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跃升:科学实验校特色办学的探索
2024-12-11刘晓艳
摘要:科学教育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盘锦市双台子区长征小学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从组织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工作方法、评价体系及家校共育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在推进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中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科学教育;硬件支持;师资队伍;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刘晓艳,盘锦市双台子区长征小学高级教师。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要加强教学管理,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不断优化教案、学案,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盘锦市双台子区长征小学(以下通称“学校”)作为全国首批100所科学实验校之一,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促进科学教育“加法”的全面落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强化组织建设,谋划科学教育路径
强化组织领导,超前科学谋划、提供硬件支持是确保学校科学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
(一)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全校的科学教育工作,有利于确保科学教育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学校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落实措施,为科学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超前科学谋划
科学教育场所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硬件资源。学校秉持“始于欢乐,终于智慧”的目标,高位谋划、统筹设计,以科学教育为主,结合生活、社会文化教育,让学生置身于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学校从大局着手,整体设计科学教育环境,构建科技墙绘、科技展馆、科技乐园、科技门厅、科技长廊、科技专用教室六大板块,确保各个空间、各个主题与时俱进,彰显科学教育特色,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场,为学生实现科技创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提供硬件支持
在各功能室设施设备购置上,学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计划,建立创客空间,配有相关的器材与课程建设方案,并通过精心设计、装饰,使之成为一个融娱乐、教学为一体的科学教育环境,为学生探索科学奥秘提供活动场所。学校引入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课程,利用人工智能实验教具“未来派”系列,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自主设计项目,确立项目主题,融合编程、开源硬件、搭建等知识内容,提升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还计划建设录播教室、3D打印创客基地,购置机器人、无人机等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备支持。
二、注重队伍建设,培养科学教育团队
实施科学教育,既需要专家引领,又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同时还需要学校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一)聘请专家,提升科学教育水平
学校聘请科学教育专家作为科学教育顾问,从专业研究领域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与支持。专家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指导教学与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科学教育水平。
(二)培训教师,促进整体水平提升
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所在。科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善于运用实验教学、探索式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确保科学教育质量,学校安排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科学教育工作,选任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作为科学教育教师团队负责人,设立科技辅导员专门负责科学教育工作。学校多次选派负责科学教育的副校长、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促进教师因材施教。同时,学校建立外出学习培训制度,参训人员每次外出培训之后,要第一时间在校内组织二级培训,确保一人学习、全校教师受益。
(三)深化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水平提升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能够深入挖掘科学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学校申请立项市级课题“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教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教学资源。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程建设,筑牢科学教育根基
学校立足校本特色,完善科学课程与资源体系,加强综合课程开发,形成内容丰富、领域宽泛、学段衔接、分层分类的科学课程群;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夯实国家课程基础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确保各学科教学内容全面覆盖、深度达标,开足开齐、上好国家课程。在科学课程方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和技能,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主阵地作用。
(二)用好线上资源课程
学校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线上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等,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用好科学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将地方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资源融入地方课程中,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完善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学校围绕国家科技发展重点、学科前沿技术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研发校本课程,通过开展拓展课程、个性化课程等途径不断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在原有课程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百变科学”校本课程体系,课程包含七巧板、玩转魔方、棋战、种子的秘密、烘焙实验、创意手工、科幻画、益智故事、机器人编程、无人机、3D打印、人工智能等,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四、创新工作方法,促进科学教育落地
学校制定了科学教育教学计划及管理制度,并将实验和探究实践纳入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学段特点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等。
(一)优化教学方式
学校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案、学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推进多元学科融合教学
学校推动跨学科学习,将科学与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结合,将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研学实践、科普体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丰富课外科技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如科技节、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优质平台。课外科技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深入实施“小小科学家”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科学大篷车进社区”活动,将科学教育延伸至校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科学活动,通过场景式、体验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五、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学生评价
学校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积极探索改革评价方法,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一)形成科学评价办法
学校探索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的评价办法,重视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将学生实验、探究实践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学校通过科学的评价办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校建立科学教育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进步与收获,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
(二)设立专项奖励
为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学校特别设立科学教育专项奖励。奖项包括个人奖项和团体奖项。其中,个人奖项有探索先锋、思维之星、科普使者、数据洞察、问题猎手、奇思妙想等;团队奖项有协作创新团队、科学攻坚联队、融合共创团队、高效协作团队等。每个奖项细化不同的标准,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着、做得到。通过专项评价,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自己努力与才华的肯定,从而激励其更加热爱科学。
六、家校携手共育,营造科学教育氛围
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只有家校携手共育,才能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
(一)积极宣传,达成科学教育共识
学校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实现家长与学校同向发力,支持学生探索实践,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搭建平台,提供分享展示机会
学校每个月举办科学教育分享活动,邀请家长分享“为孩子购买科普书籍、设置实验角、讨论科学问题、参观科技展览馆、走进大自然”等做法和经验。通过分享促进家长相互学习,使家长支持孩子参加科学教育兴趣班和科技社团,为孩子提供更多学习和活动机会。
在科学教育中,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科学为魂”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邓阳,冯奕淇.新时代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内涵与监测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4(7).
[2]王俊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4).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