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言策略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2024-11-21刘艳霞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语言无疑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无论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是在课后与学生交流思想,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运用语言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成长,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阅读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灵感与艺术》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书中提到的许多语言策略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认真学习和实践。
采用中立性措辞,激励学生更自信地捍卫自己的答案
在课堂的互动环节中,无论是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还是学生在练习时老师进行点拨,老师往往会对学生的答案做出正误的判断。诸如“这题你做得对吗?”“答案是这个吗?”“你再好好想想”等话语,不经意间便流露出了对学生的质疑。
然而,本书作者提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实验方法:无论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特别是在学生答对的情况下向其提问,会产生更佳的实验效果。这个具有魔力的问题就是:“你确定吗?”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是在暗示学生所作的答案有误。但实际上,作者在书中阐释了它的真正用意: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们应将这个问题“重置”到其最初的中立意义,以此激励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加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答案。
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一句看似平淡的“你确定吗?”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力量。罗伯特在书中进一步指出,在教育领域,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缺失”,而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不带任何预设判断的“你确定吗?”来逐步调整学生已经固化的自我怀疑倾向,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并没有说你的答案是错误的,我只是在询问你是否确定。”“我问你是否确定,并不意味着你的答案就是错的。”这些表述与我们通常对“你确定吗?”这句话的解读截然相反。尽管这种重新调整的过程如同爬坡一样艰难,但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却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确实需要字斟句酌。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让他们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借助时空旅行思维,唤醒学生的进步意识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仅仅是机械地灌输知识吗?我们常引用那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关重要。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时常会偏离这一初衷,不自觉地陷入单纯追求知识点的掌握的窠臼。
本书作者独具匠心地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即通过一种特殊的思维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这个实验的核心在于一句看似简单却深具魔力的话语:“好的,简斯,看来你现在已经豁然开朗了。那么,你能否穿越时空,回到十秒钟之前,向那个尚未领悟的简斯解释她此刻的疑惑呢?”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被迫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在短短几秒内的成长与蜕变。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这种能够激发学生自我进步意识的引导却少之又少。当学生给出正确答案时,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以“很好”“不错”之类的词汇作为回应,却忽略了这其实是一次宝贵的促使学生进步的机会。我们未能充分利用这些时刻,去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自我激励,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过引入时空旅行思维,我们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进步的意识。
巧妙运用“暂停—继续”策略,带领学生走出阅读恐惧的阴影
面对冗长的文章,许多学生往往望而却步,心生畏惧。无论是在语文阅读理解的练习中,还是在数学应用题的解读中,一连串的段落仿佛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对阅读和难题的恐惧,若不及时加以引导,恐将演化为更深层次的对学习的恐慌。
然而,我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往往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学生自身。有些老师可能会抱怨:“我们已经尝试让学生反复阅读,可他们就是无法理解。”更有甚者,一些老师自身也潜藏着对阅读的恐惧,在教学过程中不经意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加剧了学生的困扰。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克服阅读恐惧呢?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颇具巧思的策略——“暂停—继续”。具体而言,在学生阅读数句之后,教师要适时喊“暂停”,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此时,教师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提问,一是回顾已读内容,如询问:“你刚才读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已读内容。二是展望未读部分,如提问:“你希望接下来读到什么?”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后面内容要传递的信息。
作者强调,“暂停—继续”策略适用于各类阅读任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一方法,便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在阅读中适时停顿、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更能让他们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自如,领略文字背后的深邃思想。
《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灵感与艺术》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言策略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运用恰当的语言策略来引导学生。无论是中立性语言、时空旅行思维,还是“暂停—继续”策略,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的有效工具。当然,这些策略并不是孤立的,需要我们将之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