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文化资源,构建“四力”语文课堂
2024-11-26陈红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核心,也是民族发展中最基础和最持久的推动力。作为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的乡村文化,更应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为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乡村教育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任,语文课堂更是培养学生认同和传承乡村文化、提高教学创新力和育人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全球一体化、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乡村文化资源,构建富有时代气息、本土特色的语文课堂已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发力点。
一、依托乡村历史资源,培养文化传承力
乡村资源一般具有地域特色,蕴含文化传统,兼有历史遗迹,是学生身边最真实、最生动的语文教材,将乡村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课堂中,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深刻认识语文的魅力和作用。
勉县定军山镇诸葛小学位于三国圣地——武侯墓附近,学校以地理位置的优越,采用阅读三国文化、欣赏三国文化、讲解三国文化等方式,开发了“乡村文化、语文有趣”的专题课程,让学生深入全面了解本地文化和家乡历史。在“阅读三国文化”活动中,学生收集、整理本地的历史和文化故事,阅读《少年读三国》《三国演义》等经典书目。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前,学生就明白了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故被称为“三国圣地”。同时,部分条件允许的学生由父母带去诸葛古镇、武侯祠、武侯墓参观,实地“欣赏三国文化”。学生看到了武侯祠内文物丰富,匾联层层,碑石林立,古树名木;看到了集三国文化、诸葛文化与民俗民艺为一体的“诸葛古镇”;看到了荡气回肠的表演《出师表》……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本土文化的内涵,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采用文化浸润和文化输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是积极的、高效的,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悄然形成,学生全方位体验和感知家乡民俗文化,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争做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让乡韵悠长、乡味远播。
二、善用乡村红色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力
美国学者格尔茨认为,地方知识具有文化性质,关注于“本土文化被认同”的问题,即本土文化是能够左右社会信念和自身价值取向的。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本土文化资源建设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地域文化,为后期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图书馆、文化馆等地开展阅读活动,学生接触到优秀的乡村文化作品;在历史名人纪念馆、文化遗址等地开展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文化的力量,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宁强大安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理想信念”为主题的革命题材文章时,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位于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的陈锦章烈士故居。在纪念馆内,学生通过瞻仰珍贵的历史资料、观看革命图文资料、聆听陈锦章烈士生平事迹与长征一家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和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感受到了革命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学生在日记里记录着活动感受:“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忠诚报国是每个公民应恪守的誓言”“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幸福,这是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的道理”“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和平生活,也将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勇往直前”。显而易见,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化价值,学生对革命文化高度认同、自觉接纳和衷心热爱,爱国情感已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田。
三、融入乡村传统文化,凸显教学创新力
乡村文化资源涵盖语言、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蕴含农耕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将天文、自然和民俗实现巧妙结合,衍生出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无数文人墨客都为之留下了数不尽的美文妙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乡村民俗文化的融入,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凸显教学创新力。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引导学生感受乡村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诵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谷雨”诵周朴的《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夏至”诵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立秋”诵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大雪”诵元稹的《咏廿四气诗 · 大雪十一月节》。学生对节气景象展开丰富想象,让其沉浸于作者独特的情感之中,将自身对节气的感悟融入其中,准确领悟到了古诗词借景抒情的独特魅力。借助古诗意象,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整体意境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感悟节气之美,体会诗人对自然万物生长规律的深刻认识。学生漫步在节气诗里,徜徉于四季轮回与时光更替的诗意中,在经典诵读中与母语亲密接触,不仅感受到了经典古诗文的魅力,更感受到了“二十四节气”乡村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来积累语言经验。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节气交替以及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使学生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我们以此为契机设计“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领略乡村民俗文化。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听”的活动:立春时节,听朱自清先生的《春》,带领学生进入一派新鲜气象的春季;立夏之时,听作家梁容若《夏天里的成长》中的“万物拔节生长的生命力”。设计“读”的活动:秋分时节,读近代诗人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感受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小雪之际,师生共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看雪景过后山间美妙的景色,体会一种冬日温柔的美。设计“说”的活动:请学生说说不同节气,给你带来的不一样感受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设计“写”的活动:引导学生将所获所想、所理解付诸实践。用二十四节气作为作文材料,促使学生重回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不同节气书写对联,编谚语或者歇后语等。
四、结合乡村自然资源,提升课堂实践力
乡村资源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森林、田野等,我们可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山水田园的美妙之处。此外,结合当地乡村生活常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和采集,体验本土资源的独特之处,了解和掌握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其融入语文学习中,使学生了解乡村的文化内涵,以提升课堂实践能力。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可以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利用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在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西乡县地处秦巴山区,是全国第二大富硒地理带和中国最北端茶区,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县。境内茶园遍布,错落起伏;层层翠色,绿波涌动,颇为壮观,最有代表性的午子仙毫、午子毛尖享誉全国。教师运用该乡村资源,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的最佳途径。峡口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峡口镇江榜村的茶厂,让学生体验采茶制茶工艺、学习茶礼茶艺,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学生背着小竹篓,系上小围裙,在采茶人的带领和指导下当起了“小小采茶工”。带着刚采的茶叶回到茶厂,学生还能参观工人如何对茶叶进行杀青、摊凉、揉捻、理条、烘干,领略茶人匠心的内涵。最后,学生在茶艺师的带领下学习茶礼茶艺,进行泡茶实践操作。回到学校后,学生纷纷用文字记录采茶过程,将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尖。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有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同时,学生也会发现语文课堂外延的丰富性,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走进大自然研学,培养了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和热爱,提升了课堂实践能力。
总之,乡村文化资源融入和应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议题。以乡村文化资源构建“四力”(文化传承力、文化自信力、教学创新力、课堂实践力)语文课堂,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厚植学生的乡村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建立乡村文化振兴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