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特岗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突破
2024-12-12马晓莹
摘要:自2006年实施“特岗计划”之后,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紧缺的问题,而随着特岗教师队伍的扩大,特岗教师的职业适应与发展问题不断凸显,直接影响着特岗教师的工作效能。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县12名特岗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发现特岗教师普遍面临职业成就感低、职业适应困难、职业晋升困难、职业发展受限、职业使命感弱化等问题,应完善招聘方式与考核制度、注重岗前培训和职后培养、科学分配特岗教师、学校管理正规化、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以化解特岗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学校;特岗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24)12-0032-05
一、问题提出
2006年,由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拨款,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学校任教的专项政策,逐步解决了农村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岗教师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特岗教师努力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用爱心和汗水浇灌着农村学生的成长之路。他们不仅是学生的启蒙导师,更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坚实支柱。随着特岗教师数量的增加,特岗教师也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困境,直接影响了特岗教师工作质量和发展。旨在揭示特岗教师所面临的困境,以寻求化解困局之策,使特岗教师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县的12位特岗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其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毕业院校、工作年限、所教学科、专业以及是否为班主任等(见表1)。通过与受访者之间的面对面或电话交流,提出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引导受访者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从而获得深入的信息。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让被访者回答一些固定的访谈提纲,比如“在你从事特岗教师这一职业期间,你遇到过哪些方面的困境?”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由的追问和调整,例如“你认为解决这些困境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等等。
三、特岗教师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虽然“特岗计划”自实施以来发展迅速,招聘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农村学校对于特岗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及培养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收集与整理12名特岗教师的访谈资料后发现,他们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低准入门槛导致特岗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低
从特岗教师政策实施的进程来看,“特岗计划”过多地关注了特岗教师“下去”的问题,而对于“教”“学”的问题关注度不够[1],导致特岗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招聘方式上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录取,但是一些地方学校的门槛设置比较低,大专以上均可报名,也不要求专业对口。在访谈中,一名本科是师范专业的特岗教师A表示:“非师范生也可以来当老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师范生的就业空间。”在受访的特岗教师中,分别有会计专业、化学专业,甚至还有食品安全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这就使得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尤其是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内心会有一种不公平感,感觉教师的专业性被弱化了[2]。
其实,参加“特岗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并非仅仅为了获得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浓郁的教育情怀,期待为我国农村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学识与力量,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景可能会在现实中逐渐弱化。正如特岗教师B所说:“我满怀着发展农村教育的期盼回到农村学校,可真正到了学校才发现,一些人把特岗教师当作‘职业跳板’,充当职业生涯中基层工作的履历。”特岗教师B所反映的这种情况是影响特岗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不良因素,在“特岗计划”实施中追求“量”的完成,而忽略了“质”的匹配,使特岗教师对“特岗计划”质疑,职业成就感较低。
(二)岗前培训不足、职后培养缺失导致职业适应困难
在访谈中,教师们普遍反映的就是快速上岗和职前职后培训不足的问题。自“特岗计划”实施以来,每年8月面试结束9月就上岗,中间缺乏系统的岗前培训,不易学到充足的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在访谈中,特岗教师D说:“被录用后很快就上岗了,入职时教育局主管领导只进行简单的开会说明,并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尤其是刚开始不知道如何与学生相处,经常感觉很挫败和无力。”并且受城乡二元思维影响,对农村学生所形成的刻板印象是老实本分、勤奋刻苦,但据特岗教师C反映:“部分学生上课不听,对未来没有憧憬,追网红看直播,‘网抑云’,等等。‘问题学生’比城市里的还要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已不再是农村儿童的普遍期待,勤勉、质朴、节约等优秀特质也在城乡一体化转型以及良莠难辨的社会亚文化裹挟中逐渐消失殆尽[3]。
关于职后培训,很多地区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即让骨干教师承担起对特岗教师“教、学、做”的工作,但这种方式通常会因为缺乏相应的考查标准和激励措施导致持续性较差[4];另外,职后培训的内容不够有针对性,以理论学习为主,与实际教学状况有出入。特岗教师G说:“在职期间,除了听课、写听课记录,几乎没有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所欠缺的教学知识也只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去琢磨,一直都是‘半学半教’状态。”因而其工作积极性降低,职业适应困难。
(三)“所学非所用”导致职业晋升困难
“所学非所用”成为部分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学科不对口是晋升困难的原因之一。这就出现了化学老师教生物、语文老师教政治、美术老师由各科老师兼任的情况。特岗教师F报考的岗位是小学语文教师,但是由于农村学校缺一名会计,就让她去替补,她无奈地表示:“上班两年了还没有进行过语文课程的教授。”作为青年特岗教师面对全然陌生的工作或者其他学科,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策略,难免会产生抵触、厌恶情绪,进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5]。
教师评职、晋升是对青年特岗教师工作能力与职业地位的认可,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但现实情况是,特岗教师为期三年的合同聘任制度存在特殊性,职称评定遭受了不公平待遇[6]。学科不对口,造成很多特岗教师在申报职称时无法拿出与教师资格证学科相对应的证书,从而错失机会。长期得不到晋升,职业成就感较低,职业热情减退。已经工作五年的特岗教师H说,自己现在还没评上一级教师,每次不是名额太少就是缺少对应学科的证书,长此以往,总比别人晚一步,每个月工资差距渐渐拉大。教美术的特岗教师E也表示:“因为学校很少组织音体美的竞赛,所以获得荣誉的机会也很少,评职称的时候总是资格不够,想转教别的学科也没有机会,晋升就会有点困难。”
四)管理僵化导致职业发展受限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教育上给予政策倾斜和投入支持,据调查了解,多媒体教室在东北地区的农村学校已普及,塑胶跑道、乒乓球室、美术教室也逐步配备齐全,这为提升农村教育综合发展质量提供了条件保障,然而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教化学的特岗教师K讲:“农村学校也有很大的化学实验室,基础实验都可以做,但并不会真正地让学生去做实验,一学期去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担任班主任的特岗教师L也说:“学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但是通常美术老师就在班级里给学生上课,体育课只是在操场上站队列和跑步,乒乓球室也没有给学生使用。”
或许是由于长期的资源欠缺造成的过度珍惜心理,许多农村学校基于“保护与珍惜”的目的,就出台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应用审批制、使用人负责制、损坏赔偿制等,增加了使用者的心理负担,而且手续烦琐,一些教师嫌麻烦,干脆不用。特岗教师I描述:“体育老师使用塑胶跑道进行上课的话要经过学校批准;美术老师想要带学生去美术教室上课,有的时候也会因为审批手续过于麻烦而放弃。”原本应是常规教学使用的器材场地等,却变成了科任教师申请、主管领导审批方可使用。而特岗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一般都比较熟悉,这也与农村和贫困地区软硬件条件较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管理不灵活的问题限制着特岗教师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导致职业使命感弱化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这是一个难以用科学计量手段去评价的领域,教师的工作不只是“看得见”的部分,更多的工作是“看不见”的。教育成效取决于教师的自我职业规划和职业使命担当,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之处。
农村学校通常规模较小,且大多数是本地人,受乡土意识和“熟人”关系的影响,农村学校的管理相对较为宽松,既为教师提供了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也容易滋长惰性,消解教师的热情与使命感。特岗教师J说:“相比城市里的学校要求多、请假难、检查严格,农村学校除了上班时间早、环境一般、整体上自由和轻松,竞争也不会很激烈。”由此可以看出特岗教师J很享受这种慢节奏、宽松的工作氛围。而新上岗的特岗教师A来到农村学校之后表示:“有的教师不太在意自己的教学课堂,也不考虑晋升,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个地方上班就可以,更别提职业规划了。”由此可以看出特岗教师的忧虑源于农村学校的懈怠氛围以及对职业发展规划的困惑。已经工作五年的特岗教师H则认为有些年轻教师本身就缺乏职业热情和使命担当,他表示:“有一部分人就是为了编制才考特岗教师的,所以对教师这个职业缺乏职业责任感、使命感,长时间在这种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之下,学生成绩自然也没有提高,还会产生自私的班集体。”
四、助力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突破困境之策略
(一)完善招聘方式与考核制度——保证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特岗计划”应把握“质”与“量”的关系,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建立更合理的选拔标准与考核制度,提升特岗教师职业素养,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保证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7]。
1.适当提高特岗教师的招聘门槛,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首先,招收本科及以上的毕业生,师范生优先、有教师资格证的次之;其次,各级部门明确核实所需学科教师的数量,不同科目招收不同专业的教师,专业对口的教师择优录取,在招聘前就减少特岗教师任教过程中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的问题;最后,适当提高特岗教师的面试比例,细化考察特岗教师的标准,加强招聘环节对应聘者动机、个人品德、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考核,从而保证特岗教师队伍的质量[7]。既要注重对考生教学技能的考查,也要通过结构化面试考查其应变能力[8]。
2.在三年的试用期内,对特岗教师进行综合考评。一是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定期检查,并将结果记录在教师的个人考察表中;二是岗位调遣标准化、正规化,按积分制实行,达到合格分数的特岗教师可以调任,反之不可,严格控制农村教师的去留;三是实行奖惩制,教师人事管理与考查成绩挂钩,在保证教师应有权益范围基础上对特岗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和管理,从而打破心存谋取职称便利“一劳永逸”的投机心理。
(二)重视岗前培训与职后培养——加快特岗教师的职业适应速度
由于特岗教师招聘结束和上岗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岗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培训,新任特岗教师往往缺乏经验,适应速度慢,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措手不及,所以应加强岗前培训以及职后培养来加快特岗教师的适应速度。
首先,对特岗教师实施专门的培训计划。在培训之前对特岗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根据教学水平、任教学科及现实需求来加强培训的有效性[9]。在此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地特岗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培训方案,加强对特岗教师理论与实践知识培训,从而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其次,进行校本培训,设计出符合本校发展特点的培训方式。同时安排本校优秀教师为新任特岗教师提供至少为期一年的“陪伴式”培训,对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的指导,使之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还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在课余时间开展线上交流。最后,教育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落实特岗教师的培训,并做好相应的考察记录,重点考察特岗教师的培训是否流于形式以及是否满足了现阶段特岗教师的需求。
(三)科学分配特岗教师——做到“人尽其才”
1.重视特岗教师的作用,聆听特岗教师的“声音”[10]。首先,特岗教师上岗后,应坚持跟踪管理与服务,不能放松管理,放任自流。要确保特岗教师日常管理的规范性,确保其在工作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7]。对于有特长的教师应该予以重用,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其次,管理特岗教师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建立长期稳定的管理机制,将特岗教师的三年服务期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过程的初级阶段,纳入当地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中。同时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使特岗教师在学校决策中有参与的机会和表达诉求的通道,为特岗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科学分配特岗教师,助力职称评聘[11]。针对特岗教师所报学科与所教学科不对应的困境,学校应该争取让特岗教师进行专业对口的工作。首先,严格把控学科教学专业对口。减少化学老师教政治、政治老师教地理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教育。同时可以从特岗教师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全科教师,来缓解农村学校英语、物理、综合实践、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的矛盾。其次,职称评聘向农村倾斜,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为特岗教师提供更多职称评聘的机会[12]。
(四)学校管理正规化——做到“物尽其用”
完善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现代化设施。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助力农村教育现代化,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满足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需求[13]。美术室、化学实验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用则用”,并解除烦琐的审批模式,做到各司其职,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发掘学生的特长。二是实施在地化教学。在农村学校教学日益脱离农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况下,实施与本地环境相联系的“在地化教学”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路径[14]。尊重农村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基础,进行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材的农村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重点建设乡土课程和教材,不断提高农村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技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校园广播、劳动课、汇报会等形式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显性与隐性的课程中[15]。将书本知识与农村学生日常生活、本地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地方与环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之形成持续发展、不断更新进步的农村学校教学新样态,促进农村学校变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最终促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升特岗教师职业使命感
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政府和学校加强了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16]。特岗教师应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职业使命感,从而保障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自我职业规划是教师对自我从事职业的一种总体设想,是其制定自我专业化发展进程、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目标的基础”[10]。特岗教师通过向优秀教师学习,明确职业目标。在进行自我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特岗教师只有从自身学历背景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状态等方面的情况,树立长期性规划、终身性目标,以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为动力,做好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才能实现良好的职业理想,增强自身的职业使命感。改变得过且过的想法,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提升适应能力;认识到特岗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农村教育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五、结语
随着“特岗计划”不断改进与完善,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渐缩小,特岗教师积极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在发挥特岗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使其得到社会的关注。只有教育部门、社会以及特岗教师共同努力,发现并解决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化的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从而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缓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质量不高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孙晓红,李琼. 何以“留得住、教得好”:优秀特岗教师的韧性发展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3):98-107.
[2]毕妍,任文慧,李蒙蒙.特岗教师情感事件的内涵与结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7-75.
[3]刘善槐.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重挑战与改革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9.
[4]田宝军,王燕.“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对河南省T县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0):60-62.
[5]吴智育,刘泽璇.乡村振兴背景下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对策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3):21-24.
[6]王晨,张鹏飞.农村青年特岗教师职业“转场”心态的社会学考察[J].教育学术月刊,2023(2):83-90.
[7]孙冉,杜屏,杨靖.特岗教师会促进农村学生发展吗——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1):105-115.
[8]蔺海沣,付婷,宋林.农村学校“特岗计划”的实施与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0(10):9-12.
[9]王安全,刘飞.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37-40.
[10]周靖毅,郑海红.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6(16):57-60.
[11]李强,王安全,邓红侠.青年教师在农村学校轮岗任教背后的隐痛、风险与疏解[J].中国教育学刊,2023(1):86-91.
[12]肖正德.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失衡问题与优化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4):104-108.
[13]吕玉刚.强化思想引领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Z3):24-25.
[14]肖正德.新时代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指标体系及推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2):42-47.
[15]马一先,邓旭.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50-57.
[16]张学敏,尹春杰.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10):146-153.
The Realistic Dilemmas and Breakthroughs Faced by Special Post Teachers in Rural Schools
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ecial Post Plan” in 2006,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teachers in rural schools has been effectively alleviat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pecial post teacher team, the issue of professional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al post teacher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directly affecting their work efficiency. Therefore,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12 special post teachers in a certain county of Jiamusi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It was found that special post teachers generally face problems such as low sense of career achievement, difficulty in career adaptation, difficulty in career promotion, limited career development, and weakened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recruitment methods and assessment systems, focus on pre-job and post-job training, scientifically allocate special position teachers, standardize school management, and make good career development plans to solve the profession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special post teacher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chools; Special post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