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

2024-11-05杨海琦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0期

【摘要】爱国主义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采用单元整合的方法,在教材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引用英雄人物的具体事迹作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采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还可以采用项目学习的方法,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要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挖掘教育元素、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

一、单元整合,撷取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

1.引用案例,讲述英雄事迹

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可能散落在教材的各个部分,所以教师要采用单元整合的方法,挖掘这些元素,让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讲述案例、互动探讨、角色扮演,进而深度感知什么是爱国主义。讲述案例指的是围绕教学主题,给学生讲述有爱国情怀的英雄事迹,或者让学生自主寻找英雄故事,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以“少年的担当”单元学习为例,教师要采用单元整合法,挖掘课本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可以利用“少年当自强”的“运用你的经验”板块,引导学生了解“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尝试讲述邓稼先在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从邓稼先的身上,你能看到哪些优秀的品德?这些品德对于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的作用?”通过邓稼先的故事,学生认识到:“邓稼先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他知道原子弹的研发对我国十分重要,于是便舍弃了一切,支持我国的科研事业T8t9HFWWvFSbzEpUlBu+FmrW7lJ840kmKAsnhCVBuf0=。”通过讲述英雄事迹,学生和主人公形成共鸣,体会到了他们平凡却不普通的人生。这使得学生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行业,该如何加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

2.深度互动,了解科技成就

组织学生进行深度互动也是单元整合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资料,并交流讨论,说说这些年中国在科学创新方面获得了什么成就,作为少年人,应该承担起什么责任,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在“少年的担当”单元的“我为世界添光彩”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与分享”板块,观看照片,并了解它们背后的新闻故事。学生从课前收集的材料中,可以了解我国近两年又获得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以及它们对我国乃至全世界是否有深远的影响。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国的5G技术发展很快,我认为未来信息技术是否发达是体现国家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问,激发学生再次深度探讨:“那么,你对科学技术有多少了解呢?你未来打算如何参与到其中,体现少年人的担当呢?”这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现在就要了解各种科学技术,学好知识,这样未来才能加入到科学实践中。通过互动探究,学生认识到青年人要提升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角色扮演,传承传统文化

在单元整合教学中,引导学生参加角色扮演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并尝试演绎他们人生中的重要片段,让他们领悟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少年的担当”单元的“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角色扮演的活动。首先引入传统诗文,让学生阅读名人名言,挖掘其中蕴藏的“家国情怀”。如陆游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顾炎武说过:“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其次,让学生选择一名历史人物,了解他的人生,演绎他如何报效自己的国家。最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传统文化是否发生了变化呢?你认为变与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有一名学生扮演的是陆游,他表示:“陆游生活的年代,国家岌岌可危,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才华拯救国难。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依然要传承这种精神,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和历史人物融为一体,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从小便立志要为建设国家而奋斗,爱国爱家,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科整合,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绘制导图,渗透法治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为法治建设赋予中国精神之魂,而法律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保障。故此,法治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引导学生运用绘图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整理课本的法律知识,引导他们提升法治意识,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在学习“保障宪法实施”时,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整理归纳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先让他们标注出刑法、民法总则、刑事诉讼法、宪法等法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然后再连上线,标注出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如刑法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应该承担什么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民法总则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刑事诉讼法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法律追究。”宪法是“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学生根据上述论述可以看到“宪法”应该位于思维导图的中间,而其他法律都属于其下位。利用思维导图,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

2.串联话题,引导国家认同

在学科整合中,教师可以整合历史、语文等其他学科的资料,引入历史或文学小故事,串联话题,引导学生探讨国家认同方面的问题。通过探讨,学生更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并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学习“少年强 中国强”时教师先结合语文学科,引入话题,用《少年中国说》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阅读了《少年中国说》后,有什么感悟吗?你在历史课本中,读到了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说说在不同的时代,少年们通过什么言行表达对国家的认同。”学生引入了不少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如有一名学生讲述了谭嗣同的故事,并诵读了他撰写的绝笔诗,认为:“谭嗣同有着经世济民的想法,他为了国家甘愿献出生命。”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提供的资料,串联起新的话题,让他们探讨“生命价值”的问题:“人们都说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很珍贵。可是,谭嗣同等英雄人物却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行为是否是不尊重生命呢?在个人和国家之间,他们选择了国家,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呢?”学生围绕此话题再次深入探讨,认识到:“他们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觉得为了国家的兴亡,付出自己的个人性命,是值得的。”在跨学科话题讨论中,学生能将自己在语文、历史学科中学到的知识用于探讨。这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更多例证。学生交流的内容更丰富,得到的感悟也会更深刻[1]。

3.科学辩论,增强文化自信

利用辩论,能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让思维更具有系统性、条理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对比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发展,进而促使他们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创新改变生活”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入科学学科的资源,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有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时,提出一个辩论主题:“有人说,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其他西方国家发达,中国古代也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科学体系。对于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在这样的辩论中,学生一方面要结合科学学科,了解中国古代在农业、数学、天文等方面获得的科学成就,另一方面要尝试整理思路,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论,有条理地论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有一名学生列举了《天工开物》《九章算术》等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采用例证法驳斥了“中国古代也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科学体系”的错误观点。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让他们说说现如今该如何激发创新思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让我国得到更大的发展。在辩论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使得他们增强了自豪感,并主动探索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

三、项目学习,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1.研究型,弘扬奋斗精神

项目学习指设定一个具体的项目,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项目驱动情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获得知识,并进行知识建构。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可以借鉴项目学习的方法,设计研究型、创作型、实践型等多种形式的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其中。研究型项目指的是设计一个合作探究项目,让学生融入其中,使得他们在此过程中理解并传承奋斗精神。

围绕“中国担当”,教师可以设计研究型项目“维和行动中的英雄人物”。该项目分两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为资料搜索,安排学生了解杨树朋等中国维和部队中的英雄人物,看看他们在参加安理会维和行动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怎样的奋斗精神。第二个任务为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思考该如何弘扬奋斗精神。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如:“你知道中国维和官兵在守护什么吗?从他们的哪些行动中,你能看到他们的奋斗精神呢?”“他们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你觉得自己该如何展现出奋斗精神呢?”如有一名学生表示:“从他们的行动中,我看到了中国担当。他们具有不推诿、不逃避、拼搏奋斗的精神。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未来也要加入到保卫国家的行列中。”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围绕“奋斗精神”设计研究型项目的主题,也可以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

2.创作型,倡导民族团结

创作型项目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收集资料、合作探讨、反思感悟后创作一些作品,展现自己的创意。教师可以围绕民族团结这个主题,设计创作型项目,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它们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有什么不同,思考该如何展现出民族团结。在有所感悟后,学生可以创作文章,写一下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也可以创作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歌舞作品,展现自己的才艺。

学习“促进民族团结”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创作能体现“民族团结”主题的作品。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辨结果融入到作品中。如:“在招待少数民族同胞的时候,你觉得应该完全按照少数民族礼仪来做,让对方感到亲切,还是尽可能地介绍自己民族的礼仪,让对方增长见识呢?如何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度呢?”如有一名学生受到启发,制定了一份计划书。他认为在招待少数民族同胞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的习俗,尽可能在饮食、居住方面,让对方感到舒适。然后,要用友好的态度,给对方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展现待客之道。教师可以搭建一个线上线下混合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上传自己的作品。这样他们能分享交流,看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领悟什么是民族团结,思考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3.实践型,扛起社会责任

实践型项目指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能迁移运用课堂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社区有关部门或者各个企业公司,给学生创设拟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

在教授“多彩的职业”之后,教师设计实践型项目。首先让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或亲友,了解他们从事什么职业,职业内容是什么,思考这些职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谈谈自己对什么职业最感兴趣。其次,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点,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联系相关的企业或公司,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有一名学生想了解公司秘书的工作内容是什么,那么,他们可以尝试参加模拟会议,试着撰写文案。他们发现该职业的工作内容繁琐,需要劳动者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和文字功底,该职业在处理公司日常事务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参与辩论,说说是否有职业是可有可无的。这使得学生认识到职业不分贵贱,都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职业虽然分工不同,但是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产生想要保卫祖国、为祖国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采用学科整合的方法,拓展教学途径,安排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的项目活动中。这样才能将学生引入到探究情境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2]。

【参考文献】

[1]刘艳丰,李国军,李子明.着眼学生发展 践行立德树人[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0(Z1).

[2]张洪杰.基于“立德树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J]. 华夏教师,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