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对班级管理的创新思考

2024-11-21张耀军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1期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综合素养提升具有较大影响。为了使班级管理模式跟上高考综合改革的节奏,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作为教导主任,试着从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尝试项目化班级管理新模式、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高考综合改革不仅更新了人才的选拔方式,还推出了“走班制”,提出了全新的考试模式,这为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然存在诸多疑难问题。但高考综合改革现已大规模推行,这就要求高中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策略,从而将此次改革落到实处。

一、实施“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倡导学生自主管理

尽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已被学者提了很多年,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还是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学生基本上都“唯命是从”。而高考综合改革则打破了这种局面,班级管理模式逐渐由教师管理过渡为学生自主管理。这就要求教导主任和教师转变理念,实施“以生为本”,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具体可每月安排两名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某一学科的收发作业、检查作业、反馈班级学习情况等教学管理工作。这两名学生可采取教师举荐、自荐以及班级推荐三个方式进行选择。负责人应定期更换,以便能提高更多学生的协调管理水平。也可采用“流动班长制”“常规周考评”的形式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翁。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可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当代高中生大多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总是被繁重的课业任务所捆绑,极少有时间去独立思考。班主任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学生敢于试错,要在高考综合改革这一复杂的教育环境下为学生指明方向。

二、尝试项目化班级管理新模式

“走班制”是高考综合改革的一大亮点,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而言也是一次冲击。由于班级形态产生了变化,以前那种僵化、封闭的管理模式已被淘汰,这意味着教务主任不能像过去一样将所有的班级管理任务都分派给班主任,也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学生身上,而要与班主任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探讨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项目化管理模式与班级管理模式的契合度很高,是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经教育研究者反复论证过的一种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项目化班级管理就是将所有班级管理事务分成若干个项目,为每一个项目都设置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之后所有的工作都围绕“项目设置—项目执行—项目修正—项目总结”这一流程展开。

项目设置应面向全体师生,必须遵循广泛性、实操性原则,决不能设置成“学优生科学思维培养”之类的项目;项目执行方面,教导主任要与教师共同研讨出一套可复制的项目负责人选拔方案,争取让每位学生都参加竞选,从而有机会参与管理;项目修正方面,当教师在执行班级管理项目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导主任应第一时间召开研讨会并讨论解决办法;在项目总结阶段,项目组组长应向教导主任、班主任教师汇报项目的实施情况,包括对项目组组员进行细致的评价、总结项目出现的问题等。这样一来,班级管理才会更加细化、系统和全面,才能避免“走班制”下班级管理“真空”的出现。

三、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综合改革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人才选拔机制,优化了普通高考下的现代化人才的选拔机制,对高校招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能将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要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过程性表现也考虑进去,也就是说考生能否被某所高校录取应由高考成绩、考生高中阶段的学业成绩、考生综合素质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这便意味着“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将彻底退出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

笔者认为高中班级管理工作可以参考大学的学分绩点制,为每位学生建立过程性学业水平档案。如制定过程性考核评价表,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对每个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内容记录于考评表中,然后班主任教师将考评表上交教导主任处,由教导主任规范记录且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归档整理,统一上交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最终将其作为学生升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此,班主任或学科教师便可对每一位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跟踪,也能为高校择优录取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高考综合改革的大幕已在全国多个地区陆续拉开,教导主任既要引导班主任教师和学科教师们看到这轮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也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直面改革带给班级管理的现实困难和挑战,从而积极探索破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