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语文”助推“双减”落地
2024-11-21李娜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陕西省西安小学语文团队传承“乐学”思想,着力改变学生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的现状,大胆探寻减负提质路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作业、评价“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改革。团队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创设了“低段趣味识字书声琅琅,中段思维梳理快乐读写,高段精读鉴赏以文化人”的三段式“乐学课堂”;创设了积累语言、演说交际、思维阅读、学科融合的递进式、能力型的四模块“乐学作业”;创设了多模块、多主体、多方式、多机会、多层级的开放式、导学型的五维度“乐学评价”。团队探索形成了课堂提质、作业减负、评价促学的“三段式四模块五维度”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打造三段式“乐学课堂”模型
团队聚焦学段目标,注重内容、情境、方法、资源、体验等要素,推出低段“创设情境、活动激趣”,中段“思维提升、主动发展”,高段“文化浸润、能力融合”的三段式“乐学课堂”。
1.低段:聚焦“趣味识字+多方式朗读+书写指导”进行课堂模型建构。团队根据学生心理需求,结合信息技术创设了“青蛙跳”“大小声”“识字蹲蹲大接龙”等游戏,结合字卡创设了“邮递员送信”“魔法汉字扑克牌”等游戏,让中国古老的方块字在趣味游戏与情境互动的过程中与低年级的孩子反复“见面”。同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知识串讲”的模式,运用多方式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达到让学生快乐学习、在读中促悟的教学目的。把写字指导纳入低段语文课堂的基本模块,提升学生的写字能力,传承汉字文化。
2.中段:围绕“思维梳理+讨论交流+快乐读写”进行课堂模型建构。我们把学生喜爱的思维导图纳入预习,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自主理解,如画课文流程图、事情发展线索图等。同时深挖段落中的读写资源,每课至少聚焦一个读写结合点(如抓中心句描写一个事物等)促使学生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或仿写,或续写,或补白,让语言、思维、方法、素材共同融入学生的心田,从方法学习到实践应用,实现快乐读写。
3.高段:立足“精读鉴赏+群文阅读+以文化人”进行课堂模型建构。团队聚焦单篇课文,开展思想感情与表达方法的交流与指导,同时引出群文阅读,采用比较阅读法,从培养学生单向能力到发展学生立体思维,润泽学生的意志情怀,激发学生的精神追求,春风化雨,以文化人。
二、创设四模块“乐学作业”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创设四模块“乐学作业”及活动。各学科创设了积累、演说、阅读、融合四模块的能力型“乐学作业”。作业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凸显作业育人。
1.模块一:“积累语言”作业设计。团队整合内容、情境与方法,通过字源识字、生活中识字、阅读中识字、字卡归类识字等方法,突出亲子、同伴的共同参与,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同时把“中国童谣”“成语接龙”“中国名句”等纳入日常诵读,让学生结合“语言积累本”,摘录每天r2Tc1LFEjGI9eKNp9mnWtFIGciGiMzEzy4frrTD4mkY=新认识的汉字、新鲜词语、精彩句段,建立自主学习空间。
2.模块二:“演说交际”作业设计。团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作业设计。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即通过学校的公众号,推出文化自信下的学生讲堂栏目,如“成语小达人”“中华名句小讲师”“文言文小讲堂”“大国工匠小讲堂”等栏目,促使学生在阅读、鉴赏、评论、展示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3.模块三:“思维阅读”作业设计。团队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发展纳入作业设计,课外阅读下的批注是“乐学语文”的一项创新作业。主张一二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上,用表情图画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心情、困惑等,并开启每周一节的分享与交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在进行“同读一本书”的阅读活动时,除了要积累好词好句,还要采用思维导图、读书小报等方式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不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及文本鉴赏能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从浅层次阅读到深度阅读,从班级同读到个性表达的教学目的。
4.模块四:“学科融合”作业设计。在深耕语文学科作业设计的基础上,近20年来,团队曾参与国家级“做中学”项目,开展“语文+科学”的活动研究;参与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微软音乐软件”开发与实践项目r2Tc1LFEjGI9eKNp9mnWtFIGciGiMzEzy4frrTD4mkY=,进行“语文+音乐表达”的写作交流研究;曾参加的关注西部孩子的“语文+社会参与”项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特别是在2007年参与了世界合作组织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信息技术下的“寻找春天”项目,开展了“语文+信息”的学习项目研究,为团队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前期经验。
三、构建“五维度”评价体系
以激发内生力为导向,推动建构“五维度”评价体系。以能力发展为中心,形成多层级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多模块:团队突破重重困难,把“唯试卷分数”的单一封闭评价创新改革为“我的成长单”三模块综合评价。在每学期期末测评中,综合评价的第一个模块为试卷,占30%;第二个模块为学习过程,占30%(含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书法体生字书写情况、文学社及朗读亭的作品情况等);第三个模块为综合能力评价,占40%(含文化自信演说展示、学科融合学习项目展示、“同读一本书”阅读分享等),形成“试卷测评+过程考查+能力展示”的多模块综合评价的基本模型。
多主体: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团队会邀请高年级同学、同班同学、家长等一起参与评价,也在各类作业单中推动“星级自评”。在展示“我的成长单”后,学生根据成长单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思。引导家长采用激励性语言与孩子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沟通。“自评+他评”模式体现在社会实践研学单、单元整体认读单、作文评价等方面。
多方式:坚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建构,把诵读、演讲、书写、读书交流、调查访问单、综合实践单等有机纳入基本评价方式,使评价更科学、多元。形成“笔试+口试+学习单+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评价体系,“口试和音视频”要求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阅读与实践为主,凸显价值立场。
多机会:注重对学生心理机制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内生动力,体现评价的增值性。如果个别学生对某一项评价不满意,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给予他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形成“基础项目+多机会完善”的评价机制。
多层级:在关注学段的基础上,为每个孩子印发《家校共育评价册》,低年级以“乐学徽章”为主,侧重学习习惯评价。中高年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周评比、月表彰。在学期末的综合性评价中,把这些内容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基本依据,促使过程性评价、核心素养评价的互通互融,并给学生颁发“乐学”的“知行合一”奖章。形成“基础类型+多层级增值”评价的基本模型。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四、“乐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建设的创新之处
1.内涵创新: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乐学”理念
团队沿用了《礼记》中的《学记》一篇提出的“乐学”思想,深入探究孔子的“乐学”理念,并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字的字理展开研究,强化“习”字的本义——“鸟在日光下飞行”,提炼出“乐学”应关注内容、方法、思维、体验、情感等多重因素,并要落实在“乐学语文”的实践中。
2.路径创新:为“双减”实施提供了前瞻性经验
以减负提质为切入点,聚焦学段要素,为素养型课堂的发展提供思路。改变机械重复、大量抄写的作业方式,结合母语学习特点,设计出积累性、交际性、思维性、实践性的作业发展路径,为有效实施“双减”下的作业设计和课后服务奠定基础。
3.内容创新:将文化自信纳入“乐学语文”教学
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三大文化”纳入“乐学语文”教学内容, 把“以文化人”纳入课堂教学,把传承“三大文化”纳入作业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评价牵引培根铸魂,强化“学母语就是学做中国人”的意识。
4.模式创新:构建了“乐学语文”的“三四五”模式
运用工程学的建构方法,提出“三段式课堂、四模块作业、五维度评价”的“乐学语文”减负提质模式,内涵丰富、形式简约、操作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