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角下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24-11-21樊莲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高中作为教育的“中间”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全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中坚”力量。如何改善县中办学条件、提高县中教育教学质量,主动打造县中发展新样态,成为教育部门着力关注的问题。笔者对国外普通高中在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面的诸多做法作了一些研究,以飨读者。
一、重视个性化发展与多样化改革
当前,传统高中办学过程中的标准化、流水线模式已逐步滞后于时代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重视个性化教育。因此,各国高中纷纷采取系列改革,针对不同学生创设独特的学习体验,确保学生成长为独立而完整的个体。
一是关注人才培养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美国为例,创办于2009年的达芬奇学校系统(DaVinci Schools),直面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改革趋势,系统内设5所免费的公立特许学校(科技高中、设计高中、通信高中、连接学校、升学高中)和1所延伸学院(与大学合作开展的高中后培训学校),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特色的教育计划,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与此同时,该学校系统在知识传授上摒弃了传统大班额教室的上课模式,借鉴项目学习方式,构建了创客、展示空间等众多非正式学习空间,方便师生自由走动,交流讨论与积极合作。此外,学校将“为学生个人和群体最大限度的能力实现而提供服务”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积极运用先进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拓宽师生网络虚拟教学空间,确保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强调质量提升,实施高中教育多样化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综合中学强调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积极推进学校内部改进和办学理念变革,树立“依据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提供更加丰富而充实、优质而个性化的教育”的发展目标。为达成目标,英国政府采取了如下举措:其一,坚持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除地方政府主管的社区学校外,英国还设有基金会学校、志愿学校、自由学校和私立学校,学校利益相关者可通过理事会、择校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学校的相关管理活动中。其二,树立系列标杆示范学校。英国教育部门以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灯塔学校(Beacon School)、擅长师资培训的培训学校(Training School)以及注重教改实验的发射台学校(Launchpad School)为依托,带动传统的社区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确保全英国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其三,实施中学学院(Academy)改革计划。学院计划旨在改进薄弱学校,满足处境不利学生的需求,实施学院制改革后的中学受政府资助和监管,由私人信托基金进行运营和管理,以确保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实施统一与选修结合的课程体系
将“国家核心课程”与“个性选修课程”结合是各国高中普遍实施的框架体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体系旨在提升学生通识素养,保障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如英国综合中学设计了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三项核心课程在内的国家课程,为学生后期选课和分流提供基础。与此同时,英国综合中学在艺术、人文、外语、设计与技术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不少于1项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瑞典高中课程涵盖了国家课程、特设课程和个体课程三部分,其中国家课程由商业管理、儿童娱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17门课程组成;特设课程结合现实需要和个体发展需求,从不同国家的专业中遴选并确定了8门核心学科课程,其教学时间、教育水平与前述国家课程保持一致;个体课程则是应学生的特别需要而设定,在学习内容和年限上因人而异,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后能转入某一国家专业或特设课程而进行的课程。三大类课程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也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第二,课程框架结合学生学习水平,精准设计分类管理。如瑞典高中设置了“类型—专业—方向”的精细化课程方案,学校可在18个课程方案中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水平,开展任意专业和方向,突破学术类和职业类高中分界线。同时,在具体课程规划上,学校针对成绩表现优秀和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分别安排了大学水平课程和准备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俄罗斯高中则将高等院校部分课程资源纳入高水平学科课程建设,同时对学术水准较高的学生开设奥林匹克竞赛训练课程。
第三,课程教学资源来源丰富,重视与社会机构间的互动。如芬兰高中将产业领域内的前沿高端技术引入高中课程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能力。俄罗斯高中与高校持续保持密切联系,借助具体合作项目积极将高校前沿知识和优质资源引入高中课程建设。德国高中强调将课程学习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融合,通过开设系列生涯规划研讨课,为学生后续的专业选择和学习规划奠定基础。
三、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为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各国纷纷采取系列举措推动高中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提高教师准入门槛,高标准选拔教师。如芬兰规定申请高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美国要求申请高中教师资格除具备本科学士学位后,还需再接受一到两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包括学习教育学科课程和参加教学实习;法国提出申请高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硕士学位,并通过一项称为Agrégation的考试;德国强调师范专业本科毕业或有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才具有申请高中教师的资格。
二是规范教师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芬兰不断拓宽高中教师培养基地,除师范院校外,国内11所综合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学院负责承担国家高中师资队伍的培养。此外,芬兰国内还有众多教育机构为高中教师免费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的机会,确保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得以保质保量完成。而英国设计了PGCE(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课程,获得学位的申请者若想继续从事高中教师职业,则需要接受大学教育学院为期一年的PGCE课程,确保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成绩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能胜任两个学段和两门科目的教学。法国在做好高中师资队伍整体培训的同时,尤其注重对薄弱地区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以法国的“教育优先区”为例,相关法规制度规定国家每年为新入职的高中教师提供不少于3天的培训,同时必须为每位新入职教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对其予以指导。所有教师每年至少安排18个半天用来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确保高中教师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三是改善相关补贴待遇,提高教师福利水平。以日本为例,日本针对偏僻地区师资队伍发展难题,颁布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施行令》《离岛振兴法》等系列法律法规,并将偏僻地区教师补贴待遇与教师基本工资挂钩,以打分形式将偏僻地区级别分为六级。偏僻级别的最高津补贴发放标准为教师基本工资、教职调整额度、工资调整额度、扶养津贴之和乘以25%。此外,日本还构建了包括寒冷地区津补贴、通勤津补贴、住房津补贴、特别地区工作津补贴、单身赴任津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津补贴体系,确保“条件艰苦程度”与“倾斜待遇额度”始终成正比。
四、构建公平多元的招考评价机制
纵观国外高中招生与评价制度,笔者发现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部分高中入学采取非选拔性政策。如英国在2021年《学校招生守则(School Admission Code)》中规定:所有中学在入学要求、申请方式以及超额录取标准上应做到完整、明确、公开。对于往届高中学生成绩、教育标准局出具的评估与绩效报告以及课程计划在入学前应确保随时可查。学生在填报高中入学志愿时至少拥有3项平行志愿,且不受居住地限制。此外,学校原则上必须接受所有申请的学生(除申请人数高于招生人数外),但所有公立中学(除文法中学或法律规定的情况)禁止按能力或才干对学生进行选拔。二是高中与大学间的学段衔接彰显教育公平。以日本为例,基于《高等学校学习指导纲要》要求,日本高中引入“高中基础学力考试”方案,将测试结果作为大学入学选拔时高中阶段学生资质能力有信度的证明。该测试每年举行两次,采取个人(由各县统一安排)和集体(由高中统一组织)两种方式,考试科目覆盖所有高中必修课程,题目由易到难,广泛涉及高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高二和高三阶段都可参加。与此同时,日本引入“大学入学候选者学力评价测试”方案,旨在考查入学候选者的“知识技能”和“三力”(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水平,同时对不同教育背景、学习能力的入学候选者在高中阶段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予以了区别界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大学入学候选者学力评价测试对象不仅包括了普通高中应届毕业学生,同时在高中阶段中途退学或者具有社会经验、需要支持的人也可参与。三是构建资格认证相互对照融通制度体系。如英国2015年启用了规范资格框架(RQF),该框架由纵向9个资格等级和横向3种资格类型构成,以总资格认证时间和指导学习时间作为计量单位,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相互对照与转换提供了标准,同时认可了包括实习、在职学习、在线学习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自由选择和组合两类“轨道”课程,实现学术和职业“轨道”间的相互转换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