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的“不吐不快”,老师的“不得不看”
2024-11-21蒋健
我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很多专著,也一直关注着他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上的文章也几乎都看了,可以说,我是他的“铁粉”。最近,欣闻李老师的新作《追寻更好的教育》出版了,爱阅读的我又怎能错过。
本书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即“不平则鸣”“不言而喻”“不敢苟同”“不以为然”和“不揣冒昧”。李老师连续用五个“不”字,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思考,毫不客气地对种种“伪教育”和“反教育”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因为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我都曾在公众号上读过,但也只是读过,并未读深、读透。毕竟碎片式的阅读,其价值远抵不上捧着书阅读。通读整本书,你不一定能直接看出什么是更好的教育,也不一定能直接找到追寻更好的教育的方法,但是,你却能从每一篇教育评论中感受到什么是更好的教育。或许,这就是“反语”的力量吧!本书,就是李镇西的“不吐不快”,也是老师的“不得不看”。
阅读《追寻更好的教育》时,我总觉得这就是一本“教育现形记”。你会被书中所展现的“奇葩”现象而“雷倒”,也会为书中所呈现的“奇葩”做法而“惊叹”。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我没有李镇西这样有名气,也没有他这么有勇气,敢“跳”出来用文章批判这些教育乱象、批评“伪教育”,敢于为捍卫教育的纯洁与神圣直言不讳。但是,李老师的呼喊,也唤起了我内心的“涟漪”,唤起了我做真教育的良知。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若对那些“奇葩”之事熟视无睹,那真的是教育的悲哀了。
诚如李镇西在本书的自序中所言,我认为,“真正的教师”是一个教师的最高荣誉。他说的所谓“真”,就是真诚、真实;所谓“正”,就是正直、正派。我想,只有做“真正的教师”,才能追寻更好的教育。
追寻更好的教育,就要有“不平则鸣”的勇气。敢于拒绝不合理、不合法、不正当的命令,敢于向恶意抹黑教师的言行发出声音,敢于向无端指责说不,敢于远离学术不端……李镇西认为:“教育的本色是真诚,一切虚假与欺骗都是教育的天敌。让我们的孩子在真实的教育中走向成熟。”试想,如果连学校这个育人的地方都充斥着假、丑、恶,我们的孩子又能成长为怎样的人?
追寻更好的教育,就要有捍卫教育常识的志气。教育的本质不言而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脱离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康德说:“教育使人成为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而有些学校和老师却经常不把学生当人,而是把他们当成刷题、考试的机器,分数成为这台“机器”输出的唯一产品。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都得到更好的成长。而一些冰冷的教育,却让学校缺少了人性的温暖,让学生的心也逐渐走向冰冷。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李镇西的呐喊:“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让教育充满人性?”
追寻更好的教育,就要有“不敢苟同”的骨气。檀传宝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最为重要的实质性缺失集中表现为“健全公民人格的缺失”和“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就会成为人云亦云的教师,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对于一些不正确的、不全面的观点,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不敢苟同”。
追寻更好的教育,就要有“不以为然”的底气。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以为然,就要破除“唯专家”“唯理论”“唯名言”的思维。就像李镇西,他也认为自己的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对于“教育惩戒”,他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学校禁止学生“高声喧哗”“追逐打闹”,他有自己的建议;对于学生校园安全责任,他有自己的办法;对于学生该不该穿校服,他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不以为然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辩证的分析,如此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底气。
追寻更好的教育,就要有“不揣冒昧”的正气。比如,李镇西在书中提出“请降低教师成长的门槛”“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不合格,应该一票否决”“减负,从名校开始”“避免名师工作室的行政化和繁琐化”等建议。虽然,很多建议很难马上实现,但正是这种“不揣冒昧”才有可能让教育更美好。没有理想的教育,就没有教育的理想,教育就应该向美而行。
李镇西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优质教育,首先不是豪华的校园,不是一流的硬件,不是丰富的课程,不是高学历的教师,不是一刀切的作业,不是齐步走的教学进度……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我想,这就是我们要追寻的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