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探微

2024-11-05陈丽华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0期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以单元形式呈现,为教师构建单元结构化教学体系和规划教学方向提供了重要参数支持。教师以教材为依托,科学设计单元教学方案,投放适宜的学习任务,建立单元自主学习机制,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规划学习方向、归结学习方法、内化学习内容等,完善数学学科认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

小学生对知识碎片缺乏梳理、整合意识,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时,结合教材内容,对不同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衔接,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开展单元学习活动作好铺垫。在学法传授时,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单元整合操作,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相串联,有利于降低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为学生内化学科知识提供助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认知体系,让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在多元操作中获得锻炼成长机会。

一、数学知识结构化,建立单元认知体系

教师具备学情调研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有客观判断,科学分析教材编排意图,深入探寻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创新规划单元教学方案,为学生把握单元内容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1.探寻知识关联

数学学科的各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教师若只关注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原理的应用、数学技能的掌握等。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而教材内容具有普适性,教师在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时,宏观掌握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规划整体教学方向,以各知识之间的关联为切入点,实现教材内容的再加工,以提升教学活动的契合性。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学习自然数、分数、小数的经历,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负数”时,教师对这个单元涉及的“负数的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及其应用”“正负数的大小对比”等知识点进行梳理,突出负数概念的教学重点,突破数轴的教学难点,设计四个教学环节:一是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学过的数,进一步了解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导入负数的概念;二是列举学生熟悉的海拔、温度、走向、盈亏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三是对接学生生活实际,布设记录温度、观察银行流水等实践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四是课堂总结环节,进行适当的课堂留白,将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对学过的数再次归纳,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在教材中负数的相关知识为一个教学单元,教师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延伸,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为学习实践提供知识支持。

2.遴选单元内容

单元结构化教学具有系统性、关联性、衔接性的特点,教师立足学生的学力基础、思维习惯、兴趣取向等基本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创设单元结构化学习情境,为学生展开探索性学习提供条件。遴选单元内容不是单纯的加减内容,而是要对新课程标准做科学分析,对知识关联点进行探寻,结合学生学科认知内化情况,对单元知识做适当调整,针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侧重处理,引导学生展开整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多元化实践中建立单元结构化学习意识。

在负数的学习中,教师紧抓正数和负数是一组相反的量进行教学活动开展,运用正反方向、家庭收支、电梯楼层等多样化记录方法呈现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深入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初步理解负数的概念和意义。由于这一单元没有复杂的计算问题,知识层次比较浅显,学生学习较为轻松。为了让学生对负数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观察和信息搜集任务,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信息整合和知识梳理中获得成长机会。学生主动在生活场景中展开信息搜集,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契机,还能够建立对接意识,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解释负数的意义,会用数轴表示负数。教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使学生在体验、交流、拓展的过程中获得更为立体的学习体验,助学效果显著。

二、教学方案结构化,创设单元整合情境

教师在设计和执行教学方案时,要有单元结构化意识,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对接学生学习思维,投放更多探索性、实践性学习任务,创设单元整合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思维对接、知识关联中展开深度学习,实现学科能力成长。

1.优化教学方案

单元结构化教学追求体系性,教师在教学方案优化时,从知识整合、方法整合、思维整合的角度展开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针对性推出更为丰富的创造性、实践性较强的自主学习活动,为学生深入衔接性学习环节提供良好条件。教学方案关乎教学效果,教师科学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单元教学目标、单元知识结构,为教学方案设计提供有效参数支持,以提升教学方案的契合性,确保单元结构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单元知识呈现结构性、关联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系统化处理,带领学生顺利过渡到深度学习环节,在新旧知衔接中完成认知体系构建。在教学“百分数二”这单元内容时,教师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顾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然后利用多媒体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直观体验折扣、成数、税率、利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时投放生活观察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记录超市、专卖店、菜市场等购物场所的打折情况,参与班级展示。学生经历实地观察、记录、计算、讨论、分析、归结的完整学习过程,能够顺利建立单元学习认知体系。在这个单元的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以旧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展开生活实践,在计算、对比中内化知识。

2.融入自主学习

小学生大多缺乏自主学习经验和方法积累,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时,适时投放多样化学习任务,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在自主学习任务设计时,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基础,为其针对性规划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学习路线,提出具体的单元学习要求,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建立单元学习认知基础。教师从单元结构化方向对教学方案做优化处理,引导学生在单元结构化学习中完成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属于创新教学实践,能够起到更为突出的助学效果。

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方案执行时,不妨投放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规划探索方向、理清操作路线,从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数学思想。在教学“折扣”时,教师发现学生对原价、现价、折扣、便宜多少钱之间的关系存在疑虑,许多学生误认为打几折就是在原价基础上减去百分之几十。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确定单位“1”开始,自主探索、推演计算公式。学生纷纷展开实践,通过画线段、剪纸等方法,寻找原价和折扣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打几折就是求原价百分之几十的结论。教师重点关注难点、疑点,组织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为学生提供丰富自主学习机会,对学生探索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归结能力等学科能力成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学习方法结构化,强化单元学习体验

数学学科教学离不开科学教法和学法的支持,教师从更多角度对教法、学法进行整合,创新学法传授形式,在学习活动中融入思维导图,以提升学生的接受度,强化学生单元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1.创新学法传授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力基础、思维习惯、理解能力等做科学评估,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针对性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直接、高效的学习帮助。在单元结构化教学时,教师具备对接意识,将知识点串联,建立全面、系统的思维体系,引导学生在各类学习操作中实现思维对接,构建单元结构化学习的完整认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传授相应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个单元内容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外形特征进行了解,帮助学生理清表面积具体指哪些面的和。在组织学生展开具体学习时,教师分发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积木,要求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经历一番讨论,能够顺利完成面积公式的推演。为了深化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教师继续要求学生将不同粗细的圆柱体像多层蛋糕一样罗列,探索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多个圆柱体罗列求表面积,是较为复杂的计算,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出错。教师有意识渗透挪移法、交换法等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解读题意,让学生在归纳思想应用中形成知识体系。

2.推出思维导图

小学生缺乏知识点关联探索和知识框架构建意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适时推出思维导图概念,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引导学生梳理、整合学科知识,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有利于其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思维导图的绘制是较为突出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科学分析和指导,鼓励学生围绕思维导图展开数学探索学习,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整体认知。

“圆柱与圆锥”的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编排的。教师在教学伊始,导入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为了顺利推进小组活动,教师在小组划分时,遵循“同组异质”的原则,将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以发挥优异学生的带动作用。在思维导图绘制环节,教师进行班级巡视,适时给予技术性指导,以确保绘制活动的顺利推进。在展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并对这些思维导图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其更加完整、全面,为学生学习思维的启发提供助力。思维导图的绘制是效果较为突出的学习方法,教师依据教学需要有机融入思维导图,能够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解决学习难题。

四、思维启发结构化,提升单元教学品质

在学科训练设计时,教师具备宏观掌握意识,创新设计社会实践、数学实验、数据分析等生活化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深度思考、思维启发中形成崭新学习起点。

1.延伸思维训练

传统学科教学偏向于公式的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做对题、能解题,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科能力的提升。教师摒弃单一做题的传统训练方式,对接学生生活实际,对单元知识进行有机规划,投放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生活观察、信息搜集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各类实践中实现思维调整,构建单元认知结构。

为了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延伸学习训练,投放实践性学习任务,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多频次的互动实践中成长学科核心素养。如教学“比例”这一单元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信息搜集、数据统计的实践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对学习任务的执行场景、执行步骤等进行交流,为实践训练的顺利推进作好铺垫。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量关系是学习难点,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遭遇难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确保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延伸教学训练时,教师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思考路线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形式丰富的训练中获得螺旋式成长。

2.对接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教师在训练任务设计时,为学生设计数学观察、数学实验、数学实践等生活化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完成数学操作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应用场景,实现知识迁移性学习。学生对电子作业的认可度较高,教师紧抓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训练任务中有机融入信息技术内容,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结构化训练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的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

不同学生呈现群体性差异,教师对其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等进行全面了解,对接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探索训练形式、训练内容。如“比例”的教学,教师将课本例题的顺序进行调整,先教学解比例,并将比的各项设置成整数形式,其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分散学习难点,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解比例的依据,感受将新知转化旧知的数学思想。在训练环节,教师不妨组织小组竞赛活动,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待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技巧后,教师适时投放生活观察任务,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是等比例转换的事物,并进行数据分析参与集体展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诸多对接点,教师从结构化教学角度展开学习任务设计,能够为学生构建系统性数学知识提供训练帮助。

单元结构化教学方案设计、学习活动推出、学习任务布设时,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借助多种助学手段,设计知识梳理、绘制思维导图、实践操作等学习任务,并针对性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为今后的学科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家玲.单元整体模式下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4(14).

[2]陈红霞.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小学数学“联结课堂”的构建与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4(06).

[3]周遵安.结构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