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课开展活动的教学实践
2024-11-07仲崇慧
[摘 要]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阅读理解的对语篇的拓展与升华,是学生融入阅读素材中的自我体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聚焦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依据教学预设,从整体性、实践性和情境性角度出发,突出活动类型,引领学生在类文导读、影视欣赏和随笔提升中升华理解识记,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学习活动;核心素养;阅读;类型;表达
英语课堂教学正逐渐从“知识传授”向“学习活动”转变,从而指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能在最大限度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基础上增强其学习创造活力。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核心素养出发,以英语观摩和常态阅读为例,引导学生在阅读对比预设中掌握预设的整体性、实践性和情境性,让学生从单元目标、基本要素和文本语境中找出相应的元素,使得学生在综合实践运用中增强学习理解深度和广度。在学生对阅读学习有了更多明确的认知后,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拓宽认知视角中建构多元思维和加强口语交际,在不断深化认知体系中找到可运用的切入点与发散点。从学生的活动需要出发,围绕对比素材资源,加强类文比较探究,引领学生在影视欣赏中丰富眼界,通过课堂随笔深化语言表达,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语用技巧。
一、聚焦核心素养,对比教学预设
(一)整体性,融入单元目标
单元是组成教学模块的基本单位,也是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基本渠道。从阅读教学安排设计的原则出发,任何设定的单元教学目标,既是学生需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明确阅读学习目标的方向。
在引导学生阅读语篇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差异,创设多元化、开放性话题任务,让学生能根据语篇有话可说。根据单元目标,教师可结合语篇的整体内容,从听说读写运用角度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尝试运用。此外,可要求学生根据阅读过程,从学习策略指导的角度引导学生琢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深度学习以发展高阶思维,为他们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奠定坚实基础。
从文本整体性探知角度出发,根据单元目标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审读,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完成预设的既定目标。教师可根据阅读的整体需求,引导学生以对比方式找出相应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予以理解,让阅读学习有深度和高度。
(二)实践性,落实基本要素
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个要素。上述六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也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必然需要。
从实践性角度去落实基本要素,就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研读文本中找到可运用的基点。为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从整体认知上,引导学生找出语篇的上述六个要素,理清彼此之间的联系;其次,要重视各个要素在文本中支撑作用,引导学生在前后关联中找出与之相匹配的要素;最后,重视各个要素在语篇中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知与之相应的环节,使得文本阅读成为学生可真正实践运用之基。
突破文本解读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基本要素出发去探寻与之相应的逻辑关系,能给学生带来全视野的感知收获。从语言实践性角度探寻阅读的可用性,能使得学生享有更多可表达的机会,生成多样化情感体验。
(三)情境性,设置文本语境
学习活动观强调从学生的自我认知需求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与之相关情境氛围,让他们在栩栩如生的环境氛围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同样,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核心素养更多要求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探知,从语篇语境中捕捉与之相关信息,在情景氛围中有所收获和顿悟。
在拓展延伸阅读“Mama and her bank account”时,围绕Nels一家人在晚饭后的对话,尤其是各个角色的自我心理活动,需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主动深入探知解读。在引导学生阅读语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扮演爸爸、妈妈、Christine、Nels等不同家庭成员,从“What did you get from their dialogue?”话题探知中找出与文本解读相关的元素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感知从相应的环境氛围中找出可运用的切入点,使得文本解读更有情趣。
从探索文本的情境性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需要,多给他们提供与之相关的环境氛围,以此帮助他们深化理解。同时,可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语境展现自己的阅读所得与表达所得。
二、指向教学过程,对比活动类型
(一)理解型,碰撞思维火花
从理解角度探索词汇、短语以及语句的内涵,就是要在尊重学生学习差异的前提下,多给学生自我探索的机会。这种探索应以切合学生的认知探索需求,从词汇表层意思和内涵意义等角度予以引导。教师可结合学生对语篇理解的不同感悟,多从拓宽认知思维角度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找到可运用的切入点,获得感触和灵感。
第一册Unit 2 Let's talk teens的“Reading Strangers under the same roof?”阅读,要求学生结合“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的主题内涵,从“How do you understand‘Strangers under the same roof’?”角度去挖掘与之相关的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从探知文本的角度去搜集相应背景资料。在探索文本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语篇的理解,以同伴交流的方式从语篇表达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全面理解后,可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How to settle the teen problems?”话题进行探讨,让他们从相应的文本词汇中形成多元感思。
留足时空让学生自我探索,引导学生从语篇理解角度去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信息,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深层理解。通过对语篇的词汇挖掘,能发现文本中与之相应的蛛丝马迹,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遐想和丰富想象思维。
(二)应用型,加强口语交际
阅读作为一种认知交流,也是学生获得丰富认知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整体阅读需求角度出发,教师多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中深化认知,为更好提升语用准确性与灵活性奠定基础。通过应用型活动加强学生互动交流,能便于学生在尝试体验中归纳语用规则和方法。建立在应用型活动基础上的表达运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在“School life in the UK”的阅读导引中,教师可建议学生围绕John Li作为中国的交换生到英国中学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从“What are different school life in China and the UK?”角度去深入探知文本,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整体设想去解读与之相应的内容。同时,可要求学生以演讲者的身份对在英国上学时间、学习课程、教师授课、课余活动等方面作描述,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探索,以此深化认知。
从语言交际性本质出发,教师应多注重活动的导向性与价值意义,引导学生在主动对话中掌握语用技巧、学习内容。创设应用型活动,让学生不再本本阅读,而是在不断深入探知的基础上获得深刻印象。结合学生的自我感思需要,多加强语用技能策略训练,能使得学生在反复实践和尝试的基础上获得有效感触,形成具有一定准确性的语用方法方式。
(三)迁移型,建构认知体系
活动本身的价值在于运用。为此,引导学生从语篇表达的内涵意义角度出发,通过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深入构思,帮助学生在主动迁移的过程中建构多元认知体系,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不断有效发展的动力。迁移型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拓展中获得认知思维发散点,增强其理解深度和广度。
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的“Extended reading”中“School life in the UK”的阅读导引中针对“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life”表达主题,可引导学生针对学校的生活价值意义,以主题沙龙活动的方式予以探讨。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What are there in school life?”“How to express your school life?”话题,主动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深入探知。以沙龙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整体感知去解读文本,能让他们在深化认知中形成整体感知体系,使得阅读更有趣味。
这种建立在迁移型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深入探知交流中找到可运用的话题,使得表达认知更有针对性。在指导学生加强理解感悟中,教师可结合文本的表达重点,多维度挖掘与之相应的话题,让学生能通过相应的阅读素材引导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使得文本更有可读性和准确性,让语篇绽放勃勃生机。
三、基于活动需要,对比素材资源
(一)类文,进行比较探究
从素材文本资源中找到适于学习运用的素材,可以引领学生在积极参与对比中形成有意识记忆力。类文导读能给学生提供由此及彼地探学机会,利于学生在拓宽视野中深化认知感思。从学生的整体阅读需求角度出发,突出类文导引,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识记理解中提升语用准确性。
在学习第一册Unit 3 Getting along with the others的“Reading Friendship on the rocks:please advise?”时,围绕“The ideal of friendship”表达主题,可结合学生对朋友之间的误会以及友谊等内涵意义的理解,鼓励学生针对自身的阅读收获,尝试以另辟蹊径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知解读。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The ideal of friendship”“Do you need good friend?”等语篇,要求学生运用笔记摘录的方式找出文本中相应的词汇,鼓励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挖掘与阅读语篇相应的信息内涵,形成有效学习思维方式。
突破学生单一化学习思维模式,让学生在举一反三地学习探知中形成目标意识,能给学生带来无限深思。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深入探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与之相应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表达方式予以呈现,以此帮助学生完成解读的任务。
(二)影视,渗透文化意识
影视可作为学生阅读语篇的补充,能使学生在有声有色地探知解读语篇中找到更多有效信息,使得学生开阔眼界。通过影视输入的方式补充阅读素材,能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促进积极情感态度的不断升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感悟,引导他们在欣赏中主动归纳提炼,帮助学生在积极思索中积淀深厚文化素养。
在第一册Unit 4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的“Reading Teen faints after skipping meals”的导读中,围绕“The health is very important”表达主题,可引导学生欣赏电影“食神”,要求学生从厨师高超的烹饪展示中深入体味其中有关饮食的文化内涵。从欣赏影视开始,可引导学生针对“How to keep slim?”话题,从健康、饮食、运动等方面去探索与之相应的内容,使得学生从欣赏中找到可表达运用的素材资源,以此形成深厚文化素养,满足学生的多元探知需求。
通过影视欣赏的方式转变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去深入关注语篇,能使得学生在开阔视野中找到可运用的话题。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理解差异,结合学生在欣赏中感知,引导学生针对影视中的文化主题进行深层次解读,以此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思维方式,完成对语篇的解读延伸。
(三)练笔,输出语用能力
阅读作为学生认知语篇的信息输入,更多的是学生对话语篇的开始,是学生获得深层认知的使然。从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出发,教师可多给学生自我练笔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表达中生成多元感思,让学生有畅所欲言的表达机会,使得阅读理解更有后劲和力度,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练笔能让学生由自我观察向主动表达转变,能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运用的思维方法。在阅读了语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语篇表达主题,从自己的见闻感受中挑选出值得描述的地方,让学生能切合自己的整体理解感知找出可运用的素材。在指导学生练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日记、书信、记叙文等不同的表达方式予以呈现,引导学生就“Why do you express it?”主动阐述自己的表达思想和经过。
学生以练笔的方式强化识记运用,便于学生在不断组织相应素材中形成更为多元化认知感触,利于学生在充分整合资源中开阔视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练笔收获,组织他们结合自己的整体认知设想去探寻表达思维方法,让他们能从中找到可运用的模式,使得阅读更有可读性和表达性特征。
实践出真知。基于学习活动观下的英语阅读更多的是学生自我认知和体验生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学生带着主观投射阅读语篇的认知积累与拓展延伸的重要途径。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多样认知需求,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从活动运用的角度出发,运用对比分析和素材活用,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体验深入探究,能使得学生主动融入活动,深度挖掘与之相关素材,增强学生积极探索的内生动力,以此提升自己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金霞.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例研究[J].贵州教育,2021(8):32-35.
[2]朱丽君.语学习活动观下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1(2):20-22.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