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理念下初中英语“USE”读写教学实践探究
2024-10-27康丽玲
摘 要:新课标提倡英语学习活动观,让英语学习在创设的真实语境中发生,贴近实际生活。在此教学指导下,本文基于“读思达”教学理念,尝试在初中英语读写课中应用“USE”教学模式,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10 Section B 2a-2e的读写课为例,探究如何促进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读思达;初中英语;“USE”教学
作者简介:康丽玲(1994-),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莲美中学,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既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本文基于“读思达”的教学理念,应用“USE”读写教学模式,以期实现以读促用,提高学生的读后应用输出能力。
一、相关概念
(一)“USE”教学模式简介
此教学模式由周大明于2013年提出,起初应用于高中英语综合课中。此教学模式包含三个步骤、三个结构要素和三个显著特点。三个步骤:U指Understanding(理解),包含对文本的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和整合以及对作者意图的推测等;S指Sharing(分享),包含两人活动或小组活动的口头表达和交流;E指Expressing(表达),指把加工和整理的口头表达内容以书面形式输出。三个结构要素:问题、活动和思维,起到导向、载体和主线的作用。三个显著特点:主体性、实践性和思维性。
(二)“读思达”教学理念的内涵
2019年,余文森提出了“读思达”教学理念,该理念可应用于各学科各学段。读,代表阅读;思,代表思考;达,代表表达,用公式表示就是: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这个公式构成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本含义,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重点表达,对文章进行有效处理,从而把握文章的重难点。阅读后,教师通过设计问题链、学习项目或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掌握阅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思考,比如进行判断、对比、推理等。还可超越文本,设计深层次思考问题,让学生头脑风暴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品质。学生认知有输入和加工,就可较有效地输出。表达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目的是让学生学用结合,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其要求是:设计适切性的表现性任务和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及有针对性的作业。
二、“读思达”教学理念与“USE”教学模式的联系
(一)异曲同工,相辅相成
“USE”教学模式和“读思达”教学法本质同源。Understanding(理解)既包括对阅读信息的处理,又包含超越阅读信息的思考。Sharing(分享)表现为学生团结协作进行口头交流,交流内容既可以基于文本,也可以超越文本,涉及学科思考和学科表达的范畴。Expressing(表达)是在口头分享的基础上,落实成书面表达,也是学科表达。两种教学理论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互相包含,相辅相成。
(二)拓展延伸,层层递进
“USE”模式起初用于高中英语综合课,三个环节是在问题导向、活动载体和思维主线中进行。而“读思达”是一种教学理念,对各学科教学都有指导作用,体现在英语学科时,较之“USE”模式,对其三个环节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读”可以是阅读文本的看一看,也可以是听力文本的听一听,可以发生在课前或课中;“思”除了问题导向,还可以在学习项目或学习活动中进行,是自主地想一想;“达”包含了口头和书面表达,可以是说一说、记一记、写一写、背一背。“读思达”教学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是对“USE”教学模式的拓展延伸和对各个操作环节的补充和更新。
三、“读思达”理念下初中英语“USE”教学实践课例
本文所选课例为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10 Section B 2a-2e读写课。单元话题是“作决定”。Section A部分内容围绕“开派对”的话题展开,通过听力、对话等活动,对关于参加派对的几种假设进行结果推论,集中呈现和带领学生操练了“if...will”的句型。在Section A的基础上,Section B 话题是“问题和解决建议”,以青少年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核心,发散讨论对事情结果的预测和表达看法提出建议。下面以Section B 2a-2e的内容为例,笔者尝试应用“USE”教学模式,对这节读写课进行设计、实践。
(一)Understanding(理解):学科阅读+学科思考
1. 热点导入,激活学习状态。
这节课初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呈现《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中的热点问题图片,从普遍社会问题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题烦恼,自然进入话题“问题和解决建议”。教师通过追问“How can you do to solve problems?”,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总结解决方法:Share(分享)。最后,借助图片创设问题情境“Our school and No.28 Middle school are league schools. Recently their students have some worries. They ask for help by some problem drifting bottles. Can we help them?”,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状态。
读前,教师利用教材图片,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推测图片中的人物关系、可能谈论的内容,锻炼学生的预测能力,并总结阅读技巧:图片能给予读者一些有用的信息。阅读文本中的图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通过此举可以使学生重视文中的图片。
2. 问题驱动,探究文章主线。
(1)识别语篇类型,归纳文体框架。
阅读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语篇,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把握文章大意和识别语篇类型的能力。基于学情,降低难度,第一题给出段落主旨大意,让学生进行匹配,并进行阅读微技能的渗透:一般看段落首尾句来总结大意。第二题通过语文跨学科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识别语篇类型并归纳文章框架,为最后大任务的输出做好准备。融合英语和语文两学科的共同点,强化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思维。
(2)建立联结,寻找意义主线。
文中零散的知识点和句子表达,需要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挖掘其中的功能意义主线。本文包含三个段落,教师让学生依次阅读段落,完成练习,阅读第一段回答三个问题:青少年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常见吗?怎么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引导其进一步思考:用一个名词总结三个问题的表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problem—comfort—solution”这条功能意义主线,为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后续输出奠定逻辑基础。阅读第二段时,则从第一段的Laura“Talking to others helps a lot”的观点入手,了解让她产生这一想法的背后故事,填写故事山中的事件脉络信息,让学生了解可以用真实叙事作为观点论据。其中强调记叙性文章要包括四要素: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除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寻求专家的帮助,阅读第三段时即让学生找出专家Robert Hunt的建议,启发学生思考,明白解决问题要“face, share and solve”,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3)提取功能性语言,搭建输出语言支架。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功能性语言支架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和再次利用阅读文本能力的过程。通过听前和快速阅读,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但是如何描述自身的烦恼和问题并与他人分享,如何安慰他人,以及如何给予有效的建议,学生需要从文章中提取、学习和吸收有效的内容。阅读第一段落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意义主线,追问“How to share problems? How to comfort others and how to give advice?”,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功能性表达。教师布置大声朗读速记的作业,之后对标中考题型,通过转盘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以竞赛形式让学生完成句子、看图写话和连词成句等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第三段后,通过看图和提示词说话活动,对重点句型进行操练,帮助学生巩固文中关于提建议的英语表达,并举一反三掌握句型。
(二)Sharing(分享):学科思考+学科表达
在阅读第二段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Laura在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尝试用英语形容词进行描述,通过对比Laura事情发生前后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并交流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总结“Remember to share problems with our parents.”,延伸对比中外亲子沟通方面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接着,组织小组活动,提供情境让学生思考:遇到求助的人,首先怎样使对方放松下来?学生结合文章所学,自然而然想到先安慰(comfort)对方,小组内积极展开沟通和交流,结合竞争机制,激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说出课内外所学的关于安慰别人的英语表达。学生经过充分的口头表达和交流,吸收了课上所学,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扩展了新知识,最后依据文章主线,总结出本节课的核心表达,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品质。
(三)Expressing(表达):学科表达
Group work: write a letter to the help-seekers of the drifting bottles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by using the expressions that we have learned.
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两校互换“烦恼漂流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回信帮助对方解决烦恼,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谋篇布局,小组合作,学生既可以夯实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又可以交流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呈现多元化的评价表,既提示学生写作要点,同时生生互评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评价表如下:
四、结语
对于此教学课例,笔者课后进行了反思,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无法正确理解英语指令,阻碍了读思达的过程,应该简化英语活动指令,并将其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找出“how to share problems, how to comfort others and how to give advice”的相关表达句式,但是一些学生无法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悉和记忆操练环节多下功夫,并创设更有效的操练活动。和兄弟学校学生交换“烦恼漂流瓶”的活动比较真实,贴合学生实际,学生兴趣较浓,氛围良好。
本文是在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读思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USE”读写教学模式应用于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次实践尝试,接下来笔者还会继续探究和完善教学环节和内容,优化改进教学模式,以期真正促进学生阅读、思考和表达,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助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余文森.论“读思达”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50-57.
[3]余文森.“读思达”教学法:学生教材学习的基本范式及主要变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7):67-72,77.
[4]周大明.高中英语综合课USE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