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样化课程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

2024-11-21郑欣薛党鹏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1期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促进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意见》的出台与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相呼应,是扭转普通高中在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改革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体系等方面同质化发展倾向的重要举措。

关于如何实现普通高中扩优提质,《意见》在“重大行动”中指出:“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在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说明,国家层面将课程建设作为指导普通高中实现特色化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建设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发展现状

高考综合改革落地实施以来,普通高中不断以多样化课程建设满足学生的差异化成长需求,在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课程内容广泛完备

在国家课程层面,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共规定了14门课程,并按照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种层次供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选择学习。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无论是“3+3”还是“3+1+2”,两种选科模式都赋予了他们充分的选择权。

在学校课程方面,各学校在本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成长需求,深化优质课程供给侧改革,大都开发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基本涵盖国家课程类、科技创新类、实验探究类、学科竞赛类、学科特色类、文化传承类、艺术体育类、综合实践类、人生规划类等不同类别。这些校本课程为学生在个性发展上提供了可能,是学校育人特色的具体体现。

(二)育人价值充分彰显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普通高中坚持“五育”并举,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在课程开发上,国家课程方案修订、新版教材编写、地方及学校课程开发等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来重构学习内容,夯实了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在课程实施上,大力推行大单元教学、学科思政教学、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教师变“育分”为“育人”,让学生由“解题”变为“解决问题”,适应了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评价上,精心设计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让评价标准更具操作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课堂问题诊断与优化改进的主体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运行机制高效有序

课程改革是一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主要抓手,有效激发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活力和普通高中发展的内生动力,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论证→开发→实施→评价”程序日趋完善,充满活力、兼容并蓄的多样化课程建设生态已经初步形成。以学校课程开发为例,北京市十一学校、北师大二附中、上海市建平中学等以课程建设闻名的学校,都是通过树立“一盘棋”思维,严格落实“顶层规划、全面推进、总结评估”的课程开发流程,集中整个备课组,甚至整个学科组的力量,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由学科专家规划课程方向,骨干教师完成课程开发,团队协作实施教学,学校教学部门(部分学校成立有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课程评估,最大限度地确保课程质量。

二、对以课程建设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展望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落地实施,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交出硬核答卷,特色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取得丰硕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受既往政策执行惯性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普通高中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千校一面,千校同课”倾向明显,鲜有自身特色。另有部分学校虽对特色化发展做了努力,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所谓的特色化发展本质上还是高考升学的多样化,即想方设法为学生升学创造条件,带有深深的功利化印迹。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特色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我们必须承认: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切的教育;没有绝对公平的教育,只有差异公平的教育。因此,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供学生选择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多样化课程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办学主体必须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

国家课程方案是课程改革的总纲,是课程育人的蓝图,是各学校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必须不折不扣落实的纲领性文件。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下,各学校均能高度重视高考科目和合格性考试科目,对于个别学校经常搞变通的学科,如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等课程内容,必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并提出明确的开课要求。例如,尝试以选项教学的方式融合实施艺术类课程,即打破行政班界限,在同一时段向5~6个班同时开设不同艺术项目的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统筹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研究性学习课程。

(二)持续优化校本特色课程

虽然大部分学校开设有校本特色课程,但所开设的校本课程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部分选修课程开设较为随意,绝大部分选修课程无课程大纲,部分选修课只能算作一个学科活动,不能称之为课程,一些选修课程多年来未迭代升级;未严格落实学分制管理规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课程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制度等。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在课程建设的组织架构中引入大学课程专家,让学校的课程开发告别单一学科或者某一教师个体的“独奏”,以催生立体的系统性的结构变革;其次,要坚持迭代发展,及时根据生源质量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持续优化完善;再次,要尝试打破课时、学科和学段界限,实施大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教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和高中高校一体化课程;最后,要严格落实学分管理规定,依托省级“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过程性成果上传和线上学分认定。

(三)大力提升教师课程素养

课程教学改革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高质量课程;二是课程高质量实施。教师是决定课程实施质量的最关键因素,要着力将课程实施愿景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动。因此,在规划课程体系时,必须同步配套教师课程素养提升行动。一是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加强对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数字素养的专项培训;二是借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在线教研栏目,开展课程建设优秀案例分享和典型经验交流活动;三是坚持开门办学,鼓励在教育联合体、教育集团内部探索优秀课程,探索骨干教师走校、走教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四)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方法

根据课程方案,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各学校要完善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实际划定学习时间、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测验、终结性评价(考试或考核)的赋分比例;要细化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评价标准,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论文、研究报告、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动设计、实物设计、多媒体课件、日记、服务体会、影像资料等差异化的评价指标;要试点免修免试制度,在高中阶段参加教育部指定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或其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学科类竞赛(包括但不限于科技、法治、文艺、体育)且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免修相应科目必修模块的部分或全部学时并申请免于考试。

(五)学生发展指导贯穿始终

新时代,普通高中的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综合高中、学科特色高中、职普融通高中和国际交流高中。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心,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就必须全面落实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部分薄弱学校要致力于打造优势组合,在招生宣传时,用优势组合吸引有意愿的学生,这就需要学校将学生发展指导下沉到初中,重点在主要生源基地开设相关课程,推介本校的特色课程组合。学校将优势特色课程组合同发展特色高中结合起来,除了在学生选科时提供指导外,要将生涯规划课程在高中三个年级贯通开设,落实全程指导,必要时还应接受家长的预约。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应按照250~3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生涯规划教师的标准提前储备师资。同时要加强生涯规划教师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