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高质英语课堂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2024-11-26李蕊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中华教学内容传统

“双减”政策的推行有效净化了当前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使素质教育回到简单的层面,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整合和挖掘教材内容,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社会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荣誉感等。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语言教学,提升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教师需要将原本读记英语词句的时间进行压缩,将其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英语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在学生原本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将文化自信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一、文化自信概述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尤其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融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而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将英语教学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效融合,是教育界及学界研究者一直以来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能否实现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怎样实现?其中内容何在?这些问题也备受语言学家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认识、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专业知识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讲授。按照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在开展学科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纳入教学之中。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养,应是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对于小学英语学科而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自信分析框架

文化自信的理性认识是同质化的语言知识。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缺乏饱满的人文内容。为此,一定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客观地面对和认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推动语言的正向迁移。

学校是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教师在教授英语内容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及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媒介,弘扬本土文化,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有所鉴别地吸收外来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中文语言学习理论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现状

(一)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可塑性。因此,这个时期的英语素质教育,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认知水平的培养和教育,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从人文科学或价值层面来说,在我国小学阶段英语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延伸,以免导致学生对国外的生活方式产生错误认知等。我国学生普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会陆续接触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等,从我国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上来说,大多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加以练习为主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教材当中设定的外国人的一些生活情境进行口语交流练习等。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说,主要是以西方传统文化素材为主,而课堂教学中角色、场所的命名也多是用英语的,乃至所引述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具有国外历史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打牢英语理论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然而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英语知识以后,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个人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被“同化”的迹象。还有部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出现了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的现象,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符号。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这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和作用便凸显了出来。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入其中,成为了一线英语教师现阶段亟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问题

一是重语言知识教学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当前,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体系中,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占据绝对的比重,且普遍呈现一种单向输入的状态,使得学生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难以在自身的知识架构体系中实现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个人的交际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因为长期以来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更重视语言文化内容方面的讲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使得跨文化教学成为了单一的语言文化课程,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

二是教师引导方式简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引导阶段,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的引导方式,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导致学生缺乏对异质文化进行包容学习和吸收的意识,同时也造成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产生矛盾感。

三是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教师主要将学生最终的测试成绩作为主要导向,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此,教师应积极解决这一问题,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多是采用单纯的领读与吟诵、模仿练习等方式,不能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或是采用分组互动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等。

三、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

(一)结合单元主题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内容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深入发掘教材内涵,对课本上的知识点加以扩充,做到在帮助学生习得更多知识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中外对比事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对英语学科知识的了解有限,所学知识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好教育引领作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探索归纳单元主题,然后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教学Happy New Year这一单元时,可以根据这一单元的主题对课文中的教学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首先,教师可简单询问学生:在我们中国过春节时有什么风俗?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用新学习到的词汇进行表述。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优化和丰富介绍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故事介绍、播放视频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民俗文化的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家之后请教家长,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中国的春节有什么风俗、为何每年大家都会过春节等。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各个知识点的扩展性比较好,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教授教材中的知识点,不重视对这些知识点的扩展和延伸,不利于学生对其他国家及地区文化方面的了解,也不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依据单元重点对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通过录像回放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对比事例等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二)注重跨文化交流,实现文化互鉴

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双向互补的过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与对比的教学方式,分析其中存在的共同之处,然后以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使其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如何将当前英语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联系起来实现文化互鉴,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备课工作,将目前西方国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措施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西方国家所使用的教材图片,等等。当教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住学生学习目光后,学生的注意力也将会放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方面,进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教师教学My new teacher时,可以将美国教师海伦·凯勒与学生在三年级语文学科中学过的《孔子拜师》中的孔子相关联,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对我国文化与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学习孔子积极的生活态度,然后从另外一种视角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与人文自尊。在教材基础语言的各个模块里,都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概括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可以把《神笔马良》《狼来了》等融入口语教学,让学生以简洁的英语句子讲明故事中所要表达的重要含义,同时熟记故事中的英语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主动去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欲望,使其在接受教材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仁爱宽厚、助人为乐的精神等。

(三)挖掘文本信息,丰富文化载体

小学英语教材是非常符合课标对学生人文意识培养要求的,注重学生对人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双向交流等。但是教材仅是教师实施知识教学的一个载体,要想真正达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人文能力,教师就必须以课堂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根据每个单元设定的主题和内涵学习文化知识,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学会并擅长指导学生发掘文本后面隐藏的知识点,拓展学生对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掌握学生的趣味喜好及行为等,通过文章内容的延伸设计与学生有关的话题。例如,Work quietly!这一单元主题蕴含的意义就特别富有指导价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表述的基础上,使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因此,当教师教授这部分内容时,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还应通过不同方法指导学生要遵循的基本行为,使学生认识到形成良好习惯和维持共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社会文化认同。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文化自信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的影响,学生可能在实际英语学习活动中出现厌倦情绪等,所以教师要探讨更多创新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相对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Helping our parents时,可以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组织和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宣扬中国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简要描述自己在回家以后通常会做哪些家务活,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整理自己活动中的得与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抽问的方式或是分组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自己在家里做过什么家务,有什么感受和心得,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并能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学Our school subjects时,可以采用设计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安排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外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展开对比,对比出我国教育体系与国外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异所在,将自己在资料的查阅过程当中学习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进而通过文字的形式总结具体的差异所在。基于这样的实践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课程的主题进一步挖掘,研究哪种教学模式才能在单元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能够以实验、课后互动分享等方式开展教学,并能引导学生在互动表达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讲一讲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感受,进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制定和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以结果为导向而产生的焦虑感等,而不是要求对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进行缩减和剔除。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纳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重视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创新性地融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恰当地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使命感,还能为国家建设及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中华教学内容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