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
2024-11-26常秋梅强曼丽
阅读量与阅读力是近几年得到广泛认可的两个热词,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自喻,作为“输出”的前提条件,阅读什么、如何阅读、阅读效果都是我们当下重点聚焦、亟需解决的问题。整本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既立足于课堂中精讲的课文,又游离其外,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整体逻辑性,帮助学生养成多读书、常读书的阅读习惯。本文从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推进、评价三个方面顺次做了一些浅陋的总结,以期夯实小学中高段整本书阅读的实效。
一、导读课,注重兴趣激发
1.选择书目,做好兴趣衔接
叶圣陶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对课程论有着深刻思考,他曾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选择的书籍应具备实用价值,即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这类书籍不仅传授了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科普读物、技术手册等,它们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其次,书籍应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这也意味着它们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类书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传记等,它们在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最后,书籍还应具有文化价值,即能够启迪学生心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类书籍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哲学著作、诗词歌赋等,它们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意义、追求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全面、和谐的世界观。
在选择整本书进行阅读时,教师应综合考虑书籍的实用价值、训练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此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精选角度,引发阅读期待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导读设计时,教师应着力避免枯燥乏味、机械程式化的讲解方式。相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创意和新意的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例如,教师可以从书的封面入手,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书名、作者、插图以及出版社等元素。通过欣赏封面的设计艺术,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书籍的基本信息,还能对书中的故事内容进行初步预测。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从封面的设计风格和色彩搭配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封面的第一印象,以及他们对这本书的初步预期。接着,引导学生关注书名和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风格,以及书名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此外,精美的插图往往能提供许多关于故事内容的线索,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人物、场景和物品,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除了封面,教师还可以从书中精美片段入手,选择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或段落,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字的魅力,进而引入阅读情境。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入阅读状态。
设置悬念也是一种有效的导读方法。教师可以先概括前面的情节,然后在故事的关键转折点或矛盾冲突加剧的地方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猜测情节走向,又能引导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深入探索人物之间的最终关系。总之,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应当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通过新颖的切入点,如观察封面、朗读精美片段、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籍。这样的导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3.设计量表,制订阅读计划
为了确保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需制订阅读计划,避免学生无目的性地阅读。教师要制订阅读进度表,指导学生按照个人能力,规划完成阅读书籍的期限,并明确特定时段内的阅读目标。此外,该量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同步记录页码与用时。
阅读完毕,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反馈以及小组同伴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性成效评价。借助此类阅读规划与评价体系,学生可以明确阅读目标与时间框架,从而保障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二、推进课,侧重方法指导
1.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时经常一目十行或者走马观花,当询问具体内容时,往往回答不出来。所以,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提升阅读质量。
第一步是浏览。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狼王梦》这部作品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书籍的封皮,让学生注意到书名中显著的“狼”字。不言而喻,这是一本关于动物的故事书。教师还可以借机介绍该系列作品中的其他主人公,通过展示斑羚、战象、猎狗等角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接触书名的同时,对书中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产生了直观认识,从而更愿意投入到故事的探索之中。
第二步是深入阅读。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选择快速浏览全文,也可以进行精读,当然,朗读和默读也是不错的选择。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阅读方式,并帮助他们体会各种方式带来的独特妙处。
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句或段落时,不妨大声朗读出来,让声音与文字相互交织,让学生感受词句中的美妙与韵味。而面对人物对话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快速浏览,同时在脑海中再现人物对话情境,这样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这一段落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节奏和情感,还能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总之,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为他们撰写文章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是摘抄。鼓励学生对非常触动自己的部分做好标记,可以反复品味。此时,教师可以反问学生“你觉得这样的表达好在哪里”。学生一定有话可说,而这个思考本身就是潜移默化、入情入境渗透语文素养的过程。
第四步是实践。阅读完整本书后,学生的内心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触动,这些细腻的情感波动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稍纵即逝。作为教师,我们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宝贵的瞬间,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和反思,敦促他们把阅读整本书的所思、所感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对他们阅读体验的一种巩固,也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经历实践写作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和深化理解,更能让他们在文字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
2.阅读氛围的创设
在提升阅读效果的过程中,阅读氛围的创设显得尤为关键。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如何营造一个适宜的阅读氛围,成为了我们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首先,阅读氛围的创设应注重物理环境的优化。这包括保持室内光线适宜,避免过于刺眼或昏暗,同时确保空气流通,创造一个清新的阅读空间。此外,合理的布局和装饰也是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的重要手段,如设置舒适的座椅、配备必要的阅读工具,以及摆放一些富有书香气息的装饰品。其次,心理环境的构建同样重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避免受到外界干扰。为此,教师应当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通过音乐、香薰等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最后,社会氛围的营造也不容忽视。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创设阅读空间,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评价课,着重分享展示
评价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课的开展,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书籍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评价课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评价课,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消化书籍中的精华。评价课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重视评价课的设计与实施,使之成为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手段。
阅读是一件贵在享受、独处赋能的事情,整本书阅读之路还很长,期待着每个学生坚持他们的心之所向,从阅读中体验到语文润物无声的美好。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