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路径

2024-11-05彭田田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0期

【摘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史料获取历史信息,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历史。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精选史料教学内容、拓展史料教学形式、落实史料教学评价,助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路径

历史是严谨客观的人文性学科,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须基于史料证据,才能对历史进行科学的认知、解读及评价。教师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颠覆传统的应试背景,对史料的应用与实证更为重视,积极探索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路径,突显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一、精选史料教学内容,突出史料价值

教学内容是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只有主体教学内容契合教学目标,与史实一致,才能作为合格的史料。但部分历史教师不够重视史料的教学价值,在选取史料教学内容时,更加看重方便、快捷,直接将参考书、教材现有的资料引入历史课堂,没有进一步对史料进行筛选与改善,无法直观地对学生带来学习价值。教师应从甄别真伪史料、引用权威史料、补充课外史料3个方向出发,精选史料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有价值的史料信息。

1.甄别真伪史料

高中历史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围绕史料展开,学生不太会对教师提供史料的真伪产生质疑。现世存在大量史料,有部分史料属于伪造,也有部分史料掺杂主观信息,这种不确定性较强的史料,不应该将其作为历史事实教授给学生。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要仔细甄别史料的真伪性,对史料进行追根溯源,再选择合适的史料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教师引入吴佩孚反对在巴黎合约上签字,组织北洋政府逮捕学生的真实史料,有人评价吴佩孚是“爱国将军”。此时有学生对吴佩孚产生了疑问,其在互联网阅读了一些历史故事,吴佩孚在五四运动后几年,制造了惨案,所以他应该是坏人。其他学生有反驳的,也有认同的。在学生辩论之际,教师指出吴佩孚的两面性是现代讨论的热点,对待史料应该持批判性态度,不要被互联网上的言论影响。教师所提供的史料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辩论,为端正学生的态度,教师反对极端的评价,让学生保持客观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两面性的史料,劝阻其在不可靠的地方获取史料,提升学生甄别史料真伪的能力。

2.引用权威史料

目前信息化迅速发展,史料的来源十分丰富,学生很容易被野史、江湖传闻甚至历史影视作品所迷惑,与原始史料已经相去甚远,不适宜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之前,应该反复确定史料来源,保证史料来源正规、权威,具有可信度。在教师强调权威史料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形成意识,在阅读史料时动用自身的思辨能力,对不同来源的史料采取相应的举措,逐步培养学生尊重正史的意识。

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过鸦片战争,有学生表示看过鸦片战争的电影。为使学生获得权威的史料,教师选取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真实录像,作为史料素材。学生观看时,教师在一旁进行讲解,强调这些录像就是真实的战争,电影里的战争是一种表现形式,很多史料还是要回归现实,战争过于残酷,作为下一代接班人,应该弘扬和平、建设强国。教师引用权威史料,选择了没有被后人加工过的原始史料录像,让学生亲眼见识战争的残酷,对历史上的战争产生深刻理解,还能使学生讲求史料来源,对历史影视作品与真实史料进行区分。

3.补充课外史料

在保证学生具备基础的历史辨明能力之后,教师没有必要将历史教学局限于教材内,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课外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知识引导其解读历史课外资料,补充更多课外史料,让学生对各个历史时代背景的史料有更深入的了解,有能力对历史问题进行自主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在历史方面的逻辑能力、文字表述能力,获得史料实证的基础技巧。

开展“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教学时,教师考虑到教材中的内容较多,很多内容被一笔带过,于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其中详细地列举了较多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图文。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不足,但是对多媒体课件很有兴趣,他们惊异于明清时代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产品优秀,人们的思想也在急速进步,使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慨。教师结合教材情况,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补充课外史料,使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更加完善,也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其对史料产生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评价历史事件直抒胸臆,提升了史料分析的技巧。

二、拓展史料教学形式,累积实证经验

历史学科看似枯燥乏味,其实蕴含丰富的趣味与魅力,但学生经过高中历史课堂的浅显学习,很难深入感知到学习历史的价值。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为目标,通过引导史料解读、设计史料悬念、重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开展史料实证活动,累积史料实证经验。

1.引导史料解读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而言,进行史料真伪的甄别是基础技能,在甄别史料后,选择真实的史料进行进一步解读,查证史料的内容,这才是史料实证最核心的步骤,能最大程度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解读,全面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对史料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掌握正确的史料解读方法与步骤,为累积学生的史料实证经验带来帮助。

“辛亥革命”这一课时为历史学习重点,教师需要进行颇为详细的讲授。讲到孙中山率先发动反清革命时,教师发现教材中涉及到辛亥革命背景的内容不多,预计学生可能针对这点产生疑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叙述孙中山开展革命的原因。有学生认为,推翻清政府早已成为共识,他开展革命,都是形势所迫,也有学生说是因为孙中山富有正义感。教师告知学生,其实孙中山开展辛亥革命是有所犹豫的,他本上书求改良,但遭驳回,加上甲午战争一败涂地,使其由改良走向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学生的解读比较浅显,教师举出真实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更深入解读史料,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情境,帮助学生立足于长远目光,找到更多的史料解读切入点。

2.设计史料悬念

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为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史料悬念,吸引学生的关注,鼓励学生主动开展历史知识的探究。设计史料悬念的方式较多,可以通过颇为奇怪的问题进行切入,也可以故意放大史料中的矛盾,将史料悬念放在教学的难点、重点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其保持长期的兴趣,让学生渴望解决悬念,提升他们的史料实证效率,推进史料实证深度。

教师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时开始前,提出前置问题:如秦的统一有什么好处,或者有什么坏处吗?秦始皇的评价两极化,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组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教材预习。学生急切地翻阅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问题的答案,预习过后,教师邀请学生谈谈自身的理解,学生的看法存在一些出入,教师则对其进行纠正与补充,锻炼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教师将开放式的问题作为史料悬念,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预习知识的积极性,为其史料实证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3.重构历史情境

史料实证素养与历史时空观念有较强的关联,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史料所在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只有多方位考量历史背景中蕴含的地理、社会等因素,才能保证史料实证的准确性、客观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围绕史料开展教学,也要从史料的历史背景入手,构建与背景相符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关联,对历史背景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在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情境有多种类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历史资料。教学“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时,教师以杜甫的诗歌作为课堂导入。教师先让学生朗读一些杜甫耳熟能详的漫游诗、言志诗等,又展示了《春望》等忧国诗。学生发现杜甫的作诗风格出现了很大变化,后期的诗都比较伤怀、忧国,应是历史环境的变化所致。教师利用杜甫的诗歌重构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民间诗人的境遇,由小及大地了解到唐朝由盛及衰的巨大落差,使其对安史之乱这一史料的解读分析更富有情感体验与深意。

三、落实史料教学评价,赋能素养发展

教学评价不仅能够判断课堂价值,还能帮助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更客观、全面的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摒弃过时的分数论,基于史料实证素养落实史料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能力、成长、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价,可以从活用评价量表、基于历史试题、拓宽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入手,令教学评价赋能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1.活用评价量表

传统的高中教学很少用到评价量表,在分数论盛行的教学氛围中,评价量表显得过于繁琐,但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本就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应通过评价量表,了解学生的能力素养达到了哪个层次,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育,才能逐步实现培育目标。教师要合理设计评价量表中的指标,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与其对应的等级,将其作为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主要工具。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结束后,为落实教学评价,教师编制了评价量表,设置了五个史料实证能力等级,包括考察学生的搜集史料、辨别史料、提取信息等史料理解能力,以及明确史料价值、解读与分析史料、应用史料等史料运用能力。为保证教学评价的真实性,教师分发《史证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史证技能进行判断,对应评价表中所描述的情况,选择契合度对应的分数。教师活用多种类评价量表,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单元阶段性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提升了培育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针对性。

2.基于历史试题

为获取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可以制定专门的历史试题,通过学生解题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具体能力发展情况。评价量表虽然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准确性,但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教师的主观认知,选择符合学生能力层次的评价等级。为进一步佐证评价结果,依然离不开具体的解题过程。历史试题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学生解题的分数,而是揭示学生的能力运用情况,避免对学生产生错误的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优势与弱点都产生认知,找到更科学的发展方向。

开展教材活动课“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时,学生自选研究主题,划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活动。教师趁此机会开展历史试题测试,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检验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题目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一是通过提取信息答题,二是找出史料不符的矛盾点答题,三是通过数据变化答题,四是通过论证、逻辑推算答题。这四个类型的题目涵盖了学生史料实证所涉及的能力,从中能够解读出学生的能力薄弱点。教师基于史料实证能力制定历史试题,测试学生的学习薄弱点,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长远发展。

3.拓宽评价主体

教学改革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应扩宽评价主体的范围,将自身的教学评价权,分散到多个主体中,保证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使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教学评价结果,认知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高中生更理解同龄人的心理,加上学生之间的相处频率比师生更高,让学生之间开展互评,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教师也能通过生生互评的结果,对学生产生更多了解,使教学评价成为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载体。

教材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均为中国古代史,教师将第三单元作为分界点,开展阶段性教学评价,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加入生生评价,即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将自评表修改,以同样的1-5分契合度打分形式,让学生与同桌交换表格,互相填写对方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获得3个主体的教学评价后,教师将3个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生生互评相较于师生互评有较大差异,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要更好,可能是教师平日与学生接触不多。教师拓宽了教学评价主体,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三个方面的评价融合,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提升教学评价客观性,有利于学生有意识地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新课改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为实现育人目标付出努力,科学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常年坚持。为更高效地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史料实证教学方法,找到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最佳路径,使高中历史教学焕发新生活力。

【参考文献】

[1]方荣.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路径[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4(04).

[2]吕金林.指向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4(04).

[3]华旭升.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天津教育,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