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迁移创新类活动设计研究
2024-11-26董红娟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是指学生在完成应用实践类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的多元思维得到培养,他们学着用新习得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教师对于如何有效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内涵,分析了此类活动设计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供教师参考。
一、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内涵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为落实新时期核心素养目标而提出的中国的外语教学主张和解决方案,因此教师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活动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促进语言、文化、思维融合发展的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与作者或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开展推理与论证活动,学会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把握语篇的结构,发现语言表达的手段和特点,并通过分析和思辨,评价作者或主人公的观点和行为,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观念,多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二、迁移创新类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语篇研读不到位,活动重心偏移
部分教师语篇研读意识和语篇研读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按照WWH模式从What, Why,How三个维度进行细致准确的语篇研读,尤其缺乏对语篇结构化知识的提炼和育人价值的挖掘。导致活动设计仅与语篇的话题有关,但偏离了语篇的内容和主题意义。
案例1" 本案例授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Unit2“My Schoolbag”中的“Story time”板块。某授课教师在语篇教学结束之后设计了迁移创新类活动——书包设计大赛。活动具体实施步骤为:组长挑选书包类型—小组成员设计、涂色和组装—组内推荐一名成员介绍书包。
在该案例的活动设计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组内进行书包外观的设计、涂色和组装,目的是为大家呈现一个最漂亮的书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机会使用该语篇或本单元的核心语言进行交流,英语课暂时变成了手工制作课。在班级展示环节,学生介绍书包所用到的语言大部分都是基于已有知识储备进行书包外观的描述,所用的句型结构主要是There is/are...,这与该语篇或本单元的核心语言关联甚少,学生输出有限,导致丢失了本堂课最重要的育人价值。
(二)活动类型相混淆,活动层级及逻辑混乱或缺失
部分教师笼统地认为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活动都是对学习理解部分结构化知识的应用,但忽视了这两类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案例2" 本案例授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五年级下册Unit1“My day”中的Part B“Let’s talk”。该语篇通过Sarah周末外出购物时和营业员的对话,展现了Sarah的周末生活,核心语言为频率副词类词汇及其相关的句型,如“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某授课教师在理解本课的意义和目的之后设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问答练习—讨论问题—听录音,跟读对话—分角色表演对话”的活动流程。其中的“听录音,跟读对话”和“分角色表演对话”重在语篇知识的内化和初级应用,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问答练习”重在新情境中真实问题或仿真问题的解决,“讨论问题”重在语篇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属于迁移创新类活动。
(三)情境创设缺乏真实与意义,语用能力培养不足
迁移创新类活动是超越语篇的体现高阶思维的活动,新创设的情境要尽量真实有意义,指向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部分教师对此认识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迁移创新类活动设计缺乏有意义的情境创设,对象和语言使用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语言操练任务,感受不到真实的交际需要,语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案例3" 本案例授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四年级上册Unit4“My home”中的A“Let's talk”。该语篇是询问物品或人物在某处的小学生日常对话,涉及的核心语言为房间类词汇和“Where is...?Is he/she/it in the...? Yes, he/she/it is. /No, he/she/it isn’t.”等句型。某授课教师在了解语篇内容之后设计了迁移创新类活动Make a new dialogue。并通过PPT页面来展示本课的核心句型,以及一座房屋各个房间的结构。
该案例中授课教师虽然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但因为该情境中被询问的人或物品始终无法在PPT页面所呈现的房屋的各个房间的结构中找到,全靠学生虚拟化地构建和随意地“编造”,这导致对话中同一问题的答案既可以是Yes也可以是No,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为了语言形式的操练而操练,导致学生缺乏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言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动机和体验,缺少语言意义的融入,因而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四)主题意义缺探究,文化育人贴标签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很关注学生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进行细致指导,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缺乏关注,同时也缺少方法。最为常见的做法就是在课堂的最后环节附带几句教诲和引导的话,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去做,这种课末“贴标签”式的育人方式往往效果不佳。
(五)活动开放性不足,学生创作思维受限
部分教师过于担心学生的“产出”质量和学习深入程度,因而为学生搭建很多的“脚手架”或提供额外的方向性指引,这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学生成长的空间,不利于教与学过程中问题的暴露与解决。
案例4" 本案例授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EP)五年级上册Unit6 “In a" nature park”中的Part A “Let's talk”。该语篇中怀特老师带领学生游览了一个美丽的自然公园,涉及的核心语言为词汇nature、forest、 lake、 river、 mountain(调整后),句型“Is there a...in the...?”以及其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 某授课教师在了解语篇内容之后设计了这样的迁移创新类活动。
这名教师出示一张自然公园的地图,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课堂学习单上的对话填空、组内问答及班级展演等。这个活动虽然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也确实围绕核心语言展开,但任务要求较为封闭,学生只能机械地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无法自主迁移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和进行创造,以及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想,这非常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迁移创新类活动设计的重要策略
(一)找准关键问题,把握教学主线
教师应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即找准语篇的主题、内容、内涵、结构和语言等,为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让学生能够依托语篇实现学习的进阶和循环。
优化后案例1语篇研读如下。在What方面,本课为配图故事,内容围绕Zoom的书包展开。晚上睡觉前妈妈提醒Zoom整理自己的书包,家里的宠物猫悄悄钻进了Zoom的书包。第二天早上Zoom吃过早饭后背着书包去上学,妈妈和Zoom都察觉到了书包有异样。在课堂上,当山羊老师提醒Zoom拿出书本时,藏在书包里的猫冲到了讲台上,惊吓到了山羊老师。在Why方面,作者通过Zoom整理书包这一件趣事,旨在引导学生要养成睡前主动整理书包、平时及时收纳物品的好习惯等。在How方面,该故事是比较典型的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故事。涉及的核心语言为本单元学生已学习过的课本名称类词汇,以及与故事相关的一些句式等。一是通过推理与论证,想象与创造类活动,让学生思考和意识到Zoom行为的反面会出现什么后果,进而触及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通过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类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能从内在的思想意识形态进阶到外显的行为表现方面,最后能做到科学合理地整理书包,做到知行合一。
(二)重视内化运用,实现知识迁移
学生在学习理解层次上构建的新的结构化知识需要在应用实践层次上进行巩固,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进语言运用的自主化,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因此,一定要在清楚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两类活动的区别和关联的前提下,重视应用实践类活动的足量开展,为迁移创新类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开展迁移创新类活动,让学生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思辨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想象与创造活动中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优化后案例2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之后设计了分角色表演的对话活动,以帮助学生内化和巩固新知,使他们学会分析和思辨学习的内容,创造性地优化自己的周末生活,选择过快乐、健康、有意义的周末生活,进而做更好的自己。活动的合理优化和安排,共同促成了本课时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创设意义情境,发展语用能力
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迁移创新类活动一定要确保活动内容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学生愿意积极尝试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思想和方法等,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体、恰当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用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优化后案例3为学生创设的迁移创新类活动,结合单元主题和课时核心语言设计具体的活动。例如,教师在课堂活动单上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房子的框架图,学生通过添加横线条和竖线条把房子划分成几个功能不同的房间,并写上房间的名称。教师还可以准备若干活页卡片,让学生在卡片正面画上要寻找的人或物,背面写上该物品所在房间的名称等。由于设计的活动和具体、真实而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情境相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很好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和自由表达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愿望,使学生在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意义和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了语言的真正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
(四)生成育人价值,培育文化底蕴
教师一定要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托学科内容,基于学科活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等学习活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共鸣和做出改变,从而实现育人的双向生成。
因为迁移创新类活动最终指向的是育人,所以优化之后的案例都能很好地展现该课时该语篇育人价值的生成过程。这样的育人方式更有说服力,能长久地留存在学生的心里面,进而形成学生素养的一部分。
(五)设计开放式活动,畅通思维渠道
开放式活动没有规定的结果或答案,学生可以得出多种结果,封闭式活动往往只有一个结果。在迁移创新环节,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度高的活动,以增加学生探究、思辨和想象的机会,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后案例4为学生创设了迁移创新类活动。
活动一" 一是组内互助,多途径获取旅游景点信息。让没去过九寨沟的学生扮演游客进行猜测;去过九寨沟的学生扮演导游进行回答。如果组内没有导游,游客之间可以通过查看地图及查阅旅游手册等方式获取景区内的具体信息。二是班级展演。三是游览参观。教师采用视频的方式,带领全体学生游览九寨沟风景区,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与美丽,进行单元主题的情感体验和积累。通过本单元的多课时学习,让学生感受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等到本单元结束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四是表达情感。五是批判评价。在情境中用生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活动二" 让学生使用课堂活动单,先在自然公园风景图的不同位置填写正确词汇,后用核心句型创编书面对话。这两个活动在设计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时要做到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开放度较高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产生兴趣,有能力自主迁移所学知识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迁移创新类活动是活动观中的最高层次。学生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加深了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构或语篇结构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因此,教师更应重视迁移创新类活动的设计,做好语篇研读,分清活动类型,把握好活动重心,精心设计较为开放的任务,带领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探究主题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在生成中育人,促进活动观的闭环递进,实现知识、能力到素养的转化,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对话语篇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H23Y0842)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