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职教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2024-11-07周晓瑜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8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

[摘 要]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强化思政教育教学与实践素养,在职业领域实现精深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自身的专业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当前中职思政课教师向上专业成长的动力不足,向中精深发展的能力不强,向下培育学生的耐力不够。中职学校应以完善的机制强化教师向上成长的动力,以多元的方法增进教师精深发展的能力,以坚毅的下沉耐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优化成长路径,力争实现更大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新职教;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部于2019年11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职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状况,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国内产业生力军的综合素质。”2020年2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已正式发布,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核心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指出思政课程在中职阶段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新职教、新教材、新课标应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新职教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落点

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指思政课教师在专业化教学教育生涯中,依托专门管理、培养机制体制,接受专业组织对其开展的专业化训练、教学、教育活动,掌握专门的教育教学技能,逐步形成专业理想,强化专业道德,增强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发展的活动。

(一)实现职业精深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个体化专业发展与群体化专业发展,指教师利用各种方法,通过多元化途径,以丰富专业知识,形成强烈的思政教育教学情怀,采取相应的思政教学视角,端正专业价值观,丰富教师的思政课程核心素养,在这些领域不断深化和精进。这些都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具有阶段性、连续性、专业性、长期性等特征。中职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角色,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同行者,持续丰富贴近学生生活与现实的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增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协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打造寓教于乐、学生感兴趣的多彩课堂;积极开发思政课程资源,在关注每名学生独特性的同时,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知情意行。

(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思政课教师是中职学校乃至全国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应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以专业化的学科理论知识、娴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崇高无私的人格魅力,赢得不同专业学生的深切喜爱,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线上线下一致、课上课下一致,自觉变成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背景下对他们的需要,有力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思政力量。

(三)培育新时代新青年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思政课教育教学可以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健全人格、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以培育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应以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思政课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学生的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思政课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丰富内涵,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强化学生思政教育质效的主渠道,涵养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新职教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向”困境

笔者依据中职思政课程标准、中职思政课程标准解读,通过与校内外思政课教师、区、市中职思政教研员、知名专家学者等进行交流,研读相关学术著作和期刊文章,结合日常思政教研、教学、继续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归纳出新职教、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向上职业成长的动力不足

思政课教师是中职学校思政课程改革的观察主体、执行主体、贯彻主体与实施主体,应从思政新课改的边缘迈向“中心”位置,逐步增强专业素养,与新课改、新高考、新教材共同成长。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应深入思考思政课程改革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逐步成长为特色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这是中职学校思政课程教改的一大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通常将晋级晋档作为自己职业的主要目标追求,早期倾向于多申请课题、出版教材,通过读博提升学历等,以较多的科研、教学、实践成果晋级。晋级晋档成功后,其科研、教学、实践能力会原地踏步或者显著降低。

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校缺乏完善、系统化的思政课教师管理机制。部分中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定期参加国内外培训所占比重普遍不高,培训质量较低,培训时数不多,培训内容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大部分学校虽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列入本校教师培训规划,然而为其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的动机不强,激励制度存在显著的短板。按照《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方法与标准,可采取单列评审。”然而只有极少数的中职学校建立并实施了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制度,思政课教师的现有薪资水平基本上和其他任课教师相一致,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课时补助或岗位津贴。

(二)向中精深发展的能力不强

中职学校部分取得显著进步、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思政课教师,已经用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证实:学生的认同、同伴间的密切合作、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撰写教学反思、准确把握学生的人格特征、获取充分的家庭支持、民主的工作环境、规范化的师范生教育、参与各级公开课或教学能手比赛、加入各级各类内外部交流、学术研讨、教研活动,阅读教育类以及专业类书刊等,均有利于推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少学历较高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供给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关键核心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虽然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但却未能有效组织、合理选择思政课教学的载体、方法、内容,课堂教学中没有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其中,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新课标,教学理念较为滞后,基本上普遍依据别人的课件进行满堂灌教学,即便修改,教师仍然绝对主导教学活动。学生依旧处于消极被动的听课局面,他们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尊重。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需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即可,无需向他们详细讲解思政课的内容,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素材的选择较为粗浅化,势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师未能着眼于中职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价值,未能深度而充分地参与一系列教研教学活动,对自身教学能力存在较大不足的情况浑然不知。

(三)向下培育学生的耐力不够

中职学校部分学生缺乏坚实的知识基础,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初中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而进入中职学校。因而,他们普遍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频繁出现迟到、旷课、早退等,社交能力亟需提升。他们的思想波动较大,情绪不够稳定,缺乏健全的自我意识,心理较为脆弱,自控能力不强,缺乏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易于出现恐惧、焦虑症、抑郁症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下沉”到学生中间,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他们、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他们。

但是不少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他们更习惯于长篇大论地宣讲思政课的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专业实践等设置富有启迪性又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学生不会对这些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也不会引导学生在问题辨析、情感体验、社会实践中理性面对不同观点,遑论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了。中职学生普遍热衷于行为表现,不少教师不够了解这一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比较少。学生未能在丰富多元的感性体验中获得明显而直接的情感体验与认知。他们无法进一步理解与习得抽象化的思政课理论知识,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意识也未被充分地挖掘出来。

中职学校的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壁垒存在特殊性,专业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制约了思政课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学。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课程培训,无法透彻地了解学生所属的专业,自然不能贴近学生的特色与专业进行思政课教学。

三、新职教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师强化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完善的机制强化教师向上成长的动力

学校应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管理机制,以多元化的措施激发教师的职业成长。

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制度体系,改进思政课教师考核标准;把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学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能力,推动课程建设,改善师德师风,优化教学过程评价,强化科研能力等。学校应实施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六要”为引领,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学校应为思政课教师提供课时补助、岗位津贴。为其成长发展搭建专业化平台,提供充足的校内校外学术、教学、实践资源。

其次,应按照国家政策,制定实施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制度,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纳入学校职称评聘,从整体上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健全硕士博士学历教师提升制度,强化派驻企业培训实践激励制度,焕发他们向上专业成长的动力。

再次,健全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中职学校应持续推动校企深度融合,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搜集思政课所需素材,进行归纳和升华;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学习参观,强化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打破师生间的专业壁垒,使劳动精神融入思政实践教学。

最后,学校应加快建设升级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实施方案与阶段性任务,颁布可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二)以多元的方法增进教师精深发展的能力

思政课教师应按照学校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别的公开课大赛;参与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教学教研活动;精心研读五史资料,强化理想信念,钻研思政教育类等专业学术著作。教师应立足自身专业素养,定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热点、新闻时事等,选用恰当的思政课教学载体与方法,与新教材的具体课程内容相结合,融入学生的专业内容。教师成为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进行价值引导,强化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成长为特色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

(三)以坚毅的下沉耐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思政课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通过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优化教学内容供给。为此,教师应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思政课培训,努力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将思政课程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效衔接,使思政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特色需要与专业课程。教师应定期下沉到学生中,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谈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家庭背景、身心发展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利用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资源与多类乡土资源。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明显而直接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训练其创新意识,强化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科技,创设互动性强、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对思政课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升深度学习的质效。教师应尝试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交互功能,让学生体验开放式学习,探索移动学习、实时互动、远程协作等信息化教学形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新职教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材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丰富内容。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按照国家方针政策,强化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激发教师向上成长的动力;引导教师采取多元方法,增强教师精深发展的能力;教师应以坚强的毅力,深入学生中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坚实的专业基础助力自身的职业成长,力争实现更远大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小雄,祁叶达.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揭示与现实回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3):31-34.

[2]刘虎.大思政格局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4,10(7):168-171.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立足校本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