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24-11-26田玲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论语素养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一线教师困惑的是“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这四个方面,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变成具体可操作呢?其实,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四个方面不是并列的,也不能割裂开来分项完成,而应当坚持“语言运用”为本,带动其他三个方面的综合达成。让我们以肖培东老师《〈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为例,探讨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坚持以读促思,多元视角优化朗读

《〈论语〉十二章》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读”必不可少。这既是基于语录体的文体视角学习经典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和经典对话获得丰富体验、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肖培东老师在教学中,将“读”与问题始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带有明确的教学指向性。

基于学情,选择“读”的恰当时机。在课堂教学时,肖老师请学生从文中找一句话对身旁的同学说,一名学生思维敏捷,迅速作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随后,肖老师请学生一起读这句话,顺势导入新课。齐读,在这里不仅是新课导入的契机,还是师生间拉近距离的方式,更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准确使用名言的语文自信。当学生认为“夫”容易读错,语气词应该读二声的时候,肖老师让学生抓住契机,再读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得匆忙,肖老师示范跟进,强调这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读二声,让学生“读”有所获,这样的例子在课堂随处可见。在学生独立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基础上,肖老师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积极性,强调通过增加阅读量来克服文中遇到的生僻字词。随后,他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此作为深入挖掘经典文本内涵的途径,进而构建系统的学习框架,让学生选择最富有价值的字词,并结合个人理解进行深入阐述。

基于课堂需要和教材编写意图,选择“读”的不同方式。在针对字音问题的教学策略上,肖老师采取让学生自主朗读的方式,专注于文本内容,以此为学生正确辨识易错字音打下坚实基础,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分析字义易错环节,肖老师指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在《〈论语〉十二章》这个单元中,肖老师关注到教材单元对默读提出的要求,但设计却不唯默读,而是根据篇性特点,灵活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肖老师基于学生的认知需要,基于课堂的问题导向,基于教材单元对“读”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文本特点,在语言的独特处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站在学生视角,“语言运用”一以贯之

站在学生视角,肖培东老师围绕五个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相信学生,立足“语言运用”且一以贯之。

学生朗读后,肖老师抛出第一个问题: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尊重学生的基础差异,在轻松愉快的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基于语言运用的字音积累与梳理:学生分享并积累了自认为容易读错的“乐”“夫”“省”“说”“肱”“矩”“为”“箪”。学生在肖老师的点拨下增加了“有”,明白了在古文里容易读错的字大多数是通假字和多音字,实现了归类梳理。然后,学生自由读易错字音,肖老师随机指名朗读前十章,齐读后两章,这样既是当堂巩固,又为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埋下伏笔。

课堂的第二个问题是:哪个字最容易写错?请提醒其他同学。当学生指出后,肖老师通过肯定、追问和延展,结合字义与造字方式强调了字形,并请学生将易写错的“疏”“焉”“罔”“陋”“巷”“箪”“哉”“愠”写在黑板上。不用多说,学生书写直观呈现,达到了提醒正确识记的目的。

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字的意思至关重要。在课堂上,肖老师将问题抛向学生,即第三个问题:哪个字你最容易解释错?结合单元语言要素,要求学生默读后举手回答。学生分享时不但做了提醒,而且阐述了自己的认知误区。

倘若只停留在基础性学习任务的层面,语言运用未免浅显了些。肖老师又用“哪个字你最受用”和“哪一句最适合做你的座右铭”引发学生思考,提升了其语言运用的层级。

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让语言运用贯穿课堂始终,充分给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三、立足语言运用,“以一带三”全面落实

关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温儒敏先生认为可以用“以一带三”这四个字来概括。“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肖培东老师在《〈论语〉十二章》教学中,极好地践行了“以一带三”这个理念,让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得到了有效落实。

接下来,就是课堂第四个问题,聚焦在“哪个字你最受用”,看似浅显,实则意蕴丰富,这个字是深深打动了学生的,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默读思考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分享的时候,学生基于文本,结合自己的体验,选择最受用的字进行诠释,“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实现了对经典文章的理解、欣赏与评价。比如,学生选择“省”作为最受用的字,他们认为这个字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检查自己,做人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批评;选择“笃”作为自己最受用的字,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定;选择“立”作为自己最需要的字,知道它指的是人要有所成就,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应该有所成就……在语言运用的同时,学生也借助对经典文章的品读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涵养了高雅情趣,认同了儒家文化精髓,古为今用,继承发扬,潜移默化地树立了文化自信。

再看第五个问题:“哪一句最适合做你的座右铭?”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为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经典语句,会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这就是促进辩证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阐述理由的时候,崇尚真知,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的语言运用中缓缓流淌。

四、尊重阅读体验,评价点拨启智润心

肖老师的课堂,言浅意深,始终站在学生视角。在《〈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五个问题,全部用第二人称“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肖老师的课堂,就会发现,他始终关注课堂生成,常常以“四两拨千斤”的课堂评价,在关键处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思维延展,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鉴赏力,丰厚学生语言积淀的同时,也开阔了其文化视野。

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学生认为“肱”容易读错,肖老师表示认同后立即延展“曲qū肱”,引导学生根据意思辨析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一举两得。学生觉得“愠”容易写错,是竖心旁。肖老师立即追问“为什么是竖心旁”,让学生明白“怨恨、生气”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用竖心旁。在他的感染下,学生开始关注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学生发现“忠”容易解释错,应该是“竭尽心力”的意思,开始总以为是“忠实”的意思。肖老师请学生把这个字圈出来,告诉大家这里要更进一步,解释为“尽心尽力”。然后,让刚才的同学读这个句子并翻译,调整“不可以”的位置,继而要求翻译出“乎”这个语气词的意思,直到学生明白,可以用反问来表述清楚字的意思。

当学生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作为最受用的字时,肖老师先是询问学生这个字是不是解释为乐观,引导学生明确在这里应该是“以……为快乐”;然后提出“乐”字在文中多次出现,值得思考,带着学生找出含“乐”字的句子,齐读,辨析,达成“乐观很重要,学习要快乐就得有兴趣,所以培养好的兴趣对学习很重要”的共识;再追问“谁是文中具体写到的一个十分乐观的人”,学生发现是颜回,进而明白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品质。当学生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作为座右铭并解释说自己要广泛学习,有远大的志向,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断向师者求教,多思考才能习得更多知识的时候,肖老师肯定了他的思考,并且评价他能联系当前、联系自身,这对自己的提升非常有帮助,还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非常重要。

在肖老师创设的语境中,学生与经典文章深入对话,不断解决问题并拓展延伸,让学生产生了表达欲望。这实质上是肖老师在关注课堂生成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方法的点拨,起到了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肖培东老师在执教《〈论语〉十二章》时,对“语言运用”环节进行了深度挖掘,充分尊重学生对于经典文本语言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他指导学生通过更自主、更宽广的“个体语言实践”,深入领会其中的智慧精髓,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自信,这一教学方法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GH23Y0940)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论语素养语言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