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心 实践育德
2024-11-26樊亮
2021年,劳动教育被正式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之中,这一里程碑式的举措彰显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领域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育人导向的淡化与价值认知的模糊,导致劳动教育未能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现深度有机的融合。因此,认真研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扎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开展好劳动教育的基础,乡村学校要依据地域实情和具体校情,发挥区域劳动资源优势,坚持“以劳育心,实践育德”为目标,积极践行在多元模式下“以劳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一、开发劳动课程,构建“以劳育人”基础平台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好每周一节的劳动课程,可以保证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实施,这是劳动教育的“保底工程”。在此基础上,整合多学科开展“1+X跨学科”学习,挖掘地域特色,开发特色劳动课程,发挥劳动课程“以劳育人”的作用。
(一)明确目标,阶梯式推进
小学阶段的劳动课程重在观察、发现、体验和实践。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劳动类别和难易程度,又要梳理劳动教育总目标及年段分目标体系,初步构建适合不同年级的分层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各年级分目标如下:一年级认识职业、劳动启蒙,整理个人物品、说说自己知道的职业,模拟表演等;二年级班级值日,初步体验,自主设计班级劳动岗位等;三年级家庭岗位,观察体验,让学生当一天家,体验交流感受;四年级学校岗位,模拟体验,自主选择学校劳动岗位,进行小校长、小老师、小班主任、小保安、小厨师等轮岗锻炼;五年级社会岗位,体验尝试,利用家长委员会,让学生走进社区、医院、邮局、超市等岗位体验锻炼;六年级岗位调查,职业理想,做劳动岗位现状和前景调查,憧憬自己的职业未来,循序渐进,阶梯式推进,螺旋上升。
(二)跨学科融合,促进综合提升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创建中,各校均建有劳动课教室,配备有木工、水电工、美工、陶艺、厨艺等工具,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扎实开展好室内劳动课,教会学生使用工具,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劳动任务,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培养劳动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劳动课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1+X跨学科”教学。教师开展“花草如何过冬”的跨学科活动,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检索并分享植物如何过冬的信息,科学课上学习冬季养护植物的基本知识,美术课上设计制作植物名片和书签,班会课上商议方案,劳动课上按照方案制作保温大棚,把花草搬进大棚,分组人人参与日常养护,语文课上写劳动观察日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动脑又动手,既学到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体验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地域文化融入,特色课程育人
依托家乡的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劳动课程,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以汉中为例,其特产和美食文化驰名全国。如汉中绿茶、香菇、木耳、腊肉、面皮、菜豆腐、核桃馍、浆水面等。如今,这些工艺的制作人普遍是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鲜有会做的,未来传统美食正面临“失传”风险,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教师致力于自幼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认知培养,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劳动实践,实现该文化的代际传承。教师依托“茶乡”优势,成立茶艺社团,聘请茶艺师手把手教学生采茶、制茶、沏茶、品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家乡的绿茶印迹;我们成立食育社团,校级领导亲自“挂帅”,该社团不仅教授学生烹饪基础的家常菜肴,如制作汤面、蛋炒饭、煸炒土豆丝等,还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步骤将大米制作成为面皮,将黄豆转化为豆腐,将新鲜青菜发酵为浆水菜,以及将面粉加工成核桃馍等,以此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成就感。
二、夯实家务劳动,强化“以劳育人”常态实践
(一)明确家务劳动的重要性
家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启蒙场所,也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因此,家务劳动是孩子最基本的劳动。魏书生说:“家务劳动是孩子的头等大事,要从小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家务劳动,可以开发孩子智力、磨炼意志、增强责任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家长和教师没有给予家务劳动教育足够的重视。从家庭角度看,很多家长处处代劳,不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只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这导致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此外,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小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愈发减少,这导致小学生缺少接受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部分小学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劳动”的情况。
(二)推行家务劳动的目标化
我们可以制定“6—12岁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指南”,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一、二年级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收拾个人卫生、收拾房间等,使其具有主动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愿望,初步具备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三、四年级指导孩子洗内衣内裤、小而薄的衣服、清洗水果蔬菜、使用一般常见电器,初步体验简单的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能规范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等;五、六年级参加家里的大扫除、简单的烧饭做菜等,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协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引导和帮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入心,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干, 家里的事情帮着干”的劳动习惯和基本的劳动技能。
(三)抓好家务劳动的关键期
家务劳动教育的关键在寒暑假,如何在假期让孩子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至关重要。在2024年暑假,我们推出“学生家务劳动任务推荐清单”,要求每个孩子假期在家里根据清单内容,坚持进行自主管理、家长监督、记录瞬间、自我评价、撰写日记等,开学后图片、视频展示,通过自评、家长评、入户考评等综合评价,评选出“劳动达人”予以表彰奖励,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促使其初步形成家庭责任感。
三、回归生活体验,提升“以劳育人”实践空间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村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是培养怎样的人。乡村的孩子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应该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风土人情等了然于心,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这个新时代,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教育的“内卷”越来越严重,家长的焦虑也越来越明显,以至于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排除一切所谓的“干扰”,学生间逐渐出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圈养式”教育,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面、油从何而来,更不知道整个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及劳作的辛苦,思之实在令人后背发凉。
(一)激活劳动基地的育人潜力
发挥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既安全又便利的劳动实践场所。如提供种植树木、栽培花卉、种瓜种菜、养殖动物、手工劳作、温室蔬菜等活动空间,聘请家长做基地辅导员,在教师及基地辅导员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让他们知道什么季节干什么?怎么做?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其思考这些劳动的流程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收获的时候,让学生亲自采摘,然后到食育社团动手加工,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劳动的热情,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
(二)延伸劳动实践的广阔边界
乡村学校打开门就是大自然,就是田间地头。教师发挥地理环境优势,每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感受“春种秋收,夏长冬藏”的自然规律。每到农耕和农忙时节,师生一起参与到种小麦、栽秧、收玉米、打谷子的劳动中,与田间地头的大人们一起干,孩子们干得热火朝天,干得满头大汗,干得精气十足。
四、推动社会实践,丰富“以劳育人”社会途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利用社会资源,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让学生从小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公民意识很重要。社会实践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社会的“窗户”,体验各种职业的不同,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憧憬。
(一)在社区服务中培养社会责任
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我们开展“保卫蓝天,争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月活动,组织学生义务打扫社区周边环境卫生,利用周末到广场开展环保宣传、清理建筑物上的“小广告”,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还利用周末,去学校周边的武侯祠、诸葛古镇等景区当导游、小小志愿者,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吃苦精神。如此就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联结校外,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在研学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一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举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清明节,带领学生去陕南战役遗址瞻仰、擦碑、献花、清扫,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的洗礼;参观非遗藤编,让学生体验非遗的魅力,激励他们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的家乡和美好的未来。二是体验劳动的乐趣。我们让学生参观电子车间,观察电子元件加工的种种程序,并采访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量、工作时间等问题,让其感受父母挣钱的不易和辛苦,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三是接触信息科技前沿的神奇。我们组织学生去综合实践基地和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参观科技创新成果,体验人工智能带给生活的改变,让学生畅想未来社会、未来职业、未来生活,培养他们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总之,劳动教育是推进学校立德树人、培育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路径,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乡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多管齐下、多元模式的“以劳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的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中来,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让劳动教育得到全体家长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最终形成“职业不分贵贱、以劳动为荣”的崇高风尚,这也将是我们继续思考、实践和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