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属地招生新政背景下薄弱县中如何振兴

2024-11-21路晓冰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1期

县域普通高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是促进县域教育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寄托着基层群众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美好期待,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截至2020年,县域高中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据全国普通高中一半以上。在我国教育史上,县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也曾辉煌一时。近年来受城市化进程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高中教育公共政策失衡的影响,加之受省市级重点高中和民办学校的“挤压”,导致质量滑坡、生源流失的“县中塌陷”现象席卷全国各地。

近年来,“县中塌陷”现象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重磅推出“县中振兴”计划。2024年各地全面实现高中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跨区“掐尖”招生的时代即将过去,县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位于革命老区的志丹县高级中学是当地唯一一所普通高中,一度也曾陷入发展困境:基础设施设备老化严重,亟须维修更新;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亟待优化结构;学生基础薄弱,学业提升艰难;社会认可度低,招生面临尴尬。近年来,学校坚持“办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教育,让每一名师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的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发展态势渐趋良好。2024年秋季学期该校新招938名高一学生,数量创近十年新高,且有中考优分段新生数十人,形势可喜,振奋人心。

随着生源回流,优生增加,社会关注度大幅提升,群众对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寄予厚望,一方面也心存疑问。在面对信任与怀疑、机遇与挑战之时,县中要正视以下短板。

一是基础设施亟须改善。县中普遍存在设施陈旧、设备落后、教育资源紧张、办学条件先天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新课程新高考选课、走班、选考、科学探究实验、兴趣培养、心理辅导、成长规划、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招生人数的增加导致教学场所、运动场所、宿舍、食堂更加紧张,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与省市级高中差距太大,也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高中教育的强烈期待。

二是教师队伍需要优化。新课程新高考推行需要学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扎实的教师队伍,而且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县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外流和士气低落的问题。以志丹县高级中学为例,首先,数量缺口仍然很大,难以满足选课走班需求;其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老龄化,紧急补充的新生力量尚需培养;最后,骨干外流,优师短缺,无编制教师人心不稳,教师教学负担重,收入与付出极不相称。

三是课程改革亟待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县中受自身条件限制,大都采取变通的方式被动应对,不能深化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协调难度大,选课“套餐化”,基本不走班;由于新课程涉及多种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学校需要协调各学科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教学管理举步维艰;生涯规划浅表化,学生选课盲目,师生家长眼界不开阔,生涯规划虽有意识,但认识不深,缺乏长远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以应试为目的,存在课程种类单一、课程难度不均衡、课程之间衔接性不强等现象,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综合素养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过程复杂、结果应用困难,在日常教育中效果甚微。如志丹县高级中学2022级现有17个教学班,“套餐化”组合班级类型有6种(物化生班4个,物化地班4个,物化政班1个,历地政班6个,历地生班1个,历生政和历地政1个班),日常运转困难极大。

四是发展模式面临转型。县中深受县域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人口数量和教育水平的制约,滞后的办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受应试教育影响,县中的发展以“唯分数”“唯升学”为主。社会各界也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以应试为主的办学育人模式,适应不了新课程新高考,难以满足不同学情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亟待转型。

五是生源构成复杂,学业基础薄弱。尽管优生数量有所增加,但不能改变县中生源学业基础薄弱的整体现实,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占比较大,且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较为薄弱,学业提升难度极大。以志丹县高中2024级938名新生为例,录取线为462分(中考总分820分),其中500分(全市约20000名)以下的学生共有141人,占比15%;600分(全市约12000名)以下的学生共有632人,占比达67.4%。

面对如此形势,县中如何振兴?我认为振兴县中先要补齐县中短板,回应群众呼声。

首先,要利用国家推进“县中振兴计划”、新课程新高考,实行高中属地招生新政的机会,积极争取政府重视支持,加大投入,优化学校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特别重视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设备更新,积极支持学校创建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配备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活动相匹配的设施设备,满足各类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兴校之基,也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要多方引进教师,使高中教师数量有保障,后续有生力军。要加强教师培训,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实施名师工程,强化示范引领。要健全绩效激励机制,提高县中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使县中教师在奖励待遇、职称评聘、评优选模等物质与精神方面逐步与省市高中教师待遇一致。

最后,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对口帮扶协同机制,引进先进管理团队和优质师资,购买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服务,建立优质高中和县中视频资源共享应用平台,不断丰富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共享优质高中教育教学资源。

县中生源能改善,多招一些高分生,将来高考升学率有提高,名校有突破,放几颗“卫星”博人眼球,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就算是县中振兴了吗?不是。县中的振兴,不是复兴“县中模式”,不是重蹈一味严管苦教死学,靠压榨时间、损害身心健康,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应试旧路。县中要发展,需要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走一条“育人为本、尊重规律、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因此,我认为振兴县中更重要的是改革创新,转变育人模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实施分类发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推行选课走班,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把国家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学校立德树人的生动现实。

二是要加强信息技术赋能县中振兴路径的探索。用好互联网教育资源,采用与名校同步教学、翻转课堂培优补差等方式,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逐步缩小县中与省市学校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差距,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目前成都七中和西安高新一中的网络直播课被多校采用,反响不错,值得借鉴。

三是要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促进县中错位发展、分类发展、特色发展。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旨在打破“千校一面”的办学情况,不仅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能从整体上引发学校系统变革,促进育人方式有效转变。特色高中建设可以先从特色课程、特色社团入手,形成学校特色,进而在“规划模型、课程架构、教学范式、激励机制、品牌推广”方面梯次跟进,逐步提升,打造特色学校。例如,志丹校园足球全国闻名,志丹县高级中学是国家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艺考全市第一。该校可立足于县情校情,精准定位,突出足球和艺术教育优势,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特长突出、富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创建富有特色的品牌高中。大力倡导高中多样化特色化转型发展,有助于解决育人同质化、校际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形成高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域教育生态。

“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县中强,则全县民心安。”抓县中振兴,靠的是社会各方共同发力,久久为功;抓县中振兴,最终是要形成各学段教育有效衔接、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抓县中振兴,为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上好学,人生能出彩;抓县中振兴,就是促进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培根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