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及课程建构研究

2020-03-25黄青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9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新时期功能

黄青文

【摘要】加强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及课程教学的创新,对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启发“智力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塑造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应当重点围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体验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等展开。通过建设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家庭家务劳动教学、利用低结构材料教学等,是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或然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功能;课程建构;德育创新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哲学,“教育”作为一种以知识的社会化、代际化传承为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在终极的意义上提倡“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是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内涵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实践性、社会性、生活性、趣味性等复合型极强的教育内容,在“德智体美劳”均衡教育的维度上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对小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及课程教学的创新,对推动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所承担的主要功能

在本文中,“新时期”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新时期,特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教育强国的新时期。从古今中外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来看,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其承担的功能主要包括:

1.是启发“智力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

苏联著名德育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而“劳动素养”不仅仅指向人的动手劳动能力,还指向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塑造和培养出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蒙的初级阶段,通过参加劳动教育,可以启发他们的智力发育,使“概念”与“实践”一一对应起来,实现更为复合型的知识储备。

2.是塑造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论,一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回归到现实生活开展教育有助于帮助人克服教育异化、劳动异化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小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其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启蒙教育、启智教育形态存在的。这种教育形态决定了只有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的效果产出。“劳动教育”除了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内容之外,它还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即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兴趣、学习乐趣,从而带动学生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

3.是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依据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人格”的本质是一种“强化行为后结果的整合”,在这里“强化行为”就包括教育,例如,劳动教育。据此,“人格教育”指的是就是一种围绕着“人的全面人格发育”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行为强化。尽管劳动具有体力劳动和精神劳动之分野,但是“劳动”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创造知识和价值的主要手段,只有从小学阶段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才能为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主要原则

在新常态下,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应当定位于服务于小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总目标,具体来讲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创新的目的在于调动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并在这种动手实践中學会社会交往、团队合作、持之以恒等宝贵的品质。在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论看来,对于好奇心强、兴趣心强的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劳动教育策略就是‘实践,即主张充分利用生活世界中的一切资源、渠道、媒介、时空、素材等对学生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样式,开辟出除了正式的课堂教育、理论教育、应试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

2.培养体验生活的能力

劳动和劳动教育本身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调动小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所必须采取的手段,培养起小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改造和适应能力才是核心所在。生活化的教育不仅仅注重在各种各样的劳动生活情境中进行劳动教育,还引导我们要重视利用生活化资源、生活化载体等开展教育。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创新要以帮助学生对生活产生美好的热爱、提高其体验能力作为导向,而这正是劳动教育的一个基本使命。

3.培养学生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劳动教育及劳动教育课程本身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教育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互动行为,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在与同学、教师以及家长等人的交际对话过程中实现对人格的塑造,这就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化过程。因此,新常态下尤其是在网络虚拟社会时代,我们要努力把小学生从网络虚拟社会中挣脱出来,多立足于社会现实、多立足于社会交往,为小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场景,锻炼他们丰富的人格、健全的人格。

三、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策略建议

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具有非常多元化的路径,在这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设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本身并不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的样式,而是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场景,即凡是有利于塑造小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的生活化场景都可以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依托少先队这个小学生自己的活动组织或者班集体、小组等,整合现代农场、植树造林主题公园等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小学生树立起对农业生产、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等劳动实践课题的初心,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依托家庭家务劳动教学

家庭是小学生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学校之一,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劳动教育和德育教师。在这方面,可以引入“自我劳动”与“家庭劳动”式的劳动课程,即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出题者、引导者,家庭提供劳动教育的场景、资源、任务,同时父母借助于教学微信群等技术载体,实时、动态、全程参与小学生在家庭中的各个劳动,比如,刷碗、切菜、拖地、扫地、归置物品、帮父母叠衣服或收衣服、晾衣服等,实现一种“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社会互动。在这种协同教学、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既可以学习到劳动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对生活的驾驭能力,又可以在这种社会互动中准确找到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种实践基础。

3.利用低结构材料教学

“低结构材料”主要指的是那些材质疏松、可变性强、结构相对松散的材料,比如,橡皮泥、废旧塑料瓶、气球、简易玩具等。这些低结构材料在获取上具有来源广泛、分布多元和成本较低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劳动教育资源或者说特殊的劳动教育情境,巧妙地将其运用到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智商和情商。例如,我们可以在低结构材料的劳动教学课堂中添加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演讲、小组点评、低结构材料制作比赛等过程,教学者承担起评价者、评委和服务员、仲裁员的角色,用学生的参与式教学加强对劳动教育知识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

四、结语

总的来讲,当前,我国小学劳动教育正面临着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型阶段,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吸收生活化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等前沿的教学思想,为培养“知行合一”的小学生提供知识借鉴。

[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ZXDY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41-266.

[2]邓珊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思考——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维度[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108.

[3]曾宪霞.在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J].教育科研论坛,2007(9):27.

[4]李长伟.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透析近代教育学的分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21.

[5]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203.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新时期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功能关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