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评价原则
2024-11-05柴本斐
【摘要】在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背景下,教师要采用新的评价模式,在课中引入多元评价法,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此外,也要发挥自我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利用自我评价发展其美术素养,推动其美术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评价原则;实践策略
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学环节之一。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还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地改进。然而,以往的美术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多样的评价模式、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没有关注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用评价助力学生的学习,并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原则
1.结合自评和他评
小学美术教学应当有机整合涵盖行为认知、能力等评价内容的“自评”和“他评”法。自我评价属于自我认识活动的一种,具有主观性特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评价主体。自评有助于学生将美术知识转变为自身的情感认知,从而获得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在实施该评价活动时,应尽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团队成就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用此类教学设计推动其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发展。此外,自我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提升其发展动力,是以改进为宗旨的教学评价观,此类新型评价观契合现代教育要求。
2.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在环境、遗传和教育的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此类特征和差异,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后,根据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和个性特点,发现差异性所在,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设计,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同时,推动其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的良性发展。
3.采用正确的评价语言
赏识语言和鼓励语言不仅能够显著优化教师的评价效果,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教师也要尽量肯定、认可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表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及时肯定学生,促使他们主动投身于课堂学习中,这不仅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还可以真正让他们学有所获。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自我感受等[1]。
4.注重评价的多样性
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除了采用激励性语言外,也可以通过体态语言对学生实施无声的鼓励评价。例如用乐于聆听的态度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有独特想法的学生,并及时用掌声鼓励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多样性并非只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全方位评价学生,还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如纳入家长等评价主体,从而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1.确定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评价目标
评价是最重要的美术教学环节之一,需要建立在持久理解目标的基础上,此类目标是最关键的要素。因此,在执行小学美术教师的学生评价环节,应当高度重视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当确定了素养和课程的目标之后,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估的具体内容,并用此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旨在全面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助力他们形成高级的思维模式和知识应用技能。
以人教版三下“家乡的桥和塔”一课为例,这节课学生要围绕“造型、表现”中心主题,掌握艺术语言的鉴赏和认知技能,通过这一过程发展自身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和核心素质的要求,围绕美术学科评价特性,明确课堂评价目标的具体内容:首先要培育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鼓励他们独立观察探索桥的设计和塔的形态,接着根据他们的实际观察体验进行再次描述,以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美术的表达和技能;下一步,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选定:让学生观察桥和塔的美术造型,感受其中蕴藏的美,鼓励他们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赞美和表现之情,激发他们的美术热情,培养其审美情趣。这三个目标具有渐进性和整体性,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和自主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科认知,还可以培养他们发现美、思考美的能力,促使他们用自身所学的美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感知、体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美术核心素养。
2.突出小学美术评价的激励引导特点
美术作品的语言不同于文学作品。美术领域认为想要创作出一个具有某种表达意义且符合欣赏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新创造物,就要从整体上整合美术语言和美术作品。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只有在美术语言创造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艺术形象,用正确的艺术语言认知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让他们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中,掌握艺术形象和社会意识的创造与传达方式,从而逐渐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以“奔马图”美术欣赏课为例,这是徐悲鸿画家的作品之一,为了向学生传达该作品的深意,拓展他们对徐悲鸿画家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上运用多样且具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改变“你是否喜欢这幅画?”的传统提问方式,用更具针对性地追问:“这幅画哪方面引起了你的关注?”驱动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让他们在思考中获得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或是让学生思考:“这幅画中描绘了哪些事物?马在干什么?你为什么认为马在跑”“这幅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或根据马和墨的动态、深浅设置问题:“这匹马体魄如何?你怎样看出来的?这匹马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他的心情如何?”“你是否喜欢这匹马?他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在有效提问学生的基础上,用激励性评价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作品的寓意方面,随后再介绍这幅作品:作者在这幅作品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奔放、欢快、力量强大的马儿,代表的是勇往直前、不畏艰辛等精神品质。
3.突出小学美术评价的多主体特点
美术学科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发展其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且含有视觉性和人文性,学生要在感知、发现、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教学和技法教学,还要重点锻炼学生审美思维。在了解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2]。
例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三下“水墨游戏”内容时,由于本堂课面向的是三年级小学生,所以,教师切勿对学生提出过高的理论学习要求,而是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点评,从形象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根据他们在水墨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对他们实施针对性评价,利用评价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水墨画之美及其绘画形式,从而带给他们深刻的艺术学习体验。而教师在这一评价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学习中获得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实情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沟通评价方式,带给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
4.突出小学美术评价的多样化特点
美术学科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为此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的学习,以往以师为主的评价方式无法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评价要求。为此,教师要主动拓展教学评价主体,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活动中,聆听多样化的意见,在全方位的自我审视中,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人教版三下“家乡的桥和塔”教学结束后,可以围绕该主题举办一个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在自我创作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对家乡的热爱。在学生创作完后,让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而教师则负责制作“创作活动评价量表”,用该量表提升学生的评价热情,并为他们提供量化评价依据,从而培养他们的作品评价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从主题、创意和技法,造型、想象和意境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或生生互评,掌握如何用美术的眼光对作品进行鉴评,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而教师要从美观性、主题契合性、创意表达性、技巧掌握情况等方面,对学生做出更专业的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督促他们及时修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不断地完善中,完成最佳作品的创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属于评价者,要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积极阐述自身的意见,此类多元、多样的评价模式,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发展,还可以强化他们的综合能力[3]。
5.突出小学美术评价的针对性特点
小学美术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存在重教学、轻评价的问题,一些教师虽然践行了评价工作,然而评价语言过于随意、针对性指导不足,经常用差或好评价学生的作品,不仅没有对评价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明确的修改意见,导致评价活动失去了原本的优势,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主动拓展评价内容,摒弃“你的作品不错”“你的作品很差”等传统评价语言,用“你的作品不错,然而还有一些细节有待完善,请你继续努力!”等替代语言,此类评价可以有效指导学生,以便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缺点,进而采取针对性地改正方式。或是替换为如下评语:“你这次比上次画得更好了,然而依然有些欠缺,如果你能再接再厉,相信你一定可以画得更好”,在有效鼓励学生的基础上,点名学生有待改进之处。此外,教师也要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通过优化评价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推动其学习能力的发展,达成高效课堂构建目标。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一下“瓢虫的花衣裳”一课时,教师可以让他们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创作一幅动态化的美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某位学生虽然按要求创作了“瓢虫”作品,然而在细节方面依然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作品的整体构造创意十足,学生用线条在瓢虫身上绘制出了美丽的花纹,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体现出瓢虫的动态特点。此时教师在点评该学生作品时,可以采用如下内容:“哇,你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小画家,设计出了充满创意的作品,我仿佛看到了两只瓢虫在我面前飞舞,然而,如果你可以在空间形态上做出进一步完善,一定能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此类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不仅肯定了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对他们起到鼓励作用,便于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作出改进,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优势,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
6.突出小学美术评价的个性化特点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学生,长时间如此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还会导致学生在被动评价中逐渐失去美术创作热情,从而产生抵触美术学习的心理。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个性互动评价,用该方式驱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考虑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在确保评价内容完整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个性特点和习惯为主要内容、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科学评价体系,从而开展更具有效性的教学评价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分享自己的一些个性化见解,作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调整依据。从而发挥师生合力,构建高质量的小学美术教学体系[4]。
例如教师在人教版五下“学画松树”一课中,可以在学生完成松树形状的设计后,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采取差异化评价法。若学生的性格十分内向,教师可以采用如下评价语言:“你生动形象地画出了松树的特征!太棒了!我相信你下一次画出的松树会更多样化!”夸张式地激励学生,从而提升其创作信心。若学生的性格十分外向,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建设性评价,如“你设计了一个很不错的松树!但是若你可以给他画上一些松针,就可以使它变得更加形象!”此外,也可以让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参与教师教学评价。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各项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体验,且可以根据学生评价反馈优化后续课堂教学,从而在师生双向互动中,充分凸显教学评价的育人优势。
三、结束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设计并践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机制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自评和他评结合、因材施教、采用正确评价语言、注重评价多样性的教学评价原则,确定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评价目标;采用以激励引导为主的评价模式;凸显小学美术评价的学科特点;采用多主体、多样化、针对性评价模式和评价内容;在评价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效,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发权.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艺术,2024(04).
[2]陈雪莲,邓达友.小学美术课堂评价的困境与对策——以重彩线描课堂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06).
[3]于洁.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构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3).
[4]邹涛,王双雯.以二育融合为视角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方法研究——以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劳动题材课程为例[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