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写意国画”教学实践

2024-11-26孙秋淑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国画绘画美术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其重在写意,强调以简洁、生动的笔墨表达物象的精神内涵与自然美,主要通过水墨、色彩在绢或宣纸上进行艺术创作。国画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创作国画的基本技巧,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国画中的“写意”文化,培养学生的写意艺术观,促进学生意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学生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绝佳途径,其多样性与趣味性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对于写意国画这种较为抽象、深奥的艺术,教学情境可以使其生动化和具象化,能够激活学生的教学情绪和审美体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作国画的兴趣,让学生从中领会写意国画的深邃意境,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1.通过多媒体感受写意国画的古风古韵

写意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缩影,画作中不仅有着美丽多样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写意国画之美,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欣赏国画,感受国画中的古风古韵。

在教学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传统水墨动画《鹿铃》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注意观赏片中唯美诗意的画面。《鹿铃》这部动画是根据“白鹿洞书院”流传的一个美丽传说改编的,影片将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与现代动画制作融合在一起,通过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影片中可爱灵动的小鹿、活泼善良的女孩、温馨惬意的小院、清新秀丽的山水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浓淡相宜,浑然天成,尽显水墨画——“以水载墨、以墨抒情”的艺术特色,每一帧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在观赏影片时,也为水墨画的魅力所折服。“为什么这部动画片的画风和别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画面看起来很像却又好像不像?”“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我的水彩笔为什么画不出这种效果?”……这些疑问背后,是学生对水墨画的强烈好奇,也是学生学习水墨画的不竭动力,还是学生感受古风古韵的有效途径。

2.创设故事情境

写意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数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里、《富春山居图》是怎么被割裂的、《清明上河图》为什么又叫“盛世危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一种通俗易通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和整理写意国画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写意国画的人文内涵,以此调动学生创作写意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的美术智慧。

在教学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画家齐白石》时,笔者让学生收集齐白石老先生的故事,并在课上与同学共同交流、分享。有的学生分享了齐白石老先生画虾的故事:“齐白石先生擅长画虾,他画的虾栩栩如生,灵动活泼,神韵充盈。为了画好虾,他的案头和小院里都养了许多虾,方便他随时观察虾的结构和动态,更好地进行写生练习。其实早年间,老先生画的虾已经十分像了,只是他觉得仍旧少了几分质感。68岁时老先生对画法进行了重大改变,71岁时实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老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绘画坚定不移的初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对学习写意国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还有的学生找到老先生为他人作画的故事:“特务头子过生日,硬邀请老先生为其作画,老先生在宴会上大笔一挥,画了一只惟妙惟肖的水墨螃蟹,正当宾客赞不绝口之际,老先生却笔锋一转,提上‘横行到几时’几个字便拂袖而去。”“横行到几时”看似在写螃蟹的行动方式,实际上是在挖苦特务头子欺压百姓的行径,表现了老先生藐视权贵、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学生听完不仅被齐老先生不屈的风骨和机智的匠心所折服,还对写意国画借物喻人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这种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创作写意国画的兴趣,还调动了学生探究、挖掘写意国画背后的有趣故事的积极性。

二、合理规划课程,做好教学准备

写意国画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与语数外等科目相比,美术课程教学时间十分有限。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写意国画的绘画技巧,多一些实践机会呢?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规划课程,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3课《彩墨游戏》时,笔者设计了四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学生讲解国画的特色和历史,第二课时为学生介绍水墨的特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剩下的两个课时让学生动手实践,积累绘画知识,从鉴赏写意国画中了解国画的作画技巧和作画工具,建构有关写意国画的知识框架,为之后科学系统地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写意国画,引导学生了解写意国画与油画、素描等其他画作形式的不同之处。其次为学生讲解国画的艺术特点、发展历程、绘画方式,让学生对写意国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次为学生准备写意国画的绘画工具,如毛笔、宣纸和墨汁等,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宣纸的质地、墨汁的质感、毛笔的手感,并尝试搭配各种色彩,在宣纸上画出不同的点或线,感受墨汁的晕染效果,体会国画的魅力。最后让学生利用水墨的特性,试着画一些自己想画的东西,逐步加深对写意国画的理解和认识,体会写意国画“以形就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写意国画的艺术特色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规划课程,做好教学准备,让学生从欣赏到体验再到尝试,为学生学好写意国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紧扣笔墨技法,提高绘画能力

用笔和用墨是写意国画的两个核心技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笔墨的运用,才能真正理解国画的精髓,体验绘画的乐趣,提高绘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笔墨”技法,为学生介绍正确的执笔姿势、运笔控制和力道的把握等,让学生通过调整水和墨的配比,从浓、淡、干、湿、深、浅等水墨的不同变化中掌握写意国画的绘画技巧。

1.示范讲解,奠定理论基础

讲授是美术课程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只有讲解没有示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教师所说内容,也无法快速掌握国画的绘画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一边讲解一边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国画的创作过程及具体步骤,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为以后的创作奠定理论基础。

在教学人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9课《用彩墨画鱼》时,笔者采用示范讲解的方法,为学生介绍了绘画的理论知识。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水墨画——鱼的绘画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鱼的绘画方法。接着拿出纸笔,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在用水墨画鱼的时候,我们要用毛笔先蘸清水再蘸墨,从鱼的头部开始到鱼的背鳍,再到胸鳍,一直到鱼尾,勾勒出鱼的整体轮廓。这里要注意的是,鱼的不同部位墨的浓淡也是不同的,背鳍和头部用墨最重,腹部次之,鱼鳞的勾勒以中墨为宜,我们要顺着鱼的结构用淡墨和干笔反复勾鱼鳞,刻画出鱼在水中的明暗关系,让鱼显得更有层次感。还要为鱼上色,用笔尖稍蘸彩墨,描绘出鱼身上的花纹,同样先从鱼头到鱼尾画出由深到浅的过渡,再用白色勾勒出鱼鳞的边缘,做出磷光闪闪的效果,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随着笔者的讲解,一个活灵活现的小鱼慢慢地在纸上浮现了出来,学生大为惊叹。看完了笔者完整的讲解和示范,学生改变了自己先前对水墨画的看法,对写意国画的笔墨技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2.临摹入手,掌握笔墨技巧

临摹是学生学习写意国画最直接、最省力的办法。通过临摹,学生可以从形入手,了解国画造型、笔墨、色彩、构图等绘画技巧,提高自身绘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临摹国画作品,学习笔墨技巧,提升绘画能力,提高美术素养。

在教学《用彩墨画鱼》一课时,笔者示范讲解完鱼的画法后,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各个不同品种的鱼,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绘画方法将这些鱼临摹出来。笔者让学生首先从鱼的某个具体部位开始,思考运笔用墨的正确方法,如画鲫鱼的鱼头时要蘸淡墨画出第一笔。接着再逐渐过渡到鱼的全身,一遍一遍反复临摹,逐渐掌握鱼头的笔墨技法。写意国画讲究“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并不过分追求形似。因此,在学生临摹的过程中,笔者会时刻提醒学生不必一味追求形象逼真,而是重点强调意境的刻画,让学生仔细观察,画出鱼儿轻盈灵动、活泼可爱的特点,体会写意国画中“似而不似”的特点。此外,笔者还让学生临摹经典作品,让学生关注写意国画的“写意”特征,从中领会范本的精神特质,掌握写意国画的核心技巧,提高绘画能力。

3.以玩促学,感受笔墨魅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热爱绘画,敢于绘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从中感受笔墨的魅力,掌握写意国画的绘画技巧。

在教学《用彩墨画鱼》时,笔者和学生一起玩起了泼墨画鱼的游戏,让学生尽情玩墨,从中掌握用墨的方法。学生一个个激情高涨,有的学生把一小碗墨汁泼在纸上,仔细观察墨水流淌的位置和方向,就着墨水在纸上晕染的形状即兴作画,画出了鲇鱼、鲸鱼、小丑鱼等不同品种的鱼。有的学生先用朱砂点出金鱼的头部,再用细线条勾勒出金鱼的形状,用粗线条画出鱼鳍,接着画出金鱼的两只水泡眼,最后用刷子画出鱼尾,用宣纸吸收多余的墨汁,一个活灵活现的小金鱼就画好了。还有的学生觉得画鱼不过瘾,开始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根据水墨形成的印记,或画荷叶、梅花,或画鸭子、蝌蚪,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应运而生,将美术课堂装点得多彩多姿。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泼墨画时,让学生在“玩”墨水的同时,仔细观察墨的深浅、浓淡、走向、晕染等,以加深学生对墨的特性的了解。学生在玩墨的过程中,逐渐可以根据墨的形状来作画,后来甚至可以通过吹或晃的方法,自己控制墨的流向、粗细和形状。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绘画技巧。

四、融情入景,提高写意能力

写意国画重在意境刻画,强调“以意为之”,旨在通过意象的塑造抒发作者心中所想,与古诗中的借物言志、以物抒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古诗理解写意国画中的哲学思想,将古诗中融情入景的艺术表现手法迁移、应用到写意国画的创作中,从而深刻领悟写意国画的精神内核。

在教学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山水画》时,笔者引用了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感受古诗意境,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写意能力。如诗人通过“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塑造出寂静清幽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熟读这首诗,将诗中“曲径通幽”意境用自己的画笔展现出来。有的学生勾勒了重峦叠嶂的山峰,其间一条蜿蜒的小路隐没在山林之中,密林深处袅袅炊烟直上云霄,一副“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绝美景象便跃然纸上。有的学生描绘了草木盛开、繁花似锦的盛景,通往深山古寺的小路已被茂盛的植被层层覆盖,看不清原来的样子,清幽的古寺只在远处浅浅露出尖尖的屋顶,将“禅房花木深”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的学生别出心裁,画出雨天烟雾缭绕的大山,去往山顶的小路则用一排脚印来代替,给人无尽的想象,颇有“秋雨潇潇下,曲终人已远”的意境。随着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愈加深入,他们将古诗借物言志、以物抒情的表达方式灵活地运用到了自己的国画创作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写意”感受更加深刻了,画作更加富有创意了。由此可见,这种结合古诗中创设意境的手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意境刻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国画素养。

在国画的世界里,山川草木皆含情,云水禅心共一色。画家以笔为剑,以墨为海,挥洒间山川跃然纸上,云雾缭绕心间,每一笔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每一墨都流淌着作者的情怀与哲思。作者不拘泥于物体的表象,而是深入其灵魂,以简约的线条、丰富的墨色变化营造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之美。这种美是含蓄的,是内敛的,需要观者用心感受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写意国画的兴趣,让学生苦练绘画技巧,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掌握写意国画的绘画要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国画绘画美术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国画欣赏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