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深”: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教学评价力提升策略
2024-11-05陆婷
【摘要】科学新课标指出,要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需要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教师的评价力在科学课堂上越发重要。本文将从评价的“精”“准”“深”三方面入手,阐述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教学评价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精”;“准”;“深”;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评价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实验操作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操作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教学评价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实验操作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它不仅有助于了解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状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实验操作评价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教学提供有益建议。这有助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实验操作能力的学生,从而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教学评价力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评价的实施情况各异。一方面,部分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操作评价,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流程。这些学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实验操作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然而,另一方面,仍有部分学校对实验操作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过程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实验教学课时不足,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有限;评价结果与实际教学效果脱节,难以有效反映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实施效果。
在现实教学中,评价的应用并不充分。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真实评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导致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结果失真。此外,综合评价的实施过程较为复杂,对教师的时间、精力和教学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力不足归因
1.评价不“精”,学生探究不活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的精确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教师对实验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学方法的掌握以及对评价标准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配备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精确度。此外,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是影响评价精确度的因素。在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2.评价不“准”,学生探究不全
在当前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评价的不准确性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评价标准不尽统一,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实验结果,有的则偏向于实验过程,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其次,评价方式单一,大多局限于教师主观评价,缺乏量化指标,使得评价结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后,评价时机不当,一些重要的实验环节未能在评价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得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
3.评价不“深”,学生探究不新
创新力和思维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但目前教师课堂评价深度不够。具体表现在,教师通过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从操作行为上进行评价之外,对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未能深入评价引导,特别是创新性方面极少涉及,导致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不足,无法进行自我反思和经验重组,制约了科学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评价力提升策略
1.把握评价的准确性,提高探究科学性
(1)关注学生经验,把握评价标准。学生经验的价值不容忽视。学生经验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特长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充分关注这些差异,使评价更加公正。例如,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可以分为基本指标和进阶指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优势。这样既能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上教科版二年级“地球家园中有什么”这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广泛,学生都积极举手进行分享,此时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这些回答都是学生曾经经历所见,当学生说“地球家园中有水”,教师尽量以先表扬再补充或者追问的方式进行评价,让孩子把水说具体,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问题是非常容易回答,但又回答不具体的,所以教师的评价标准要低一点,让孩子容易获得成功体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2)适时插入评价,形成动态闭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在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此外,要关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操作失误,提高实验技能,形成动态闭环。
低年级的孩子理解力较差,思维还没有发展完全,教师需要及时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成功感,这样孩子们才会继续乐于探究,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课,教师出示很多物体,问学生哪一些物体判断起来比较为难?有学生提出气球比较为难,另一个学生说可以拉,教师提议大家一起拉一下,发现气球可以拉长,说明橡胶具有弹性,教师马上评价学生“你很善于发现”,通过适时评价,学生能及时获得成功体验,促进科学学习。
(3)拓宽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体验。除了教师主观评价外,还要引入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线上评价系统、视频观察等,为评价提供更多依据。
如在执教教科版五年级《船的研究》这一单元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同伴互评的学习效应,在取长补短的探究氛围中完善船的制作。如在“如何固定竹筏”这一问题上,教师先不给出固定答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实践,有的小组直接捆绑,有的小组横向再固定一根竹竿,还有的小组用胶水固定……笔者发现孩子们的想法真的很丰富,这也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非常想看到的画面,在各种思维碰撞的探究环境下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感,从中获得想继续研究继续改进的动力。
2.提升评价的精确度,促进探究全面性
(1)延缓评价节点,提高探究品质。延缓评价节点理论源于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布卢姆认为,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示其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延缓评价节点主张将评价时间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小学阶段的孩子知识面还不广,对于教师的提问有时难以答到关键点。当遇到学生回答模棱两可或者有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等待,不要急于做出评价。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延缓评价节点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将评价节点合理地分布在课程的各个阶段;其次,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课堂测验等,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最后,教师要在评价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执教四年级“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教师预设就包括学生对电路原本的经验和对第一课“简单电路”的掌握情况,“电”这一单元本就是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的重难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难点,可见操作和理解是要花费大量精力的,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做一次简单调查,了解学生对简单电路连接的正确率,这有助于教师课前发现自己预设不到的问题,如学生对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在连接电路中的作用是不清楚的,或者说是很模糊的,极少部分同学一无所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前预设到这一点,给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不急于进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在学生尝试之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灵活巧妙地评价这些问题,就是教师提高评价力的意义所在。延缓评价节点能够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探究思维流淌在每一位学生心里,关注后进生的思维速度,提高探究品质。
(2)丰富评价语言,涵养科学品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可以及631cf0e6d5de7b2b64b6fd317378cecd4fa3dd3d5086244e3fb82357e66e7bf9时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丰富评价语言应注重多元化与个性化。评价语言应涵盖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此外,评价语言还应注重个性化,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足,教师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如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了如下评价:“你的报告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但我注意到你在描述实验过程时,有些细节不够详细。下次可以试着用更多的文字来阐述,相信你的报告会更好。”这种评价既指出了学生的优点,又提出了改进意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努力的动力。
(3)追踪评价过程,尊重个性发展。科学的探究是持续的,过程性的,教师的评价也是过程性的。评价的过程可以是一个学生探究的始终,也可以是一个团队操作的过程。当评价关注个体发展时,体现在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思路、分析过程、解决方案和拓展环节中的方案设计、材料运用等,个体就会对教师的某一点进行改进,再探究,再改进,再发展。
追踪评价过程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学生在科学课中的表现,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追踪评价,教师能发现孩子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小学科学课中,个性发展体现在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探究、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科学成果的展示等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挖掘他们的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孩子擅长观察,他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事物的规律;有的孩子善于动手,他们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总之,教师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学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
3.挖掘评价的深层性,提升探究创新力
深化实验评价,不仅关注实验结果,更要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校在探究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和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一系列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方法。例如,通过组织科普活动、参观科学馆、开展校际交流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3D打印等,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科技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向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挖掘评价深层性的方法与策略至关重要。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需注重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引导,使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评价的深层性。
深层评价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它能推动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深层评价的重要性,努力实现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创新。
例如在执教教科版四年级“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一课中,学生会进行小组合作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种子内部的结构。在观察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可能会操作不正确,如用手直接剥开种皮进行观察,或者镊子不太会使用。此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评价,及时给这一小组帮助,让他们的探究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教师此时没有逐个巡视,而是解剖完成之后小组分享观察结果之时再讨论刚才解剖过程的注意点,效果就没有适时评价那么立竿见影。如若没有及时纠正,学生表面上都观察到了相同的种子结构,但动态操作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此时教师的适时评价尤为重要,让孩子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提升探究创新力。
总而言之,教师的评价力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与反思中累积和反复推敲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反馈机制。评价的“精”“准”“深”关系着学生探究的“全”“活”“新”,只有坚持理论学习、并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评价力水平才会逐步提升,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科学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琼敏.如何提升小学低学段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2).
[2]申静.多种途径促进小学科学教育路径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