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趣促学,提质增效

2024-11-05姚靓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0期

【摘要】体育课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学生成长之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合理整改教学,科学开发功能性游戏,便成为了当前体育课的首选。只有从根本出发,设计符合班级学生成长与学习需要的训练课堂,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功能性游戏;基本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这说明,基本运动技能是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期间,必须重视的一个“点”。然而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局限性强,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在参与基本运动技能训练时,存在着被动性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基本运动技能,设计不同的功能性游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达到训练的目的。

一、明确游戏形式,打破常规训练束缚

在结合功能性游戏培养学生基本运动技能时,首先要针对具体的训练内容确定游戏的形式,以此确保其能够发挥功能性的作用。同时,设计的过程还要遵循学情,确保游戏能符合他们的身体素质状况。

比如,投掷是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对提高小学生的上肢力量、肌肉强度等有着很好的效果。在教学“小小神投手”中,对于刚接触“投”的练习的小学生而言,该游戏不但难度适中,且娱乐型极强,深受他们的喜爱。该游戏规则很简单,以栏杆作为起点线,学生跨过栏杆,走到一个呼啦圈内,然后单手拿起地上的沙包投降距离呼啦圈2米的筐子内。在此期间,如果学生可以至少投中3次,则判定为及格,反之则说明失败。而在开展游戏之前,笔者还设计了热身活动,并在活动中给学生普及了正确的“投”的动作和发力方式等。由此确保学生能在热身之后更好地投入到“投”的游戏中,收获别样的乐趣。

总的来说,适合锻炼学生“投”的能力的功能性游戏还有很多种,如“植物大战怪物”,即在2米外的地方摆放不同的物件,用来扮演怪物,然后学生通过投掷的方式击败“怪物”。此外,对于“跑”“跳”“走”等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同样可以搭配与之符合的功能性游戏进行。

二、多元体验跟进,优化学生训练质量

1.团队型训练模式

个体的能力必然有限,在体验游戏的时候,他们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所以,可以采团队型训练模式,让学生在一起玩游戏、一起训练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查缺补漏。以“跑”的基本运动技能为例,当时选择的功能性游戏是“穿梭跑”。以A组为例,通过观察发现,团队中有的学生在跑的时候容易摔倒,有的会和其他同学发生磕碰(佩戴了防护用具)。总之,他们的下盘极其不稳,跑的时候也是东倒西歪。针对该情况,笔者动员各个组的组长,针对组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期间,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再由教师帮扶指导。当然,团队型训练模式的作用还不止于此,组长还发挥着游戏期间,学生训练情况、成长情况的记录工作。同时组员也可以通过协商提出新的建议,以此优化功能性游戏的效果。

2.竞技型训练模式

小学生好胜心和挑战欲都很强,所以在展开功能性游戏期间,不妨融入竞争机制,让他们在角逐和比拼中,达到“玩”与“练”的目的。而在此期间,获得胜利的学生能够点燃持续训练的决心,而未能取得名次的学生,则能知晓自己哪里存在不足。练习“跳”的技能时,笔者选择的功能性游戏分别是“跳绳”与“跳大绳”。其中,前者供学生个体竞技之用,后者供团队之间比拼之用。由此让学生能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竞技模式。又以“投”为例,在给学生提供“激战堡垒”的功能性游戏时,笔者提出的规则是“计算平均分”。简而言之,既是团队内每一位个体取得的成绩之和的平均分。所以,若想让团队取得胜利,学生个体必须加强训练。这样一来,同样能让学生在“玩”“赛”中达到练的目的。而且,为了确保学生时刻保持以正确的投掷方式参与游戏,笔者还添加了新规则,那就是在投的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最终的平均分会扣两分。由此,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地对待比赛,间接提高训练的效果。在功能性游戏中融入竞争机制,并以个体竞技和团队竞技两种方式展开,能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与团队荣辱感。

3.亲子型训练模式

家庭教育是个体成长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也是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设计功能性游戏的基础上,还可以融入亲子互动机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训练,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间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以“跑”的训练为例,笔者融入了“两人三足”的游戏。活动期间,学生和家长站成一排,彼此间的左腿与右腿绑在一起,形成两人三足跑的局势。这样,学生若想取得理想的成绩,便要和父母做好赛前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能够重温“跑”的技巧,又能提高合作能力与平衡能力。当然,随着学生逐步适应两人三足跑后,还可以提高游戏难度,比如进行三人四足跑的游戏训练,以此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再一次提升。此外,也可以将训练活动挪到课下进行。比如给学生设计作业,要求其在家中和父母一起完成游戏,并将过程录制再上传于微信群内,以此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

三、落实反馈指导,完善学生训练短板

在通过功能性游戏落实基本运动技能训练之后,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好反馈,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而后再采取合理的训练方法进行补漏,以此优化学情。

例如在竞技型训练模式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在和同伴进行两人三足跑,又或是跳大绳等游戏时,容易心生急躁。比如在进行两人三足跑时,明明终点就在眼前,却突然出现意外,双双跌倒,导致比赛失利。此时,这名学生不但不反思自己,反而怪罪自己的队友。对此,笔者在反馈的过程中首先从心理疏导的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干预,让其意识到团队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份子都要为团队的失败负责任,从而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然后,再站在技巧的角度(如姿势、速度和挪步的频率等)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以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失败,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从而达到补漏的目的。当然,在反馈指导的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自己出现的错误,以及需要把握的重点等进行记录。然后再定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电子问答游戏,让学生在问答中间接重温这些知识,从而巩固他们的记忆,为后续的训练铺垫基础。

四、引导学生创造,拓展学生训练范围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重视学为主体的教育过程。这说明,教师在设计功能性游戏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遵循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又或是鼓励他们自主创新游戏模式。由此一来,一方面能拓展学生的训练范围,又能激发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创造能力。期间,“创造”可以体现在反馈指导的阶段之后。换言之,既是学生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创造出根据针对性的功能性游戏,让后面的训练更丰富多彩。

例如在“两人三足”的游戏中,学生常常因合作能力不足,身体协调度不高而导致出现跌倒等情况。对此,笔者鼓励他们结合之前玩过的游戏,改编出利于他们锻炼合作能力的新型游戏。例如“两人三足跨越障碍”,同样是建立在两人三组模式的基础上,在“走”的过程中利用被绑缚的腿跨越障碍。这样,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就要协商在距离障碍多远时一起抬腿。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在此类合作中形成良好的默契,从而提高合作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投掷能力在生活、学习和劳动时,可以发挥很大的实用性价值。适量地投掷动作能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可以发展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和肌肉耐力,促进身体发育,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还要持续开发游戏,让学生在进一步的玩中锻炼投掷的能力,让其上肢力量得到有效提升。可见,基于功能性游戏下的基本运动技能训练,不能一味地由教师要求学生去做,也要动员学生自主去做,去创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让其不知不觉地爱上体育运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喜好,科学开发功能性游戏,赋予他们“玩+练+学”的另类体验,促使其更扎实地掌握基本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杨婧.巧借游戏教学,激活小学体育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6(11).

[2]周公海.巧借体育游戏 提升课堂效率[J].吉林教育(综合),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