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教育”视域下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2024-12-11王玉立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项目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融教育”视域下聚焦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融教育”与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契合点,整合跨学科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融教育”;小学科学;项目化;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王玉立,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高级教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以下通称“学校”)根据自身的学府文脉和文化底蕴,创生出“融教育”文化体系。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为学校实施“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特点与“融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将“融教育”与项目式教学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融教育”与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解读

(一)“融教育”的提出背景

学校位于东北大学校园内,已走过七十二载风雨,拥有总校、新世界、长白岛、胜利四个校区。基于历史,学校确立了“融教育”文化体系,遵循“融以图新,和而不同”的教育哲学,确定了“融通教育与生活,融贯中国与世界”的办学理念,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教育双优的学生,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化视野的现代生态校园。

无论是确立办学理念还是制定育人目标,学校都把创新意识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中之重。学校致力于“学校有学府气、学生有学术气、教师有学者气”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通过“读、记、讲、论、展”奠基学生的文化底蕴,通过“查、问、想、创”引领学生探寻科学之谜,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落实“承学府底蕴,育强国少年”的育人目标。

“融教育”,即学校把融文化迁移到教育教学中,生成一种教育文化。“融教育”是运用融合思维,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集合相关教育要素,实施整体运作,获取“1+1gt;2”效果的教育模式。“融教育”有两种内涵:一是融汇。融汇学校教育诸项要素,建构依据教育教学、管理的若干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呼应,融合共生,构成系统化格局。二是融入。引导学生将身心融入教育、融入校园、融入课堂、融入活动,积极观察发问、思考实践,主动提升知识能力,获得情感态度,形成价值观,实现人与教育相融合。“融教育”实现了教育由单一分散向综合整体的跨越,使教育内容、方式、环境以及师生关系发生全面转变。

“融教育”体现了“五育融合”、综合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引领学校变革育人方式、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实施综合化课程的教育哲学和价值取向。学校基于“融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着力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构建了“融+”课程图谱。“+”既是课程理念,在校园里,世界万物皆可成为课程,校园和社会都是学习空间;“+”又是课程内容,让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社会相互融通;“+”也是融合多种施教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学科渗透、学科集群、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坚持学科育人、启智增慧的一种形式。“融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关注其品德、情感、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能提升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项目式学习的定义和要素

项目式学习以实际生活中的情境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通过协作与交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度学习,构建知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

学校的项目式学习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进行开发,把新课标对一个单元、一个学年、整个学科的要求融入学科项目中,让学生在其中理解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科学项目式学习的提出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科学课标》)是学校科学项目式学习建构的原点。学校研究了与《科学课标》相对应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将项目式学习设计要素指向学科核心概念。不同的年级依据《科学课标》建构了不同的项目内容,紧密联系教材,以目标的达成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项目从何而来?项目应立足学科知识,与学校文化相融合,与真实生活相链接。学校对标《科学课标》,寻找真实的生活问题,确立驱动任务,即以生活为教材,提出挑战任务,引导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中生成素养。

(四)“融教育”与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关系

“融教育”与科学项目式学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相互促进。“融教育”强调融合多种教育元素和资源,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项目式学习通常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展开,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理念上,“融教育”为科学项目式学习提供了指导思想。“融教育”的综合性、开放性理念,能促进科学项目式学习更好地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源,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科学项目式学习是“融教育”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科学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亲身经历知识的融合与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沟通、合作、创新等综合素养。

同时,学生在科学项目式学习中所展现出的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都是“融教育”理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落地的具体体现。

二、“融教育”视域下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思路

学校依据《科学课标》,构建科学项目式学习主题,遵照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方式,确立科学项目式学习实践基础为“对‘标’构建—研‘标’融合—用‘标’创生—依‘标’塑造”,其中“标”即《科学课标》。

(一)对“标”构建——寻找其与科学学科的契合点,以核心概念统领单元教学

学校研究与《科学课标》相对应的项目式学习,将项目式学习设计要素指向科学学科核心概念,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真实情境中丰富概念的内涵,以概念为工具来解决问题,助力《科学课标》的落地。学校坚持做到项目目标、课程目标与育人目标三者有机结合。

学校开展“拾趣自然”主题项目式学习,其也被称为“春日项目节”,旨在引领学生走进自然,探秘万物,探索科学,拾趣美好。学校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了不同的项目主题,项目主题的具体内容主要来自《科学课标》。科学课程三年级第一单元是研究植物的一生,第二单元是研究植物与环境;四年级是研究昆虫的内容;五年级是研究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六年级是研究遗传和变异的内容。为此,学校围绕自然与万物这一项目式学习大主题,引领三年级学生走进植物的世界去寻“绿”;引领四年级学生去觅“灵”,亲近动物;引领五年级学生找“菌”,了解微生物;基于六年级学生即将开启青春期的年龄特点,学校引领其研究“遇上更好的自己”。学生沉浸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学习氛围中,尽情释放潜能,收获成长与进步。

(二)研“标”融合——寻找其与学校文化的融通点,以创新实践点燃科学思维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从制造大国逐步走向制造强国。基于此,学校开设“智创点子”项目式学习课程,以科技节的形式带领学生尝试制作科技产品,改变生活,创造生活。例如,2023年学校科技节的主题为“科技让劳动更便捷”,这也是学校基于新课标、新教材,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开展凸显劳动技能、科学创造、改变生活的特色项目式学习主题活动。学校设计了不同主题的科学项目式学习,无论是科学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还是学习空间设计,都能让学生在一次次探究历程中发展创造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用“标”创生——寻找其与生活的联结点,以真实情境促进持续探究

如何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如何支持和深化学生的项目探索?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学习有什么关系?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跨学科学习?如何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立足学科知识,与“融教育”文化相融合,更与真实生活相链接,在对“标”建构的基础上,坚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相联系,带领学生在挑战任务中实现对概念的认识。学生在任务中运用概念,且能以概念为工具解决真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了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真实的驱动问题是项目式学习课程的“灵魂”。为此,教师精心设计驱动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实践,敢于创造,生成素养。

(四)依“标”塑造——碰撞其与教师的共鸣点,深耕项目式新内核

为深化教师对科学项目式学习的理解与实践,学校强化校本研修,锻造教师团队,保证课程质量。学校遵循“团队互助,多元合作,激活整体,共同成长”的原则,构建“1+1+N”项目团队,实施“1+N+1”校本教研模式,打造“三研三磨”项目研究模式,用无形的团队文化浸润、有形的合作研修点燃,融聚项目团队教师的力量,助推教师项目研发和实施能力的提升。

1.“1+1+N”团队组建模式

“1+1+N”团队由1位项目发起人(科学学科骨干教师)、1位组织委员(教学领导)、N位其他学科骨干教师(2~3人为宜)构成。项目发起人负责整体规划,组织委员负责统筹管理并进行任务分配,学科骨干教师负责分工合作。这样的团队教研模式,以提升项目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微”行动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微”问题。

2.“1+N+1”校本研修模式

“1+N+1”校本研修模式中,第一个“1”是指期初项目实施整体方案培训;“N”是指项目开展周期内的互动研修;第二个“1”是指期末项目复盘交流与总结研讨。

3.“三研三磨”项目研究模式

“三研三磨”指向提升项目设计和实施水平。针对项目任务对实施策略进行打磨是研修的必经之路。“一研一磨”为项目准备阶段,“一磨”的重点是研究背景、驱动问题,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书;“二研二磨”为项目实施阶段,“二磨”的重点是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研三磨”为展示及反思阶段,“三磨”的重点是复盘整个项目,总结得失。“三研三磨”的项目研修模式聚焦项目的真实发生,在项目实践中助力教师快速成长。

三、“融教育”视域下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是落实科学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打造合作探究型的项目式学习课堂。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开展的科学项目课堂教学活动分为4个课时进行,分别是入项准备课、项目讨论课、项目实践课、项目展示课。在科学项目实施前,教师是设计师,一旦进入实施过程,教师就要化身为指导师、教练员,以学生为本,根据实施情境不断调整方案,组建异质小组,进行有效分工;解决设计中的难点问题,有效纠偏;多样化物化成果,有效共享;鼓励小组成员合作,协同探究,共同完成项目式学习的目标。

科学入项准备课中,小组成员合作交流,提出共同感兴趣的、要研究的项目子问题;项目讨论课中,小组成员合作分享,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项目实践课中,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完成作品设计和测试;项目展示课中,小组成员共同展示、汇报成果。整个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强调小组共同合作、探究、实践、创造。

四、“融教育”视域下从实践成果透视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性

科学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次亲历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思维。学生以项目合伙人的身份行走于课程与生活之中,沉浸在学习本身所带来的挑战和快乐中。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发展空间,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一)学生关键能力节节攀升

教师以科学项目式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呈现根本性的转变。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在思维模式方面,学生由低级思维转向高级思维;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由一元思维模式转向多维思维模式;在问题解决方面,学生由一元性发展转向整体性、综合性的发展,并最终提升核心素养。

(二)教师队伍成长彰显特色

科学项目式学习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在知识结构上,教师从精通单科向跨学科融合转变;在育人理念上,教师从应试思维向科学教育思维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从课堂讲授向学科多样化实践转变;在教育研究上,教师从“理论为上”向“实证为要”转变。

(三)学校创新成果流光溢彩

科学项目式学习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利用创客教室、三角大厅,汇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校启动省级课题“基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融+课程建设研究”,其经验在东北三省一区项目式学习交流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项目的设计方案,让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每一名学生打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其经历更深入、更多元、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书写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高质量育人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苏辉.“融教育”理念下德育“百种体验”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2021(4).

[2]王德明.学科大概念引领下的“三融”教育[J].今日教育,2023(10).

[3]尹晶晶.小学STEAM课程设计研究:以四年级《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9.

[4]鹿淑豪.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路径与方法[J].中国教师,2023(8).

[5]胡道升.初中数学课堂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J].文渊(中学版),2022(5).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项目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浅谈项目化教学对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生产过程在电动汽车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研究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