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地图:基于园本实践的课程变革
2024-11-21钱琴
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园均在努力探索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纵观当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和实践的现状,各式各类的园本课程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架构的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内在逻辑,课程内容零散,缺乏儿童视角;课程的实施路径不清晰;课程评价方式不够立体,缺乏过程性、互动性、个体性评价。
无锡市甘露中心幼儿园立足本土资源,坚持民间文化课程的研究与创新,从“民间艺术主题课程的架构”到“文化传承视野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儿童化建构”,再到“以课程地图为路径深化民间文化课程的实践研究”,将课程地图作为课程研究的载体和关键抓手,全面梳理和分析区域内的民间文化资源,形成课程地图的基本范式,搭建多元立体的课程评价系统,实现了课程实施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优化顶层设计:彰显课程地图样貌
(一)打开园本课程建设的新视角
图形是幼儿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以图形为载体来呈现课程体系,既能巩固课程的本义,又会让课程衍生出更多新意,是园本课程研究的新方向。本园基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特点,创生了“课程地图”的核心概念。课程地图是指基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用图示、文字、照片等手段可视化呈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信息及其关系的课程蓝图。
基于课程地图理念,结合园本实践,本园梳理了可视化呈现课程的逻辑架构、实施路径导引、过程性评价体系等,凝练了以课程地图为路径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系统化理念,形成了具有可视化、导向性、生成性、交互性的课程地图模型,借助互联网技术绘制了电子课程地图,推动了前瞻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
(二)可视化呈现课程架构的逻辑路径
1.立足儿童生活,绘制课程资源地图
本园确立了“爱家乡、乐生活、会审美”的核心育人价值,从人、事、物、礼四方面收集了传统节日、本土人文景观、民间风俗等民间文化资源,绘制了幼儿园周围三公里的资源地图,形成了完善的资源导向、检索系统。
2.顺应儿童需求,呈现课程的独特样貌
根据儿童的学习方式,构建了“趣味学习”“乐享生活”“畅玩游戏”等课程实践样态,丰富了不同场域中的活动方式,以教师文本、幼儿绘画、幼儿表达、精彩活动照片和视频等可视化形式呈现了园本课程的样态、活动载体、优化机制、目标指向等。
二、物化行动指南:形成课程实施指引
(一)实现课程实施方式的新变革
本园基于课程地图理念,通过园本研训、环境改造、弹性作息、师幼团讨等方式,关注幼儿对学习的主动建构情况,推动幼儿多形式、多路径地开展自主学习,凝练从教师视角转向儿童视角的课程实践路径,为教师实施课程提供导引。以民间文化为底色,以儿童生活为支架,以“主题生成—经纬设计—儿童绘制—多元呈现”为路径,梳理了主题目标、资源、活动,可视化地呈现了主题活动的脉络,绘制了《行走的课程地图》,形成了《幼儿进阶评估指引》,汇编了《民间文化课程》和生动的课程案例,为一线教师实施园本课程提供了支架和导引。课程地图促使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让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实践变得更具可能性和支持性,从而实现了课程实施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多样态优化课程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从真实情境出发,以课程地图为导引,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新发现、偶发事件等作为课程生长点,聚焦幼儿遇到的问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课程实施中幼儿学习的路径和方向、幼儿建构经验的完整历程,凝练形成了不同样态的课程实践路径,充分发挥了课程地图的育人导向功能。在多元课程样态的交互中,课程地图成为课程展开的脉络、教师授课的思路、幼儿实际活动的记录,实现了课程实施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乐享生活”,助推儿童积极生活
教师要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观察、对话、团讨、倾听等多种方式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通过价值研判,支持幼儿对生活中感兴趣的人物、事物、事件、问题等进行探究,鼓励幼儿自主安排活动,学会掌握时间,通过设置弹性作息、自助餐点、自主入园、参与劳动等环节,鼓励幼儿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2.“畅玩游戏”,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以民间文化为底色,打造游戏场域,生发游戏内容,将游戏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赋予游戏经验迁移现实生活的深刻意义,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本土文化的韵味。本园聚焦游戏中儿童权利的回归,改变了以往“团讨—预设—操作—展示”的游戏路径,以儿童为主体优化新路径,通过多次实践和完善,形成了“我选择—我游戏—我表达—我成长”的游戏新路径。
3.“趣味学习”,引发幼儿深度探究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有助于唤醒幼儿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将一日生活视作幼儿的学习场,聚焦幼儿与资源互动中遇到的问题,将园本教研视作课程优化的放大镜,开展案例分享、分组研讨,通过游戏预约、游戏日志、收集资源、环境创设等方式,将原本的“资源导入—师幼团讨—预设路径—实际活动—形成新路径—梳理新经验”的教师主导路径,转化为“我的问题—我猜测—我操作—我成长”的儿童主导路径,有助于引发幼儿主动地进行深度探究。
三、深化评价体系:建构多维立体的评价系统
(一)评价园本课程的新思路
课程地图既是课程实施的导引,又是课程评价的工具。借助课程地图,本园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融合,将教师评价、儿童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以多视角切入、多维度展开,形成了幼儿个性化成长档案,确保了课程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1.基于课程地图的导向作用,本园运用《行走的课程地图》,将聚焦问题的课程审议视作课程优化的“放大镜”,聚焦幼儿的具体行为,多元呈现幼儿参与课程的过程,促进课程地图不断迭代更新,使园本课程有了新的“触点”和“生长点”。
2.基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园形成了涵盖各年龄段的五大领域的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评估指标,梳理了包括“内涵解释”“发展进程”“进步台阶”“典型表现”的《幼儿进阶评估指引》,确保解读幼儿表现、评估幼儿发展具有科学性、专业性。
(二)多维度搭建立体评价系统
1.实证性评价。运用《行走的课程地图》检验课程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和关联性。基于课程故事、课程影集等儿童自主表达的方式,展开有图有真相的实证评价。
2.检核性评价。依据《幼儿进阶评估指引》,对照各类评估指标,进行有理有据的检核评价。
3.过程性评价。鼓励幼儿以日志、绘本、海报等形式,呈现自己学习活动的情境脉络,从教师、自我、同伴、家长视角对课程实施和幼儿发展进行动态性、过程性评价。
课程地图的园本化实践是儿童生长的助推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笔者先后出版了专著《甘露童韵》《课程地图:一场充满意义的课程旅行》,为课程地图在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本园承办了“资源地图——支架儿童的主动学习”“课程地图: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新视角”等省市区级课程建设的观摩和展示活动,为其他幼儿园绘制课程资源地图和开展园本课程实践提供了范式。
未来,我们不仅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理解儿童对世界的感知、体验和行为,而且要关注儿童在生活中的经验、感知和理解,基于课程地图的内涵与特质,不断探索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策略与方法,进一步实现课程地图的育人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