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行合一”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

2024-11-26马菊涛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课堂教学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解决。本文从当前小学课堂教育质量的现状出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从“知行合一”理论中探究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以期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认知。

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关键环节。由于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不同,学生间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参差不齐。这也引发了很多问题,“知行合一”这一理论的引入,对于改变当前的现状很有价值。“知与行”如何更好地结合,如何从中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是当下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道德与法治理论性强,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对于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阶段。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也限制了道德与法治的发展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与其在生活中所能做到的是有差异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答如流,并不代表他们能在思想上真正理解诸如伟人的贡献。

小学生在认知发展阶段的思维极为活跃,往往富有想象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未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活课堂氛围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分配于课堂学习,学科知识的压力已经相当沉重。由于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缺乏生机,单调且乏味,这无疑影响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与自发性。

二、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

1.课堂增加生活内容

教材中涉及大量知识点与概念,对学生而言,往往较为抽象,多数内容仅停留在了解与记忆层面。教师若想深入浅出地讲授这些课程,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知识,特别是关于人大代表的选举及权力机构的产生与运作机制。宪法不仅保障了人民的权利,还规定了相应的义务,明确划分了权利与义务的界限。这一界限属于抽象概念,教师需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阐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引用见义勇为的具体案例,以贴近教育的实质,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此外,教师还应向学生传授道德的基本理念,讲述如雷锋的感人事迹,以及见义勇为的英雄是如何挽救他人生命的故事,指导学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助人为乐,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与道德素养的范例。

2.“知与行”结合,走出课堂

在课堂上增加案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过渡,更重要的是真正走出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实践。“知行合一”理念的核心在于“行”的实践。若缺乏实际操作,学生将无法实现深刻体验与潜在的教化效果。举例来说,如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过程与人民所享有的选举权,我们可以设置小型选举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投票,也可以用举手表决来决定班委成员,切实体会宪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深入领会国家制度的公平性与正义性。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涉及如何进行班委选举、如何构建学生自治机制等内容,体现了人民权利的具体实践。教师应当积极倡导这一理念,并实施民主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理解法制观念的契机。

3.“知行合一”的回馈机制

在讲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站起来回答,这就建立了回馈机制。此时,教师不仅要回馈,学生也需要回应。这就如一个人在公交车上为你让座,你应该说一声“谢谢”。对于“知行合一”来说,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如果学生不按照要求去实践课堂内容,就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持续实践,这一教学内容就成了昙花一现,无法长期影响或改变学生,也无法长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国家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与义务中,建立了很多有效机制,尤其是榜样力量的形成,为人民树立了新的标杆。教师应当抓住合适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对他们提出表扬,让其在持续的鼓励中加倍努力学习。让学生明白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道理,帮助他们从小建立优良品德。

综上所述,实现师生互动的协同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关键所在。基础理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同时,课堂教学中也应融入实际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逐步引领学生体悟道德与法治的深层含义。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北大街小学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课堂教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