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宣传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
2024-11-21高见徐鹏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四年办学历程有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学校历史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是学校坚守初心、兴学育人的重要节点,是学校光荣精神传统赓续传承的重要节点。这段历史,生动地启示我们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中以校风、校刊和校内文艺活动为标志的宣传文化工作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扎实做好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形成了优良的民大校风——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继承“老延大”的优良传统,逐步树立起“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校风,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育人方针,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一)忠诚老实就是对党忠诚,表里如一
习仲勋在开学典礼上指出,“要从思想上改造,从政治上改造,这是一个政治工厂,要训练出大批的政治干部”,“一批知识分子要在这里修理一下,擦一擦锈,补充一下,紧一紧螺丝钉”,“要改造思想,建立新的、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习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忠诚老实”运动,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总结和历史审查,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正是这种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政治教育,形塑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忠诚老实的校风,塑造了对党忠诚、表里如一的特质品格,成功地将一万余名学生培养为“为人民服务的钢铁战士”。
(二)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这突出体现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教育方法。1950年9月,时任西北民大教育长的刘端棻在《一年来教学工作总结》中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总结为三个具体方面。首先,理论要联系理论本身实际。在说明理论时,一定要结合产生理论的实际说明,不能用抽象的原则去说明原则。“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首先讲清理论原理,不要急于联系或胡乱联系各种实际问题。应引导学员首先弄清理论本身实际。只有掌握了‘理论武器’,才能应用这个‘武器’。”其次,理论要联系革命实际。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认识革命实际,也只有联系了革命实际,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理论,并达到改造思想的目+sLKYecV2vDwrjcRRaHLG42B2WiZ1rarcOM+lSxqMX4=的。最后,理论要联系学生思想的历史实际。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取材、举例讲授问题,才能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为了解决联系理论本身实际的问题,学校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与研究工作,重视时事政策的学习教育。
(三)团结互助就是团结协作、互相支持
这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学员内部,也体现在居民工作之中。居民工作主要是在居民区开展宣传教育,通过接近群众、宣传群众、帮助群众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情。学校党委成立居民工作指导小组,研究开展居民工作的具体办法,制定了“八条居民工作纪律”:遵守政府法令;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干部向老乡借东西必须经过管理科与当地村主任,同学向老乡借东西必须经过班部与当地村主任;借用老乡东西,必须按时归还,如有损坏,报告学校赔偿;禁止随便进入民房与教堂,禁止随便上城墙;禁止乱说宗教问题;学习、工作时间不得随便外出;爱惜庄稼,散步禁走田边,禁止在周围田地中大小便。
1951年2月23日,通远坊群众在写给李敷仁校长的一封信中,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宣传活动。“三日内被宣传的群众约4000人。这些事虽说不大,但几千年中罕见,而今天出现了。事实证明了男女青年在行动上、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亦(以)健(建)立政治、经济上解放的基础,这些好处,都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我们取得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学校与周边居民建立起鱼水般的学民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周围广大农村成了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成了锻炼提高学员为人民服务本领的学习场所。
(四)艰苦朴素就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学校从延安到西安,从山沟小城市到关中平原大城市,环境变了,但在延安培育起来的优良传统作风没有变。在延安时,办学没有校舍,就自己动手打窑洞,建设校舍。到西安后,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没有校址,借用裕秦纱厂和东北新村一部分房屋作为临时校舍。这些房屋已经缺门少窗,破烂不堪,学校要按时开课,怎么办呢?学校就动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自己动手,搬运木料和砖瓦,修补校舍,铺平道路,开辟操场,保证了学校按时开课。
1951年春,西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批准学校修建费7亿多元(相当于新币7万多元)。为了节省经费,修建委员会派人到产地去购买建筑材料。开工之后,又派专人进行监工和检查,结果新建房屋184间,平均每间只花了400多万元。若以当时的市价包给私商修建,每间最少需要600多万元,则7亿多元只能盖120多间房,少盖50多间,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了3.4亿余元。1952年秋,学校派人到汉中招生,回校时,干部率领新招的100多名同学,从汉中步行到宝鸡,节省了车费2000多万元。炊事员千方百计改进炉灶,节省用煤,保管员自制蓝墨水,仅此两项,即节省了8000多万元。三年多时间,全校为国家节省了5亿元以上的资金。
除了上述“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校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思想改造育人、一切围绕教学的教学方针和理念,都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的宝贵借鉴和历史传承。
二、编印了校内刊物《民大生活》——宣传思想的“亮丽名片”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校刊《民大生活》承担着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学校在各项工作及活动中的最新动态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信息工作在上传下达、下情上报中的重要作用,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宣传思想的“亮丽名片”,并伴随着学校的初创和发展一起前行。1949年8月20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决定创办校刊《革大生活》,后改名为《民大生活》。9月学校正式开学后,就创刊出版。到1953年4月25日,共出版了44期。1950年9月12日前的24期,每期为四版或六版的报纸形式。1950年12月1日第25期以后,改为刊物形式。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提升宣传工作质量
1950年6月,校务委员会做出《关于加强校刊工作的决定》,由张宣任校刊委员会主任兼校刊编辑室主编,王刚任副主编。由于学校没有铅印设备,每期校刊编好后,都要拿到西安印刷出版,每十天至半个月才能出一期,对于学校的一些需要及时传达到广大学生中去的决定、指示、消息,往往不能及时传达,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民大生活》编辑室还出版一种油印《民大生活快报》。
除出版《民大生活》和《民大生活快报》外,学校还出刊油印本《工作参考》。《工作参考》是一种专供干部工作参考的读物,主要刊登教学和有关教学工作的材料及情况汇报,处、部、科、班工作报告摘要,学生思想情况的反映与研究,上级指示,校部各种重要通知及会议纪要等。
(二)成为指导全校学习与工作的有力工具
《民大生活》作为指导全校学习与工作的有力工具,经常围绕教育计划与当前的教学中心,刊登教员的讲课提纲、问题解答,校部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同学们的学习心得体会,另外还以适当的篇幅讨论理论、政策、时事学习问题,以辅导同学们的功课学习。同时报道学工人员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介绍经验,反映意见、呼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由于《民大生活》编得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因此成了全校学工人员最喜爱的读物,每期出版后,大家都争着看。建校初期,远在山西的四部和兰州分校的学工人员,都希望能看到《民大生活》,了解学校的全面情况,并且踊跃为《民大生活》写稿。各期毕业同学到了工作岗位后,仍然继续给学校领导写信,给《民大生活》写稿,报告他们在祖国边疆各地的工作战斗情况,并要求把《民大生活》继续寄给他们。为此,《民大生活》开辟了《毕业同学园地》专栏,刊登各地毕业同学的来信来稿,以满足毕业同学的需要。《民大生活》的确成了学校联系广大学工人员的纽带。
三、组建了民大文工室——文化生活的“艺术殿堂”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室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繁荣文艺创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完成其他任务等多种形式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文化生活的“艺术殿堂”。
(一)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室(以下简称“文工室”)是在延安大学总校文工室和分校文工班的基础上合并成立起来的。1949年8月30日成立时,由刘端棻兼任主任,何之忱任副主任。1951年文工室迁到通远坊后,刘端棻不再兼任文工室主任,但为了加强党对文工室的领导,曾先后任命王辅民、王峰为文工室政治指导员。开始时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股,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成立了创作组。
(二)配合教学活动创作各类节目
文工室成立后,配合各期教学,创作排演了许多大型和短小精悍的节目,在校内各部演出,加深了学员对理论的理解,活跃了全校文娱生活。例如,为配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演出了大型历史剧《李闯王》,既引导同学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又使同学们认识到,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巩固和扩大胜利,建设新中国的艰巨任务,摆在我们面前,要我们去完成,任何的骄傲自满、麻痹大意,都会造成李闯王那样的悲剧。为配合三部经济建设干部训练班的学习,演出了大型话剧《在新事物面前》;为配合婚姻法的学习,演出了《刘巧儿告状》等剧目。他们还为配合同学们的学习,创作了许多洋片、快板和歌曲,如他们与《民大生活》编辑室合作创作的《毕业歌》,不仅唱遍了全校,而且被毕业同学带到西北五省,唱遍了整个大西北。
(三)推进学校文娱活动蓬勃发展
文工室在辅导全校各部同学的文娱活动方面也起了推动指导作用。他们曾多次召开全校文娱工作座谈会,指导同学们开展健康的文娱活动。在他们指导下,从第一期起,各部不仅普遍建立了秧歌队,一、二、三部还建立了歌咏队和剧团。如一部一期就演出了《刘胡兰》,二期演出了《孙大伯的儿子》《一朵鲜花》《鱼腹山》,二部一期演出了《未开出的列车》《钥匙在谁手里?》《血泪仇》《白毛女》等,三部一期也演出了六个小剧目。从第三期以后,文工室引导同学的文娱活动,往往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取材于本部、班,以自编自演为主,表扬好人好事,更富有教育意义。
(四)组织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声誉
文工室在社会宣传中也获得很大声誉。1949年8月文工室刚成立,就到西安街头进行宣传活动,还为西北大学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干大队演出《红军回来了》。迁到通远坊后,经常深入附近乡镇进行宣传演出,特别是1953年春,为配合婚姻法的宣传,排演了以反对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为主题的改编秦腔《小女婿》,演出后,收到了极大的教育效果。这出戏,除在校内演出外,曾两次出外演出,第一次到永乐店、高陵、三原一带集镇和农村演出,第二次到咸阳国棉一、二、三厂和西北工学院、咸阳市、七里铺等地演出。总计演出19场,群众达95000余人次,平均每场5000余人。观众一致反映很好,认为演出紧密结合学习婚姻法文件,给自己的教育意义很大。
很多老年人、青年、女工、学生看了剧中人杨香草受封建婚姻的压迫和不幸的遭遇后,都寄以很大的同情,引起大家对封建婚姻的憎恶。有的人从十几里路外跑来连看了几次。一位农民看后说:“你们演得真个好,本来我这个脑子还有几分封建思想,叫你们一演,一下子去得干干净净啦!”一位干部看后说:“你们演得好,不要说不要钱,就是卖票,我也要看。”在西北工学院演出时,有的同学被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1953年7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办学结束后,文工室的干部大部分被分配到西北大区、陕西省和西安市各剧院、剧协和音协等单位工作,成为这些单位的骨干力量。有的调到北京中央美院进修。许多同志后来都成了各个单位的骨干和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