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中困境”如何“破冰突围”?

2024-11-21冯丽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11期

近些年,“县中塌陷”现象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为此,中省出台了系列政策力图重振县中,进而造福一方百姓,托起万千孩子的未来。

面对新机遇,县中如何破局?记者特别邀请对县域教育做过广泛深入调研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林小英,陕西省教育强县之渭南市合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金增龙,曾多次参与县域教育帮扶和调研的陕西省西安中学副校长薛党鹏,以及在县中耕耘多年的陕西省教学名师张挨平就县中如何振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振兴县中:

从县域教育整个生态切入

记者:“县中塌陷”实际上折射的是整个县域的教育生态,是从学前到高中的、县乡整体的教育塌陷,您认可吗,可否具体聊聊?

林小英:县域教育中的“县中塌陷”是几个问题域相互交错而产生出来的一个研究主题,同时也面临城乡二元化这一历史性的体制困境。长期以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投入与资源配置受地方财力限制严重,从而导致城乡教育阶段发展差距显著。“在村”困境、“离村”难题所带来的教育压力,加上城乡二元分割格局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城乡差距的缩小面临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困境,综合形成了县域教育中特有的“农村人”“县城人”“市里人”等受教育水平迥异的阶层。在承认中国存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压力型”府际机制的前提下,县域教育的发展空间受到上位阶层的挤压,且在一县之内也同构了这种梯度,使得县域教育的生态呈现出“城市-县域”和“县城-乡村”的双重失衡。我国中产阶层的迅速“发育”时间主要在新世纪以来的20余年,代表着中产阶层教育利益、充满中产阶层话语的“城市教育”同样在“挤压”县域教育。“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实施后,除教师工资外,教育投入结构并未改变,并且导致乡镇和农村的教育财权与教育事权分离。所有这些结构性的因素以及家庭的流动和外在的竞争因素综合到一起,造成了今天被公众所熟知的“县中塌陷”的现象。对于发展困境,每个县域要从自身的情况认真思考,如何回归基础教育的地方性、个体性、成长性。若实在没有明确方案,就少干预、多投入、迟评价、弱竞争。

金增龙:县中教育质量的下滑,会让百姓在不同程度上对整个县域基础教育没了底气、失了信心。合阳是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陕西省教育强县。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从整个县域的教育生态入手,加强整体规划和管理。所以,合阳整个基础教育生态非常好,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非常高。两所高中探索出差异化良性发展之道,尤其合阳中学教学质量过硬,我认为我们不存在“县中塌陷”现象。

张挨平:近几年,不少地方县中的硬件建设已大有改进,尤其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新配备的设施也很不错,落后主要体现在“人”的观念和专业素养方面。县城是一个不太讲规则的熟人社会,关系大于规则,人情高于法纪。各级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浓。在这样的生态下,真正的人才可能无法施展抱负,有的“躺平”,有的愤而离去。优质师资的流失拉低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没有高水平的师资,何来高质量的教育?

破解师资困境:

放权减负 建立系统的教师流动轮岗制度

记者:在中省陆续出台振兴县中的政策后,不少县中推出高薪,包括年薪招聘优秀教师,在您看来,此举能否解决县中师资困境问题?

林小英:这是惯常的思路,并不新鲜,也不难理解,而且这种激励措施早就实施过好些年了,效果如何呢?如果我们在面向普惠的、全民的、基础性的教育依然采用“优绩主义”的定势思维,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必然是以“大多数被放弃”而告终的。这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治理措施。优秀教师是在一个相对宽容、相互尊重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起来的,不是挖来的,挖来的也不见得能立得住、站得久。在就业紧张时期,教师职业已经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了,不用大力引进,也会有诸多的优秀在校生和社会人士想要终身从教。这方面的社会氛围已经变了,我们不能还把教师职业当作洼地去出台措施。政策工具箱中应该还要有几个备选项可以拿出来试试:如还教师以专业自主权、改变“优中选优”的评价方式、淡化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哪怕只有一次被关注的机会……师资困境和生源困境从来都是一体两面,这两个困境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来解决。

金增龙:高薪聘请优秀教师是解决县中师资困境的一种方式,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高薪只能引进少数人才,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作用有限。第二,如果引领作用不突出,高薪会造成新的分配不公,影响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第三,高薪会给本就不宽裕的县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持续性不强。

薛党鹏:短期来看,高薪的确可以吸引一部分县域外的优秀教师,他们的加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一些教师还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如果能够同时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职务,就有希望带动本学科其他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精心研究教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骨干教师“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引领作用。

长远来看,高薪聘请优秀教师并不能完全解决县中师资问题。因为优秀教师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待遇,县中承诺的高薪能否持续,能否高于城市,能否吸引真正优秀的教师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张挨平:如果本地教师队伍整体待遇未有实质性的改观,而高薪聘请外地“专家”和“名师”,那么会造成两者的待遇天差地别,这就会反噬本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可能引发无序竞争、无序流动。此外,享受高薪的教师为了对得起高薪,往往采用加大作业量、挤占自习时间、增加作业检查频度和提高学习强度等方法,以凸显本人所带学科的“好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各学科的时间分配严重失衡,高薪“专家”的单一学科成绩是“上来了”,但其他学科成绩却“下去了”。殊不知,教学成绩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学科之间协调,教师之间合作。如果教师各干各的,缺少协调配合,对学生来说,这是一场“隐形灾难”。此外,许多高薪专家并没有给当地学校带来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进步,也没有在学科建设、团队成长方面有多少起色,甚至自己所带班级、所教学科的教学质量反而不如那些“低薪”的教师,学校的结构性困境没有得到丝毫缓解。最终结果是“请来女婿气走儿”,“正效应”不大,“负效应”却不小。

记者:当前,地方财政紧张,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存在难题。请问,在“钱”途之外,还有哪些办法可吸引优秀人才,提升县中的师资实力?

金增龙:一是改变教师招引制度。目前事业单位包括教师招聘程序是市级人社部门组织笔试,县人社部门进行面试,县级教育部门只有用人权,这对我们合理高效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造成很大困扰。所以在教师招引政策流程上,希望上级部门真正简政放权,扩大教育部门招人用人的自主性。

二是给予教师更多关怀。多年来,合阳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关心教育,也用关怀温暖着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在县城修建了以农村教师为主体的小区,解决了近千名教师的住房问题。每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都会重奖教育,激励教师,县四大班子领导都会来到教师中间,送来关心与祝福。在人文关怀与政策的优待下,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与幸福感得到提升,更多的教师愿意走进来、留下来。

三是提升教育发展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我认为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有一个拿得出、叫得响的教育品牌,有一支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这方面,合阳中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传承、发扬、创优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

薛党鹏:待遇的确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但是受制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中教师的待遇相较于城市高中普遍偏低,但县级政府解决这一难题显然存在困难。

首先,可将县中教师的待遇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县级财政分档定级结合起来考虑,明确省、市、县级财政分档负担比例,尝试建立省级统筹的县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工资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缩小差距,较好地实现区域间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次,要严格执行教师职称晋升中“在薄弱学校支教”的政策要求,探索建立和完善城乡普通高中教师流动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再次,可尝试实施县级政府主导、省市级财政支持的师范生订单式培养工程。要针对县中特定学科或特定需求的短缺师资,与高校合作,进行定向培养。

最后,返聘本县籍城市优秀退休教师返乡任教。福建厦门、海南三亚等地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

综合一些国外经验,我认为,要彻底消除城乡教育差距,真正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终要靠系统的教师流动轮岗制度。

记者:除了经济待遇外,县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也远没有城市名校教师的路径宽广。在激励基层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林小英:放权!放权!放权!过去20多年的新课改政策同步推出了国培计划,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也付出了很多财政资源。我并不认为县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没有城市的宽广,而是我们怎么去度量和看待,也许后者在官方表彰的场合有更多露脸的机会吧,但这并不是专业成长的必然构成部分。务实一点想,如何激励基层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性,首先是反思下现在到底是哪些措施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从我的研究经验来看,还是评价。基础教育事业评价的简单、粗暴和同质化对他们的打击比较大。例如对一线教师的考核指标和对校长及教育局长的考核指标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升学率,而这三类人的职责要求和投入产出比完全不同,评价指标却近乎一样,这显然不妥。不过这样做的好处大概是管理便捷,几乎不用仔细思考就能对所有教师排出个“三六九等”。其次,要回归教育的常识和常规。县域教育主要承担基础教育任务,基础教育面对的都是未成年人,那么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未成年人还没完全长成,他们还有可塑性、有成长性,应该被允许犯点儿错误……这就意味着教育者要从容一些、宽容一些,评价来得宽松一些,不要那么严苛、迅速和高频次。最后,让教师主要干教学的事情,不要把与教育教学完全无关的事情安排给他们。各司其职,各安其分。

薛党鹏:一是为教师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让他们看到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二是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提升学历和专业素养。如可以以奖励的形式每年推选骨干教师赴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脱产攻读教育硕士或者教育博士,脱产期间的待遇正常发放,增强骨干教师对学校的情感认同。三是让教师安心从教。

金增龙:优秀教师大都是从实践中发现并培养出来的。宏观上,我们采取“招培并举”的方式,以教师的实际教学业绩和工作表现为基础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人人争做新时代“大先生”,个个弘扬教育家精神。微观上,一是强培训,二是强引领,三是强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县中孩子的未来:

“开大”多样化大门

记者:目前,湖南省、浙江省等地已经明令禁止跨区域招生。今年,陕西也明确要求,除承担国家特殊人才培养任务的招生项目外,全面取消跨区域招生,以扭转县中生源过度流失现象。而有个现实是,但凡有点门路的家长,都挖空心思把孩子往外送。在您看来,这样的新政对县中发展有多大的实际效果?

林小英:限制生源流动,这在县域教育话题引爆全网时,我就预料到会迎来一个相应的管制政策。以限制个人选择自由为目标的政策,从来都不会只得到意图想要的结果,一般来说,非意图结果最后都会覆盖意图结果,让政策目标落空。套用经济学中的供求曲线的模型,要调整市场要素的流动,要影响价格信号,除了在需求端做引导,还应该在供给方做改革。显然,现在限制生源跨区域流动,只在需求端做了严格限制,供给方呢?如果生产者把生产流程好好地改造了,产品质量也提高了,价格自然会改变,需求方经过一段时间也自然会来购买。我不认为限制生源流动能带来多少积极效果。还有县中就算留住了优秀生源,如何教好他们需要考量;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留下来读书的全部孩子给教好,才是真正要重视和解决的事情。

金增龙:禁止跨区域掐尖招生,有助于稳住县中教育的生源基本盘,是恢复高中教育健康生态的关键一环。

要留住优质生源,从“不让招”到“不愿去”,提高县中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关键。在2023年,合阳县委县政府提出要不遗余力地举县一致抓教育,大力培育“名师”“名校长”,这为县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合阳中学、合阳第二高级中学都更加注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采取特殊的培养措施,努力为每个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2024年,我们提出牢固树立质量优先的目标导向、难题破解的问题导向和守正严实的作风导向的三个鲜明导向,落实校园“一线管理法”,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办学水平,留住学生。

薛党鹏:从长远来看,禁止跨区域招生并不能解决县中振兴的根本问题。因为家长有可能在幼儿园或者义务段就提前离开县城到外地就读,生源流失会出现由高中向低学段蔓延的情况,最终还会影响到县中发展。所以,要做的是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挨平:从今年来看,陕西招生新政效果很好。县中好多校长反馈,他们学校优质生源流失情况大大缓解。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政府部门的政策调控在绝大多数时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应从生产端(县中)的内涵提升和需求端(学生和掐尖招生的省市学校)的行政限制两个方面进行把控。虽然这样做可能使少部分人和少部分名校的利益受损,也可能产生暂时的阵痛,但对社会宏观大局和长远发展有利。

记者: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仅仅为出几个知名大学的学生。说起来,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实际上,群众尤其是家长,仍然十分看重“状元”“清北”。面对这个现实,县中该怎么办?

林小英:我不认为这是家长们无知、不懂事,满眼里只有“状元”和“清北”。相反,在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他们早就知道上一个大学,甚至就算上了双一流名校也可能无法保证就业。实际情况是,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改进乏力时,家长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归咎的对象,他们真实存在,但又无法一个个拎出来去问责。在当下热闹的社会环境中,县中倒是应该在曾经走过的辉煌历程中找回自己的成功经验,那就是关起门来办好自己的学校,适当屏蔽校外诸多干扰,让自己的老师安心教书,让自己的学生安心学习。老师和学生都是“自己人”,一起做有良心的事情,有常识地教与学。教不明白了,开门去请教;学不明白了,师生一起切磋。这看起来很无聊,但只有教育教学环境的安静,才能换来师生的安稳和踏实。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的心态。

金增龙:“状元”“清北”虽然是极个别学生,但体现了群众朴素的教育质量观,认为其代表一所县中办学的高度。在合阳中学,如果哪一年清北榜上无名,群众就担心学校教学质量下滑。因此,无论是教育局长,还是合阳中学校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高中来说,既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高考成绩,又要力争名校份额,这是一所优秀县中的应有之责,两者之间从本质上来讲并不矛盾,而是目标一致、互为促进的关系。作为教育部门,需要探索出一套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社会期待的评价体系,为县中营造一个更适合的发展环境。

薛党鹏:其实“状元”“清北”不单单是县中的软肋,也是绝大多数城市高中自认为的软肋。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密集出台有关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文件。但是,受教育工具化、功利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普通高中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千校一面”,鲜有自身特色。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少部分学校虽然做了多样化发展的努力,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所谓的多样化发展本质上还是高考升学的多样化,即想方设法为学生升学创造条件,带有深深的功利化印迹。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比“状元”、比“清北生”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家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要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促进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积极发展综合高中。这为破解普通高中在办学目标、改革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同质化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县中描绘出了“多样化有特色”的发展蓝图。

记者:高考是一把标尺,而高中办学资源不均衡,留在县中上学的孩子们在高考的赛道上处于劣势,特色高中、综合高中的建设也面临各种问题,那么县中孩子的未来在哪里?

张挨平:特色多样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县中来讲,生源复杂,学困生甚多,要完成高中学业,特别是理科,难度极大,单一的应试模式必然导致少数人升学多数人“陪跑”,因此立德树人是根本,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是必然。不过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如果各级教育管理者仍然秉持分数第一的理念,那么办学多样化和特色化就是一句空话。

当前,迫切需要在全省(起码是全市)范围内,建立城乡教师“周转池”,盘活优质资源,助推县域高中发展。

记者: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您认为县中的教育变革与高校综合评价改革要不要衔接,如何衔接?

林小英:不要衔接!已有的事实和经验表明,所有的衔接,从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到大中衔接,最后有可能被做成了一桩桩的生意。“安所位育”对个人很重要,对组织机构来说也很重要。做好组织机构各自的分内事,这是首要职责,也是全部职责。

金增龙:高校是县中输送人才的目的地,县中必须密切关注高校综合评价改革动态,强化评价关联效应,提前谋划好应对策略,确保人才培养的一致性、连贯性和适应性。

薛党鹏:首先,双方应保持教育改革目标的一致性。作为县中,要积极适应“三新”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高校的综合评价改革也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其次,双方应加强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针对县中的特殊性,双方要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就改革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深入交流,达成改革共识。同时,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了解彼此的改革进展和成果,做好制度衔接。

最后,高校要针对县中的特殊情况,为县中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必须承认,县城可以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机会较城市高中要少很多。县中要积极与高校对接,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专项计划,为其毕业生开辟综合素质评价的“绿色通道”。

记者:谢谢各位老师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