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深度学习而教之教学要素三:挑战性学习任务
2024-12-14潘建芬韩金明毛旻
摘"要:本文聚焦体育学科深度学习“挑战性学习任务”教学要素,从什么是挑战性学习任务、如何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挑战性学习任务设计有哪些常见问题三个方面,阐析把学习引向深入的学习任务要义。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习单元;教学要素;挑战性学习任务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2-0010-05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日本佐藤学教授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保障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就需要以挑战性学习任务作为具体的展开过程,承载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设计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提高学生在真实活动或比赛情境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挑战性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体育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提供的“脚手架”,解决学生“如何深度学习”的问题,是把学习引向深入的具体表现。
一、什么是挑战性学习任务
(一)挑战性学习任务的内涵
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落实学习目标的单元学习过程,由一组彼此关联的、结构化的、有逻辑的系列学习活动所构成,呈现单元学习“如何学”以达成深度学习目标。“挑战性”是指任务或活动相对于学生现有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依靠现有的知识经验、运动能力基础和迁移方法难以完成,必须吸收强化新的知识技能、建立新的联系,或者转变思路、调整方法等。“任务”凸显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结果导向,强调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职责和责任。挑战性学习任务通常表现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身心投入和挑战欲望,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或程序解决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对学科知识技能进行关联、组合,对所学运动项目进行完整体验、综合应用,最终取得某种成果,如掌握所学运动技能,达成问题解决或身心愉悦。
(二)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特征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挑战性学习任务围绕关联性任务,具有实践性、情境性、驱动性、进阶性和迁移性五个方面的特征(图1)。
实践性。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真实的参与学习过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方法进行体能锻炼和运动技能学练,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将集体学练、合作学练、个人学练有机结合,充分体验,注重学生的具身认知和实践。
情境性。学习任务通过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运动技能学练与应用情境,结合运动项目的特征,将学练赛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学练的热情,引导学生真实参与学习过程、深度体验运动魅力、深入探究运动意义,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驱动性。挑战性学习任务有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任务,有了激发好奇心、引起兴趣、点燃欲望的挑战,就有了学生愿意主动并持续参与的可能。在一个个问题、一项项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就有了内在学习动机,就敢于迎接真实的挑战,并通过活动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责任感。
进阶性。学习任务作为一系列的结构化的活动组成,注重学习内容的上下贯通和连贯性,明确学习内容的顺序和逻辑关系,清晰活动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形成一个系统的、递进的、完整的教学链条,顺应学生身体素养和运动能力的进阶。
迁移性。学习任务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强调完整学习活动的体验,引导学生与已有运动经验建立关联,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体现学生迁移、应用的主动建构过程,注重学技能在“学、练、赛”的挑战性任务中的实际应用。
(三)挑战性学习任务的例析
以《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八法五步”健身防身,体悟太极文化》单元为例,结合现实武术教学中只教授动作、缺少实战技击,难以满足高中学生学以致用需求现状,以承载太极文化载体的太极拳八法五步为核心,聚焦“体”“用”“气”“练”,围绕太极文化中“天地人和谐共生”理念,传统养身哲学中“内外兼修”思想,武术技击中“刚柔并济、以柔克刚”智慧。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包容含蓄”处世美德,结合生活情景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暴力侵害行为,引导学生学会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避免暴力伤害事故的发生等挑战性任务,激发高三学生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结合防身强身的需要有目的地加强体能和功力练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防身避险”实际问题,缓解高三紧张学习准备高考的学业压力实现劳逸结合(图2)。
以高中必修选学篮球运动模块“发展三人制篮球攻防核心技能”为例,在所有学生不同程度学习掌握传接球、投篮、移动与掩护、篮板球、运球、防守这些核心技能和基础战术基础上,侧重学生“能进行半场三人制篮球规则和条件下比赛”挑战性学习任务,设计“传切、掩护和突分进攻基础配合”,根据三对三比赛需要,在技战术练习过程中,将单个技术动作串联起来,通过情境化的战术学练,建立篮球攻守意识,提高学生在对抗情境下的核心技术组合运用能力,准确判断场上同伴位置、把握技术运用时机,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练赛思维,发展核心素养(表1)。
二、如何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在引领性学习主题的统领下,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对标确定重点环节和关键任务,再根据学情的不同规划和逐层分解任务,融合持续性学习评价的一个综合模块多要素的系统设计过程,体现整体设计的结构性任务和具体活动的深度学习过程。首先根据学习主题的内容初步确定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类型,再将单元驱动性问题拆解为具体的学习活动确定挑战性学习活动的结构,规划课时细化具体的学习活动,最后进行综合论证(图3)。
(一)确定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类型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类型需要聚焦学习主题,承载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也需要结合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学情、学习条件资源以及教师的专项专长等共同确定。同时,需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不同项目特性和学习过程,确定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类型,也可以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等综合确定。因此,可以设置具有难度的挑战性任务、具有强度的挑战性任务、需探究合作的挑战性任务、问题解决的挑战性任务或综合性的挑战性任务等。如高中课程标准在防身术的“教学提示”部分提出“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置一定程度的对抗情境,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示太极拳防身应用主题可以设计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八法五步”健身防身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被陌生人抓、抱、侵害等危险,尝试从防身和自我保护的角度去解决学而难以运用的问题、学而不会应用的问题,设计劲力挑战(松沉弹抖、刚柔并济、连绵不断等)、应用挑战(后发先至、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等)、对手挑战(推手试力、模拟攻防、对抗游戏等)和终极挑战(推手体验赛、套路团体赛、综合挑战赛等)。
(二)确定挑战性学习任务的结构,进行单元学习活动具体设计
指向深度学习的单元挑战性学习任务,就是以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以任务活动为载体,在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支持下,开展由简单到复合、由单一到组合、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活动。可以利用进阶任务来驱动,在主题情境中开展,让学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技术动作和应用场景,从基础到进阶、循序渐进地学练技战术和提高体能,并有效应用于实战比赛或展示。结构化任务的确定,要适合学生学情,要根据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设计适合学生的难度要求和实践活动,要逐层推进螺旋提升,帮助学生在学习吸收新的知识与技能、强化新的迁移与联系中提升核心素养。如“以累跑马拉松发展心肺耐力为主的中长跑练习”学习单元,在累跑马拉松大任务统摄下,确定心肺耐力测评、诊断与挑战、多种形式趣味跑的体验挑战、发展技战术为主跑的挑战、中长跑专项体能挑战学习任务结构,进而设计单元课次具体学习活动(图4)。
(三)细化核心任务至学习活动
在分析挑战性学习任务结构和设计课时的基础上,还需要聚焦课时内学习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设计具体学习活动展开过程的问题或具体的学习活动。细化学习活动,需要关联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等其他要素。细化的学习活动,可以是单元中学练到一定程度单独课次的挑战,也可以是单元中连续课次学练赛一体化设计挑战,可以是指向整个单元学习目标的挑战,也可以是学生个人自我的挑战,还可以是同伴、小组、班级甚至年级之间的挑战,可以细化落实到单元中每一课时,还可延伸至课外体育作业,体现课内外一体化。如将单元驱动性问题细化为符合学生学练应用的问题线,通过问题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表2)。将驱动性问题拆解为具体的问题线和学习活动,就有了具体学习活动设计(表3)。
(四)论证完善挑战性学习任务
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在实施中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是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需要与引领性学习主题、素养导向性学习目标、持续性学习评价和开放性学习环境不断对标、修正的过程。同时,不断完善的挑战性学习任务,也牵引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的修改完善。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论证,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研判学习任务是否承载和达成学习目标、是否对应表现性评价、是否与核心知识技能匹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是否具备等。同时,论证时要分析学习任务是否让学生感兴趣、主动参与,是否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体验、持续参与和实践应用,是否具有较高的驱动性。
三、挑战性学习任务设计有哪些常见问题
在挑战性学习任务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关联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不足、关联体现真实任务或问题情境设计不足和挑战性学习任务检验等方面。
(一)关联学习目标、学习评价设计存在困难
体育教师在挑战性学习任务时与学习目标、学习评价等关联不足的具体表现包括不理解“任务”的内涵,活动设计容易偏离学习目标,因而很难凸显学习单元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结果导向,难以强调学习目标的达成或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责任;缺少每个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明确的对应关系;不清楚挑战性学习任务可以由学习情境、驱动性问题、任务流程、学习内容及其操作要求等组成。因此在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时,可以“自上而下”从课标要求和项目理解出发,对学习主题、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进行关联,反思学习主题是否指引活动设计、学习目标是否具体在活动中实现等;也可以“自下而上”从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基于学生活动表现、教学模式等因素进行应对关联,反思活动准备是否充分、活动要求是否明确、活动容量是否适宜等。
(二)关联体现真实任务或问题情境设计存在困难
体育教师在挑战性学习任务时,关联体现真实任务或问题情境的设计难度具体表现在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理解不到位,设计的挑战性学习任务难以避免单调、枯燥和乏味,设计的学习任务难以与生活情境连接、激发学生学练的兴趣,设计的学习任务缺失复合、变式、综合的运动情境,细化的学习活动没有与学生真实世界关联,细化的学习活动缺少基于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脚手架支持工具,细化的学习活动难以将学练兴趣激发和个性化需求有效融合,细化的学习活动难以赋予阶梯挑战和满足自我学习挑战。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如运动项目技能、体能发展、健康教育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有其不同的活动类型;体育教师在细化学习活动时,要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回答和解决“学生怎么想、学生会有哪些困难、学生需要哪些帮助”等问题。同时体育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精准诊断学情,针对具体的学习活动预设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困难。
(三)检验挑战性学习任务存在困难
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设计逻辑粘连的学习任务,在以活动和体验为基础的学练赛中促进学生技能、思维和情感共同发展。检验挑战性学习任务是否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可以从是否体现实践性、情境性、驱动性、进阶性和迁移性等方面进行检验(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