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撷英
2024-11-21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魏巧芳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1.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这些元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同时,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师也可以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德育的重要性。
3.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征文比赛、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如在组织朗诵比赛时,可以选择一些有德育内涵的诗歌,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和道德力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感受人性的光辉和善良的力量。如在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读物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尊敬师长、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
4.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德育渗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以及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能够巧妙地将德育融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智识”比“知识”更重要
贺晓萱
在“百度知道”的时代,想获取知识很容易,只要搜索一下,几秒钟电子屏幕上就可以出现想要的信息,远比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的内容要多很多。因此,经常出现教师可能会被互联网所取代的议论。
事实果真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从表面上看,教师让学生记住概念、原理、公式、法则,并求解出相关的问题,学生似乎就掌握了知识。但是,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的智识。
智识是以知识为载体但超越知识本身的内容,例如方法、智慧、态度等。知识是模仿,智识是创造;知识是被动的接纳,智识是主动的渗透;知识是把书本和表象摄入底片的“照相机”,智识是洞悉事物本质和内核的“透视仪”。
由此可见,让学生掌握知识相对比较容易,但要提高学生的智识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要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上下功夫。一个缺少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科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远大理想。
其二,要在学习的方法论上下功夫。学习仅仅靠记、背、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掌握方法,记住的知识很难被激活,较难转化为智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方法,如突破既有概念进行大胆猜想、在不同的情境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等。
其三,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智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意志力,教师要教导学生养成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成功不骄傲、面对诱惑不动心和面对困难不动摇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初心,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始终保持跋涉的姿态。
知识与智识是有区别的,但也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很难具备智识;拥有智识,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如何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崔秀芳
对于学校来说,班主任是学校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家长来说,班主任架起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是他们了解学校的窗口。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是他们的领路人和主心骨。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能让学校放心、家长暖心、学生开心。那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呢?笔者认为应该扮演好三种角色。
1.家长的角色。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如何让他们从陌生到熟识,一方面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带领学生办板报、设计文化墙,在班级内征集班训、班歌、班级口号等,建设独特、有感染力的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合理的班级制度。正所谓国有国法,班有班规。笔者认为,班规不宜过多,要有针对性,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迟到问题、作业问题、值日问题等来制定班级制度。针对违纪现象,要制定恰当的处罚制度,可以吸纳学生的意见,便于日后的管理与落实。
2.老师的角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前提是成为一名好老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并将这种热爱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领悟学习方法。
3.朋友的角色。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往往是主动的一方,学生则是被动的一方,所以想要和学生成为朋友,老师要主动出击。如班上有一位性格很内向的学生,上课总是低着头。我了解到他擅长画画后,便请他给我画一幅画,他听到后非常开心。随后我们的交流逐渐增多,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这样的互动也许不能改变学生的性格,但可以让他们的脸上有光彩,眼中有微笑,有助于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是宽严相济的家长,又是具备专业素养的老师,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如果你是这样的班主任,一定会深受学生喜爱。
探寻·坚守·传承
——致敬山区教师
郭静
他们用爱心滋养学生的心灵,
他们用火种点亮学生的未来。
他们用质朴浇灌着桃李芬芳,
他们用匠心润育着万千学子。
他们自从投身教育,就坚守在山区,用责任与担当铸就教师之魂。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篇章,从中寻找成为教师的意义。
场景一
她一步一步爬着曲折的山路,汗水遮挡了视线,腰腿也不听使唤,走到四肢麻木,终于爬上了山头,来到这里,遇见了这些孩子们。她倚靠在歪脖树上,一群孩子从远处跑来,在她身边蹦跳着、欢呼着,表达着喜悦。看着他们稚嫩的笑脸,她的眼眶渐渐湿润,不由得上前紧紧拥抱他们。他们亲昵地喊着:“老师!老师!”她一句句应答,默默在心底决定,一定要让他们明白读书的意义,带领他们翻越这座山。那一刻,她明白为人师者所要承担的责任。
场景二
阳光还未洒满大地,清脆的铃声就已经响起。他们整齐地排成一行,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在简陋的教室里,他们认真阅读着、书写着、计算着。日头升起,气温逐渐升高,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眼中只有对读书的渴望。她深感欣慰,那一刻,她懂得教书育人将是她毕生的追求。
场景三
阳光笼罩山腰的时候,她站在山头,穿着白纱裙,迎着清晨的阵阵微风,眼神依然笃定,目光依然坚定,手里捧着那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她指着手中的书,对孩子们说道:“书是带领我们前进的光,我们要相信光,追逐光,成为光!”学生们炯炯的目光正是她躬耕三尺讲台的力量之源。
岁月见证付出。她用行动践行“一年一个台阶,一届一份答卷”的庄严承诺。肩膀窄窄却挑起了山区孩子们的未来。她是孜孜不倦的筑梦者,以熹微灯火,点燃了山区孩子们的灿烂星河。
教育传承的无穷力量正是为人师者的初心。一位优秀的教师可以影响无数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可以继续传承教育精神,影响更多的人。这种传承让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更让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