写景散文,以写景抒情为主,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学生阅读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呈现相应的画面,感受景色之美,感受诗情画意,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单元内容布局合理,且具有层次性,高度契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此,可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目标一:要求学生细读文的内容,感受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彰显语文的德育功能,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目标二:正确、流利地阅读单元内容,把握单元内容中的重音和停连,深入解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语文大好河山之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目标三:深入鉴赏单元文章的语言,体会文学用语的表达方法,强化“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把握新课标教学要求,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把握单元学习效率,便于逐步突破单元学习难关,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三)设置导学任务,构建知识框架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通过导学任务的设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且导学任务通常涵盖单元的重点知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找到单元内容的关联点,便于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结合单元主旨灵活设计导学任务,学生也能主动预习和探究新知识,有利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完成导学任务,学生也能初步了解单元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七上第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在此基础上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总结文章中的景物描写顺序。
阅读《春》,这一文章呈现了四幅画面:春草报春图、春花争春图、春风拂春图、春雨润春图,采用了什么描写顺序?作者为何这样描写?
阅读《济南的冬天》,该篇文章依次描写了小城酣眠图、小山秀雪图、远山卧雪图、水天一色图,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描写顺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任务二: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方法、感受层次结构。
阅读《春》第四段内容,感受春花争艳图,图中有什么样的层次结构?表达了什么样的效果?解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济南的冬天》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笔下的小山秀雪图,描述画面层次结构以及表达效果,分析修辞手法及效果。
学生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选择一幅画赏析,总结画面的层次结构、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
(四)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
语文大单元教学要结合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把握整合要点,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实效。单元内容整合也要注重素养立意,解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突破单元学习难关;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多篇联读,在阅读、对比、分析中把握单元主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改写,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也要进一步拓展延伸,衔接课内外教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1.把握素养立意,突破教学重点
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素养立意,能够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深入解析单元教学重心,可提取两个重点内容,分别为朗读和品读。重视朗读和品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朗读,学生能直观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便于激发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品读则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便于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培养持久的阅读兴趣。
大单元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正确区分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正确流利地阅读文本内容,把握学习目标。以古诗词为例,朗读过程中,要确定重音和停顿,同时还要调整语气、语调和语速,读出韵味,培养勇敢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引导学生品读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从修辞、写法等角度感知语言,明确不同篇目撰写的重点,解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注重多篇联读,提升阅读能力
通过多篇联读,学生可以对比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便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及写作技巧,有助于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共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为例,课文选篇内容各异,写法上有相似之处,均以写景抒情为主。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将教学重点贯穿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和品读,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也可让学生横向对比课文,归纳总结共性,强化阅读理解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听读、朗读。要求学生阅读单元的三篇写景散文、《古代诗歌四首》,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频,让学生跟读,标注重音和停连,感受语气的变化,正确调整语调、语速,解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总结情感表达技巧,读出四季之美。
其次,指导学生品读、赏读。要求学生品读本单元内容,品读过程中也要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个性化的方式,发掘文本的情感意蕴,深化对作者表达情感的思考。这一过程中,重点要求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赏析,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做好批注;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语段阅读并仿写,分享感受,互相评价,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最后,教师也可让学生阅读《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对比如何选择描写对象(探究三篇文章中景物选取有何不同?选取景物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点?)、如何安排描写顺序(总结三篇文章中的写作顺序可以分为几类?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运用描写方法(总结三篇文章共同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如何抒发情感(三篇文章结尾处作者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哪些直抒胸臆?哪些委婉含蓄?两种情感表达方式有什么优缺点?)
指导学生听读、朗读、品读、赏读,对比不同文章的写景区别。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强化语言表达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便于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3.指导学生改写,培养思维能力
改写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原文重新进行构思和表达,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用词精炼、含蓄,同时也蕴含独具特色的情感色彩。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古诗词内容,尝试翻译,结合自身的理解将古诗词改写为散文,培养自身的想象、表达和辨析能力。
首先,教师可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让学生结合注释内容,解析古诗词对应的季节特点、地理环境、人物经历等,选好改写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做好背景介绍,把握改写要点,使改写内容更加丰富。
其次,教师要做好总结,让学生认识到改写不同于翻译,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为改写增色,也可以引入多元化的了解方法,在不脱离原作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可以改写为:干枯的树藤盘绕在老树之上,无精打采,每到黄昏时分,隐约能听到乌鸦的叫声,凄凄而空远。
最后,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入情入境,改写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设身处地站在诗词创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阐述古诗词中的景物特征,表达细腻的情感。
4.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内容衔接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而且也要进一步拓展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强化学生的积累与应用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同类文章,阅读方式上不拘一格,坚持长期阅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课外内容,如林斤澜的《北国的春风》、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冯剑华的《雨》等,拓展同类阅读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利用单元学习中的阅读技巧进行阅读,突破阅读难点。
此外,拓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从单元写作这一角度入手,鼓励学生用不同景物体现不同季节,用相同景物体现不同季节,做好写字顺序的安排,正确应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选择特定的情感表达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利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导向下,为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效果,教师要突出主题性、目标性、导学性、整合性原则,使学生把握学习主旨,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解析语文要素及单元导语,把握单元主题;制订单元目标,把握教学方向;设置导学任务,构建知识框架;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探索多元化的大单元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任务群教学等,全面提升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心颖.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路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4(9):33-35.
[2]霍旭岱.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路径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4(5):48-50.
[3]缪媛媛.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初探[J].家长,2023(20):100-103.
[4]杜心月.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3.
[5]朱樟凤.新《课标》引领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6):130-132.
[6]李继传.统编初中文言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