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理解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2024-11-05王航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0期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文化理解领域入手,设计民间美术课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增强文化自信。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蕴藏在民间美术中的艺术元素,在色彩中感受视觉冲击,在图案中挖掘精神内涵,在造型中体会抽象夸张之美,在线条中复现事物特征。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美术;文化理解

中国民间美术指的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它包括剪纸、农民画、年画、泥塑、雕刻、刺绣、印染等丰富的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民间美术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辨识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图案、造型、线条等元素,引导他们尝试创作民间美术作品,促使其升华艺术修养。

一、色彩,造成视觉冲击

色彩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能起到传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并辨识作品中的艺术元素,激发他们的感性认知。围绕色彩,可以让学生分析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组合、色彩对比、色彩象征意义等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民间美术的用色特点,进一步体会视觉冲击。

教师可以用农民画为例子,引导学生探讨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在“学画农民画”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赏析农民画,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是什么。如有一名学生提出:“我觉得这些画的色彩都很鲜艳。”此后,教师引导他们从三个角度入手,深入探究。围绕色彩组合原则,可以让学生说说农民画常见的配色方法是什么。学生可以发现,农民画常常出现大胆而独特的搭配方式,如红配绿、蓝配紫等。这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突破传统束缚,大胆地展现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围绕色彩对比的角度,可以让学生分析农民画的色彩对比度和饱和度,体会其创作特点。学生发现农民画常常使用亮红、明黄等饱和度高的色彩,给人热闹、炫目的感觉,让人能体会到活力和热情。围绕色彩象征意义的角度,可以让学生分析农民画作者为何如此选择,其色彩选择是否有象征意义。如有一名学生从农民的生活入手分析,认为他们看到的大自然就是桃红柳绿、色彩鲜明的,他们将自己看到的世界画了下来,所以色彩绚烂。还有一名学生从创作心理入手分析,认为这些画作用鲜明的色彩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展现了淳朴、豪放的内心世界。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解析了农民画的用色特点。教师可以让他们拓展思考,分析一下刺绣、泥玩等其他民间艺术的用色特点,看看是否也具有相同的特点。这样学生便能总结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色彩的共性,那便是:用色丰富,有对比性、饱和度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视觉感知体会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感受到它们给自己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样学生能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为后续的文化理解奠定基础。

二、图案,赋予精神内涵

图案也是重要的艺术元素。它指的是设计者通过艺术构思,对器物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等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制成的图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民间美术作品中常用的图案,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思考从这些图案中能否挖掘出蕴藏的民族精神。这样的解读让学生从具体案例入手,进行抽象归纳和总结,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

围绕“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教师展示了各种民族工艺品,并让学生利用软件辅助整理归纳。他们可以放大观察民族工艺品的细部,找出有代表性的纹样,并采用剪辑手段将它们剪切下来,整理归档。这样,学生能总结出各种有代表性的图案,并分析其中蕴藏的精神内涵。如有一名学生认为民族传统纹样可以分成三种,并逐一分析了这些图样中蕴藏的精神内涵。第一种是代表吉祥如意之意的图案,如喜鹊代表喜庆、牡丹代表富贵吉祥等。这种图样展现了人们对于和谐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第二种是有趋利避害意义的图样。如“狮子”是一种勇猛的动物,所以人们常常用来代表“辟邪”。该学生认为古人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很难躲避各种自然灾害,于是,他们便用这些图案寄托驱除邪祟的想法。第三种是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案。如“鸳鸯”图案展现了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该学生认为古人看到了动物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希望自己也能如此幸福,所以便将美好的寓意融入到了图案中。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设计民族传统纹样。在设计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体现出特定民族的特点。二是要将自己的创意融入进去,让传统纹样展现出时代性。在解读图案时,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挖掘出了蕴藏其中的精神内涵,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自主创作中,他们又将自己的内心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体现了新意。

三、造型,进行抽象夸张

造型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元素,是民间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造型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有一些独特的造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具有典型性的造型,体会其抽象夸张的手法,进而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

围绕“中国龙”造型,教师可以设计“龙造型的演变”“龙造型的抽象意义”“龙造型的夸张设计”等若干个板块,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学习“龙造型的演变”时,教师可以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自主思考的情境:“中国龙不是腾云驾雾,就是在海中翻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这样的生物吗?”学生有所感悟,认识到龙并非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古人进行了艺术夸张后创造出来的。此后,教师让学生思考“龙”是由哪些动物的构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运用拆分法,将龙拆解成龙角、龙身、龙爪等各种不同的部位。如有学生表示:“龙角好像牛的脚,龙的身子好像蛇一样,但是上面的鳞片又好像鱼鳞,龙爪好像鸟的爪子……”此后再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各种古代文物中的“龙”,了解其造型的演变。学生发现,一些古代文物中有猪首与蛇身的龙形,给人可爱的感觉,整体形象比较稚拙。随着时间的发展,龙的形象逐渐复杂,融合了多种动物,渐渐地变得庄严、灵动。在“龙造型的抽象意义”板块,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龙”的抽象意义。先安排学生说出带有“龙”的歇后语、成语、俗语,说说在这些话语中,“龙”具有什么意义。然后再说说各种艺术作品中如何塑造龙。在“龙造型的夸张设计”中,教师可以展现刺绣龙袍上的龙,让学生欣赏其饱满的头部、灵动的胡须,感受腾空而起的姿态。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这样的龙已经和原始的龙形截然不同了,体现了夸张的设计思路。你能在原始龙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的方法,展现龙的傲然身姿吗?”通过造型分析,学生认识到各种民间美术作品中的造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古人运用夸张的方法设计这些造型,展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线条,复现事物特征

线条在美术创作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线条指物体或画面的边缘轮廓,它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形状、结构和动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让他们思考这些线条如何复现事物特征。再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创作,试着用线条还原事物的真实形貌特征。

围绕“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剪纸线条如何展现事物特征”“学习剪纸技巧”“运用线条展现生活中的事物”这几个环节,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剪纸线条的独特之处。在“探究剪纸线条如何展现事物特征”板块,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剪纸不能像绘画一样用一条条线条展现事物的轮廓,那么,它到底用什么方法体现线条感呢?”通过分析具体的剪纸作品,学生可以发现,剪纸采用镂空的方式展现线条。在创作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剪纸线条具有玲珑剔透的感觉。在“学习剪纸技巧”环节,教师给学生介绍阴刻、阳刻、刺孔等剪纸技巧,并让他们思考这些技巧如何展现事物形貌特征。如阴刻使得被剪去的部分形成图案,能展现事物的轮廓线。阳刻则正好相反,用实心的线条保留轮廓线。刺孔给人细腻的感觉,能展现事物的细部特征。在“运用线条展现生活中的事物”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作实践,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表现效果,呈现出事物的特征。在解读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其线条的独特之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创作结合在一起,看看自己是否能用线条还原事物的特点。

在探究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独具中华文化特点的艺术元素,而且还可以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活动中。这样学生能深刻领会中国民间美术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也能在赏析、创作活动中逐步提升艺术修养,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化理解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霖.论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新校园(中旬), 2015(08).

[2]彭宁.“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之饼模教学案例[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