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11-26王富贵李华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乡土课程是乡村学校基于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自然资源等,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采用相契合的教学方式和多维度的评价形成的课程体系。乡村学校可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乡土文化等资源进行乡土课程建设,承担传承乡土文化的重任,实现城乡学校的积极互动、双向赋能,推动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大寨小学位于“中国苹果之乡”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15年,学校依托当地资源,从农耕、节气、苹果、社团、节日和研学六个方面,寻求乡村学校发展的突围之道;2019年,学校形成了包含五门课程和六大主题活动的“苹果谷”课程;2023年,学校将“苹果谷”课程设置为四大课程、空间课程和亲子课程。本文以大寨小学“苹果谷”课程为例,探讨乡村学校乡土课程的特点及生命力。
一、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特点
大寨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办以苹果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教育,相信孩子一起生长”。“苹果”是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是生活的具象体现;“自然”是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相信”是师德体现;“一起”是由内而外的教育生态。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是一种在地化教育实践,彰显了“贴近生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指向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培育乡村之智,激发乡村之爱,使学生实现生命的充实与完满。首先,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有根的教育,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育乡村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感和乡土情怀,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其次,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指向学生真实的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最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
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及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了教育要与当地的一方水土相联系,与生活、生态、生命相关联,通过生活世界中的地方性知识和在地化知识生长出科学世界的科学知识。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是贴近生活的、自下而上的、系统的乡土教育实践。一方面,乡土课程内容是接近师生生活的、触手可及的、低成本的,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另一方面,乡土课程是与国家课程相融合的,要与国家课程保持对话,是国家课程的在地化实践。乡土课程能增进学生的理解力,将已知与未知建立联系,是系统的、科学的、持续生成的。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乡土课程的教学手段、场景是多样的,它使教育的发生不局限于教室内,学校的多个空间都可以开展乡土课程,从而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学习场”。乡土课程教学方式践行“教学做合一”这一理念,师生的教与学是相通的,是共同成长的。一方面,乡土课程的课堂在校内、在社区,在历史、在现在、在未来。以天地为课堂,以万物为教材,乡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混龄教学在乡土课程教学中是可以实现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乡土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在探究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润泽生命,发展核心素养。
(四)灵活且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关注学生的各项发展,因此乡土课程的评价方式是灵活且多元的。在评价主体上,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我;在评价内容上,涉及知识、能力、精神成长等多方面;在评价标准上,我们注重过程性评价,因为教育不单发生在课堂上,还发生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二、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生命力
从乡土课程本身出发,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何以延续,这也就是回答乡土课程的生命力这一问题,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生命力体现在与生活的关系、与素养的关系、与人性的关系。
(一)与生活的关系:连接过去,满足当下,启迪未来
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乡土文化,而是基于学生生活需要有选择地对乡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以过去、现在与未来为时间线,拓宽乡土课程的广度、挖掘乡土课程的深度。
“忆风润园”农耕教育课程借助传统农耕背景下的农具和生活用具开发实践课程,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认识家乡、认同家乡。“小苹果生活家”的核心思想是“食为天、康为本、俭为德、和为美”,“悦享生活创意工坊”课程的核心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自然学堂课程”带领学生探究静宁苹果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致富果”人与自我的关系、“德美果”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果”人与未来的关系。“苹果百花园”现代有机苹果种植课程,既有向世界、向万物学习的视野,又有百花齐放的育人期待。“百花园中的科技”主题课程借助“果园气象站—观云台”“雨水收集系统—集思池”“智慧果园系统—土壤检测、太阳能发电和自动滴灌”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使学生认识科学、生态的苹果种植,意识到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二)与素养的关系:学科融合,聚焦素养,成就学生
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立足乡土,与学科课程相融合,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乡村学校通过乡土课程建设持续“播种”,使学生逐渐建立“附近”这一概念,认识、认同脚下的土地并建立情感联结,补足精神之钙,成为“有根”之人。乡土课程将乡村学校与社会、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是“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使得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可能,在复杂的情境体验中锤炼主体精神,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促进乡村学生个性化及全面发展。《果香探源》课程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一个主题进行学习,用自然的力量启迪学生求真、向善,在持续探究与体验中了解家乡的人、事、物等,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果艺缤纷》课程基于学生所处乡土环境所设计,是研究各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回答“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怎样可以更幸福地生活?”。《果创未来》课程以“人类经济活动、投入和产出、决策和管理”为内容,关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关注个人成长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回答“我去向哪里?”。在《果殖生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近自然,对自然界生命深怀敬畏,进而探索自我,关爱生命,并在这一过程中追寻个人生命的价值实现与意义构建。
(三)与人性的关系:满足需求,多元结合,共同成长
乡村学校要准确定位,挖掘并用好当地资源,将乡土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阵地,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完成“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积极联动、相互滋养。乡村学校的乡土课程建设是基于人性需求满足之下的多元联结与共同成长,这表现在:乡土课程内容要贴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要在乡土课程建设中实现自我发展。2022年,大寨小学成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振兴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这是一种高校科研带动、地方教育行政推动、公益组织助力的教育生态。2023年,大寨小学被静宁县教育局认定为“劳动教育基地”,与静宁县实验小学、新城小学、静宁四中、静宁城川学区定向互动,为这些学校提供乡土课程相关教学与实践的资源。学校还与平凉市临洮县的学校结对,这些都是基于乡土课程建设的结合。
大寨小学“苹果谷”课程的持续实践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在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创新以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潜力与价值。未来,期待这样的课程体系继续被优化和推广,使更多的乡村学校能利用自身特色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在乡村振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大寨小学"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幼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