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路径
2024-11-21刘维
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呼唤。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修习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具体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落实学科素养的呼声已有多年,但很多课堂并未真正实现角色转变,未能切实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素养提升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并非教师没有这种意识,而是卡在了具体操作的环节。因此,本文拟就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具体路径,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探寻历史本原,凸显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素养的灵魂,也是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在具体落实时,重在培养以下几种思维:比较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复习“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在时间轴上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角度标出重大史实,再呈现下列图示:
依据该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经济领域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思想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相继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继而推动了政治变革,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资产阶级随后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而推动经济大发展,引发工业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明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在该原理的指导下,精准认识相关史实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所有历史问题的解决都不是终极性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度学习和探究。将教学过程及结果设为开放性的,促使学生继续进行可持续的学习是必要的,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才是对历史现象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巧用时间轴,明晰时空观念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时空观与时序思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时间轴能够更直观地呈现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概念和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重大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之前,为了让学生明晰这个史实在中国近代史中所处的时空位置,笔者设计了一个时间轴,如下所示:
以时间轴为载体,要求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填写数字序号对应的历史事件,阐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时序性,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特点,进而升华出历史认识。
运用时间轴构建历史时空观,明晰时序,理清因果,进而理解时代特征。这一过程帮助学生梳理了“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理顺了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完整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时序的记忆和阶段特征的理解,为实现知识迁移奠定了基础。
三、精心取舍材料,培养史料实证
历史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一素养的主要途径是:以史料创设情境,以问题深入历史,提供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史料,“潜回”到历史现场,“神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思他们所思,想他们所想,把相关知识点融入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以“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愿组成背景组、民主组、科学组、新道德组、新文学组,带着任务开展探究活动。第一环节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探究每组对应的思考题,得出论点,由此践行“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实证方法。第二环节是根据自己阅读过的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具体史实或史料(课外进行、教师指导),再论证本组观点(课上分享、教师点评),从而树立“证史一致,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提高史料实证意识。
教师作为激发者的效应量是教师作为帮助者的多倍,承担动态、交互角色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因为他们能够促进学生明确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并有效达成这些目标。教师要支持学生自己达成目标,这不只是让学生自学,而是要帮助他们掌控学习的过程,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上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以情入境、以问导思,强调“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将难点分解为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攻克难关,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四、点拨逻辑思维,关注历史解释
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实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背景,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要素,历史解释就是针对这些要素,运用客观辩证的眼光去解释和判断历史。
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自主探讨历史问题的论证活动为重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实现“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比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主题时的学生分组活动中,在搜集整合资料、论证本组观点这个环节,笔者采取了“师生共读”的方法,由教师推荐相关书目或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观点确定需要重点阅读的章节,找出可以支撑观点的史实或史料,然后构建例证与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再以课件或板书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践行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整合材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将受益终身,比如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语言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梳理典型概念,涵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时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时,要心怀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主题梳理,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针对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教师可梳理一个小主题: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败(民族意识的加强)——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全民族抗战(民族意识的高涨),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我们应传承和发扬。
“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历史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学生应通过历史学习,开阔视野,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就要改变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倾向,应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多关注学生的收获与提升。在日常教学中,基于学生“如何学?”“动手了吗?”“动脑了吗?”等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让他们从“想动起来”到“要动起来”再到“主动起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总结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策略,并运用到教学互动中,逐步实现学科素养从无到有、从有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