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域下设计体育锻炼作业的研究
2024-11-05周芯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家校共育视域设计体育锻炼类的作业。通过日常打卡活动,有助于监督学生参与体能训练;设计趣味游戏,能调适学生的运动情绪;安排挑战任务,能帮助学生掌握专项技能;组织亲子合作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小学体育;家校共育;体育锻炼作业
家校共育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它强调家庭和学校都是重要的教育主体,应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认为体育教师应该“布置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体育家庭作业等,促进学生经常锻炼、刻苦练习,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家校共育视域设计体育锻炼类的作业。这样能让学生激发锻炼热情,在家长的监督和陪伴下积极加入锻炼,全面提升体育核心素养。
一、日常打卡,强化体能练习
《标准》提出:“体能学练主要针对改善身体成分,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唯一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等,为学生增进体质健康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十分重要。但是,体能训练比较枯燥乏味,训练强度也比较高。这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可能会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家长,让他们监督孩子进行日常打卡,帮助他们养成每日锻炼的良好习惯。
在“每日打卡体能训练”这个作业项目中,教师要通过三个环节的沟通,更好地利用家长资源。环节一为“信息沟通环节”。教师先结合每个学生的体能测试数据,整理归纳出每个学生在体能上的弱点,整理成表格。然后将表格传送给家长,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问题所在,明确体能训练的重点是什么。例如,有的学生手臂肌肉力量较弱,那么,他要重点锻炼的是俯卧撑、引体向上等项目。有的学生腰部柔韧性较弱,那么,他可以利用瑜伽球进行一些柔韧性训练。环节二为“每日监督打卡”。教师引导家长和孩子沟通每日锻炼的细则,并设定训练计划。例如,对于手臂肌肉力量较弱的学生,可以将哑铃训练和放松操结合在一起,每天进行三到五组强度逐步提升的杠铃训练。家长每天要监督提醒孩子训练,当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后,就要给他们激励,帮助他们重树信心。环节三为“总结打卡结果”。教师可以从家长处收集每日打卡的记录。这样可以分析664c5e2bb5dd6bceb1ea03bada329a033e02374463a7f6638a4d587ddaf69b1c出学生日常体能锻炼的情况。将这组数据和体能测试的成绩放在一起对比,便能看到该学生的体能是否有进步。如果进步不大,教师要帮助家长寻找原因。如,可能是训练项目针对性不强。也可能是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教师可以用微信联系学生家长,指导他们掌握上述的训练要点。这样,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会有所提升,参与体能锻炼的效果也会更好。如此设计作业,能让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更好地落实体育作业。
二、趣味游戏,调适运动情绪
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常常独自一人,缺乏同学陪伴,很难相互激励,提升锻炼兴趣。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单人游戏、亲子游戏和网络互动游戏。这样可以很好地消除内心的孤独感,有助于学生调整运动情绪,能激发他们自主锻炼。
以慢跑作业为例子,它耗时较长,容易造成肌肉酸痛、呼吸不畅等问题。这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慢跑训练,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游戏。单人游戏能将学生带入到自娱自乐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如“秘境探访”,指的是学生在慢跑的时候,故意选择一些平常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样能让他们感到新鲜感。此外,他们还要想象自己是探险者,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冒险。这也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手拍摄下“秘境”照片,上传到网络上,让同伴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这样能将慢跑和探秘游戏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效果。亲子游戏能让家长加入其中,起到监督、鼓励的效果。例如“挖宝藏”这个游戏,先由家长在慢跑的路线上放置一些神秘卡片。然后,孩子按照既定路线慢跑,沿途要找到这些卡片。最后,他们将卡片交给家长,看看数量够不够。这个游戏也有一定的探秘性质,而且调动了家长资源,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幅度提升。网络互动游戏指的是让学生运用网络沟通,共同参与某些游戏。例如“找找我在哪”这个游戏,这样便将追逐、竞争融合在慢跑中,也能提升学生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趣味游戏,学生调动了运动情绪。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有所提升,锻炼效果也会更好。教师要基于家校共育视域,指导家长如何调动孩子的锻炼热情。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构筑良好的家庭锻炼环境。
三、挑战任务,掌握专项技能
《标准》认为:“专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这些专项运动,设置挑战任务,让学生选择参与其中。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锻炼激情,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以足球项目为例子,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类型的挑战项目。然后联系家长,居住在同小区的家长可以联合起来,组织课后竞赛活动。这样能构筑良好的课后锻炼氛围。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地挑战自我。例如,可以让孩子参加“颠球挑战”,记录下每天连续颠球的最高次数。在一段时间后,便可以看到颠球水平是否得到了实质性提升。又如,可以在墙面的不同高度放置箩筐,让孩子将球踢到相应的箩筐中。这样能让他们挑战射门的准确率。如果孩子打破了前一天的记录,家长则可以适当给他们一些奖励,作为鼓励。家长还要鼓励孩子相互挑战。在一段时间后,再组织“神射手挑战大赛”,看看有谁能打破原来的记录,成为新的“神射手”。此外还可以组织与创造力有关的挑战项目。如可以组织“花样颠球”比赛。学生可以借鉴踢毽子的方法,尝试用脚、膝盖、头、背等各个部位颠球,做出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家长则可以将精彩片段拍摄下来,上传到网络上。全班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在网络上投票,共同选出“创意颠球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活动有挑战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足球技巧。通过上述例子可知,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要设置多种多样的挑战任务。这样学生既能挑战自我,又能挑战同伴,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效果,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专项技能。
四、亲子合作,增进心理健康
《标准》提出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主要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积极联系家长,指导家长如何进行亲子合作,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常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畏难心理、嫉妒心理、孤独心理。教师可以用微信联系家长,指导他们如何辨析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和孩子沟通的好方法。围绕畏难心理,可以采用“签约共练”的方法。家长和孩子签署“共练协议”,由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锻炼,并相互比拼。这样能给孩子一定的激励,让他们大胆战胜自我。例如,在健美操训练中,有一名学生对劈叉、下腰等动作心怀畏惧。家长可以和他“签约共练”,陪伴孩子,帮助他们战胜自我。围绕嫉妒心理,家长可以和孩子谈心,给他们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偶像是谁,说说自己如何在偶像的激励下自主训练,取得了什么成绩。然后再引导孩子思考,让他们认识到遇到比自己强的同伴,应该将其视为挑战的对象,而不是单纯地羡慕对方。例如,有一名学生看到同伴的身体柔韧性很强,做出的健美操动作很标准。那么,家长便要鼓励其大胆挑战,通过刻苦训练提升自己身体的柔韧性。围绕孤独心理,可以采用合作训练的方法。家长若有条件,可以陪伴孩子一起锻炼。若家长没有时间,则可以采用微信互动的方式,通过视频看看孩子锻炼的情况,并给予口头鼓励。在亲子合作中,家长能起到陪伴、激励、督促的作用。教师要积极联系家长,指导他们如何与孩子一起合作锻炼。这样能帮助家长提升亲子沟通的能力,也能端正家长的认知,让他们重视亲子合作锻炼。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家校共育视域设计体育锻炼类作业。这样能充分运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作业的布置、实行、监控、评价中。若能得到家长的全面配合,则能形成课外体育作业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提升课外体育作业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桐序,丛晨.小学家庭体育作业线上线下双辅导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9).
[2]王腾,樊伟.例析小学生智能家庭体育作业的实践与评价[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