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的调研报告

2024-11-21李书平闫生厚于战平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1期

编者按

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介绍称“全国2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减’前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存在更大的内部、外部环境差异。作为课后服务的新行动者,农村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参与主体认知浅薄、优质资源不足、供需错位等问题。如何助推农村课后服务从常态化到高质量、“一刀切”到个性化?本期刊发关于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现状的调研报告,深入区域实际,探讨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多元化与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课后服务是学生课内学习的重要拓展和延伸,是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家长负担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教育短板的农村教育,扎实开展课后服务,不仅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客观需要,还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选择,对于进一步促进乡村教育振兴、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了解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情况,我们成立课题组,采用问卷和抽样访谈的方式,对宝鸡市陇县、渭南市大荔县的6所不同类型的农村学校的课后服务情况展开调研,调研涵盖2所乡镇中心小学、2所乡村寄宿制小学、1所乡村寄宿制初中、1所乡村九年制学校。课题组设计了《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学生卷、教师卷和家长卷三套问卷,每套问卷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和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共计收到教师有效问卷366份,家长有效问卷3065份,学生有效问卷3415份。同时,调研组访谈了农村中小学校长6名、中小学教师26人、学生40名,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课程建设情况、师生课后服务建议和意见等内容。调研结束后,我们认真分析了目前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对策。

一、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现状

(一)师生课后服务参与率高,学生、家长课后服务满意度显著增强

调研发现,师生课后服务参与率高。从师生参与度来看,能正常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学生数占总调查人数的95.69%,教师参与率达97%左右。整体来讲,不同群体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运行情况,包括整体安排、运行秩序、教师投入、条件保障、对学生的吸引力等方面都有积极反馈。问卷显示,61.16%的学生表示课后服务很好,有助于排解学习上的压力;32.05%的学生认为课后服务没有增加负担。家长对孩子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满意度达95.43%,认为课后服务不仅能提供看护服务,还能给学生答疑解惑,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课后服务内容涵盖全面,基本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农村学校课后服务通常以课业辅导和各种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为主。目前,从各个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各校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作业辅导、主题阅读、文体活动、科普活动等纳入课后服务。从学生问卷看,学生参与的课后服务主要包括作业辅导类(占87.99%)、体育活动类(占31.43%)、音乐美术类(占36.48%)、科技网络类(占16.56%)、文化拓展类(占22.98%)、乡土文化类(占11.47%)、劳动实践类(占16.98%),课后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本能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课后服务实施成效明显,“双减”政策正向效应凸显

问卷显示,学生反馈课后服务延伸与拓展了课堂知识,提升了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家长认为参加课后服务发展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孩子全面发展,完成作业的效率较之前有很大提升。从具体效果来看,67.76%的老师认为学生参与课后辅导后有积极变化。以上结果说明随着“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了实质性的减轻,“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群体的广泛支持与高度认可。

二、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课后服务各参与主体对课后服务的认知有待深化

课后服务各参与主体的认知2c82b917cf13fe3bc71da73bf510d98f水平直接决定着课后服务实施的成效。从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主要体现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人仍认为课后服务应该以课业辅导、学业辅导、完成作业为主,以期减轻回家后的作业负担或减少家庭辅导作业的时间,忽略了素质教育和“五育”并举。问卷显示,74.66%的学生认为自己参加课后服务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对于课后服务的组织者期望最高的是带自己主要学科的语数英老师,期望值达到了79.83%。从家长层面看,80.46%的家长反馈自己送孩子参加课后服务的主要目的是答疑解惑,完成作业;79.77%的家长希望学校课后服务重点开展课业辅导。在教师层面,83.33%的教师对课后服务的理解仅仅为课后答疑解惑,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在对课后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方面,27.05%的教师反馈学校仍主要以书面考试方式来评价课后服务的质量。

(二)课后服务缺乏整体规划

清晰的育人目标是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逻辑起点。问卷显示,在评价课后服务质量方面,学校和教师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或家长满意度调查、学生课后服务作品展示为主,没有涉及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立德树人的落实情况等方面的评价。访谈发现,大部分学校提出的课后服务目标过于宏大、抽象,不能着眼于农村学生的发展实际。从各校的实施方案及具体操作来看,一是个别农村学校将毕业年级的课后服务简单异化为延时加点的“补课”,违背了国家政策;二是有的农村学校为了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随意开设课程,甚至挤占常规课程时间开展强化训练,破坏正常的教学程序;三是有的农村学校不考虑学校校情、学情,片面追求花样和热闹,完全照搬部分城镇学校的课后服务模式,只是机械地填满了学生的课后时间,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耗费了师生精力。以上现象导致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碎片化、特色不鲜明、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

(三)课后服务资源不足

问卷显示,73.15%的家长认为学校课后服务最需要改进的部分是课程内容,51.55%的家长则认为是课程管理。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农村学校因受师资、场地、设施等资源限制,严重依赖课程“存量”,导致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实施存在供给数量不足、内容重叠、活动类型单一、教师负担过重和专业师资缺乏等问题。问卷显示,各农村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功课辅导(68.38%)、文体活动(71.04%)、社团活动(54.64%)等方面。58.47%的老师认为学校课后服务现有资源不足,内容和形式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6.78%的老师认为专技类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学校安排的课后服务工作。通过访谈发现,农村学校受经费、场地、人员及农村教育大环境的限制,在外聘师资、建设活动场所及拓展线上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各校普遍对乡村文化、“三农”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未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

(四)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有待加强

教师是承担课后服务的“主力军”。教师问卷显示,部分农村教师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态度较为消极。有72.68%的教师认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进一步延长了农村教师的在校工作时间;51.91%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课后服务报酬太低;49.73%的教师建议学校加强教学设施配备,丰富师资来源。通过访谈发现,由于受学校规模限制,各个学校针对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补助分配和激励政策不统一,部分农村学校因学校规模较小,班级学生人数偏少,课后服务报酬与城区学校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农村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基本都需要教师们“身兼数职”,带多个社团课程,这既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又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三、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实践对策

(一)强化引导培训,提升认知水平

对学校而言,课后服务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更是满足多元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利用家长会、校报等平台开展宣传,聘请家委会成员深度体验课后服务,了解课后服务的阶段性成果,提升家长、学生群体对课后服务的认同感。学校可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承担课后服务课程的教师开展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的精准培训,帮助教师从立德树人、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课后服务,提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使命感、责任感。学校要从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四方面着手,建构高质量的课后服务管理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以“课程化”引领课后服务,提高实施成效

“常规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后服务课程是对“常规课程”的有益拓展、补充,“课程化”是课后服务政策的内隐线索,是课后服务的基本指向,也是落实农村课后服务政策的重要抓手。学校要站在课程化的角度,整体规划、建设和实施学校课后服务。一是要结合学校师资、课程、文化、学情等校情,立足农村学校课后服务现实需求,提炼出引领学校课后服务发展的育人主张,明确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目标,发掘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生长点”;二是要站在课程的视角,有计划地提供切合实际的拓展活动、探究活动以及高质量的学习指导、作业辅导等课程内容,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让课后服务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成长、拔节育穗的“第二阵地”;三是要坚持“五育”并举,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解并落实各类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目标,做到横向有联结,纵向有梯度。

(三)挖掘本土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学校要注重整合与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融合,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课程的科学性、趣味性。一是因地制宜构建特色的乡土文化社团课程。学校可以引入本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展如种植、戏曲、木工等丰富的本土化课后服务课程,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课后服务课程,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也能展示学校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二是结合学生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乡镇、村委会干部、退休职工、学生家长等担任课后服务兼职教师,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四)聚焦品质提升,建立完善的课后服务评价机制

学校要构建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以此来保障课后服务工作的持续、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中,学校可以从课后服务课程审议、课后服务实施质量评估、教学评价等三方面来开展,积极促进学校课程及时更新,实现课后服务质量动态管理,维护学校良好的课后服务生态。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方面,学校要提升管理的精准性,规范课后服务工作量的认定、绩效考核等细则,严格落实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保证教师的基本权益。同时,学校要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的教研体系,摆脱“等、靠、要”的惰性思维,通过完善教研机制来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开发与实施课后服务课程的能力,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热情。

农村学校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对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农村儿童少年“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课后服务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