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理与路

2024-10-25王艺润季海菊范杰玉

大学教育 2024年17期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征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具有重要意义。“为何讲好、以何讲好、如何讲好”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构成论题的基本问题。“为何讲好”的价值在于能够诠释高校思政课的生态价值观、强化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素材。“以何讲好”的要诀在于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社会主义本色、中国特色和世界性亮色。“如何讲好”的路径在于坚持“三个结合”,把握“三个维度”,注重 “三个特性”,打造生态文明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特色,用“好故事”照亮中国生态环境之美。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教学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114-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传播与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肩负着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被赋予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重要任务。因此,探讨“为何讲好、以何讲好、如何讲好”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因、树立现代化发展新标杆的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讲好”的学理问题: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价值体现

动人故事是知识载体,塑造价值观是育人目标。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有助于诠释高校思政课的生态价值观、强化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素材。

(一)能够诠释高校思政课的生态价值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涵盖伦理价值、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2],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核。随着中国发展的“颜值”不断提升,生态底色越擦越亮,当代青年学生对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但是也容易受到社会和网络上一些戴着伪科学面具、受利益驱逐的“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的错误干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宣传、引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系统生态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将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作为重要支撑资源纳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在内容层面增强生态文明教学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在设计层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效果层面提升教学的威信力和影响力;既是对“加0WdOIuZk7JME8glbeKkBnm7JI8nnY3Y4ZOlmnWVZYwk=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3]要求作出的现实回应,又是进一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举措。

(二)能够强化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夯实美丽中国建设基础”的任务要求。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复信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小学生时强调:“中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承担起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抒写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增强当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社会的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积极自觉地投身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

(三)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素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围绕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攻克了生态环境领域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生态文明之歌。高校思政课作为厚植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肥沃“土壤”,应充分发挥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肥力”,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生动且鲜活的生态“养分”。讲好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美丽蝶变故事,从黄沙漫天到文旅宝地的点沙成金故事,从雾霾压城到蓝天常驻的久久为功故事,从一棵树苗到百顷林海的塞罕坝奇迹故事……不仅有助于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5],而且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素材,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6],帮助大学生在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历史过程、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探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引导青年学生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以何讲好”的要诀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本色、特色、亮色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特质和特点,做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本色,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的中国特色,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亮色,让中国生态环保故事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远。

(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本色

早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来加以考察,“它(自然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7]、“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8]等经典论述揭示了“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发展思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史就是高校思政课讲述“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素材。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讲授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系统回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鼓励群众植树造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伟大号召;回顾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为我国基本国策,到确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回顾从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一客观事实。

(二)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国特色

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要充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互嵌性和融通性,以体现中国共产党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求索历程,帮助青年认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特色。

一是要讲好体现高质量生态经济体系的故事。2021年,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不足5%跃升至18.5%,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10],取得的“绿色发展”奇迹惊艳世界。教师在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二章第二节“建设美丽中国”时,可以通过缙云“茭鸭共生”模式、浙江“前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蝶变”等发展故事,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又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11]。二是要讲好体现高标准生态政治体系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坚持正确政绩观”为指导,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焦裕禄在兰考带领群众治沙治水的故事、石光银与荒沙碱滩抗争40多年的故事,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开发和建设祖国辽阔秀丽大好河山”[12]的责任与担当。三是要讲好体现高品位生态文化体系的故事。“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高校思政课可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价值,精心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培养学生的绿色价值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曾经多次引用的“子钓而不纲”“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取之有道,用之不竭”等先贤名句,以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四是要讲好体现高水平生态社会体系的故事。2021年,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14],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的幸福感。在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讲授时,教师可以讲述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梁家河的变化、毛乌素治沙等百姓受益、国际点赞的生动范例;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视角,教师还可以向学生阐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内涵,展示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实践成果[15]。

(三)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亮色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境界和人类情怀,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既要坚持中国立场,又要树立全球视野。

一方面,讲好以全球视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我国在积极、高标准地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不断制定“绿色发展”的新目标。例如,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制定并出台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时可以开设“双碳”专题,讲述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诞生的故事、北京2022年冬奥会低碳场馆的故事等,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另一方面,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主张“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6]。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第二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时,可以通过讲述2019年浙江杭州圆满承办世界环境日活动、2021年春城昆明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等我国积极组织的生态文明主场外交活动,有力彰显我国“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7]的大国形象,帮助学生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三、“如何讲好”的路径问题: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条件与要求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需要坚持“三个结合”、把握“三个维度”、注重“三个特性”,把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讲深、讲透、讲活”,用“好故事”照亮中国生态环境之美。

(一) 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要坚持“三个结合”

1.以内容为根本,将故事内涵与听众特征相结合

“讲故事”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作用,正是因为其能使讲述者与听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需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专业区别、地域差异等因素,结合相关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主体、渲染故事情节、加强思想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理想信念”内容时,以年龄为抓手,选择青年学者蔡杨星克服困难“菌草援外”的故事,让学生从青年人的奋斗中体会到“一带一路”是一条“直达人心的路”;法学院校的教师在讲授“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内容时,以专业为抓手,选择讲述甘肃祁连山生态被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3]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件,让学生从专业角度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区的教师在讲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内容时,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以地域为抓手,如北京的教师可以选择“APEC蓝”的故事,重庆的教师可以选择“临江河清水东流”的故事,南京的教师可以选择“废弃矿坑变公园”的故事,以便拉近故事主体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教学内容。

2.以互动为核心,将“用心教”与“用心学”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讲故事”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用心教”,而且需要学生“用心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实现“教”与“学”同力协契,使讲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达到预期实效。一方面,教师可以创新授课形式。把学习强国、B站、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作为丰富课堂素材的“加油站”,查阅、剪辑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故事,以图片展示或视频播放的形式,将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立体化地向学生呈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自我启发。例如在讲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以“我心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主题,布置学生在课外研读经典、搜集资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作演讲材料。在讲完故事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谈谈听了该故事后有何体会和启发、个人层面如何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环境治理有何贡献。师生通过相互对话、共同参与,找到沟通心灵、联络感情的“金钥匙”,从而形成具有观感、触感和情感的学习模式。

3.以体验为抓手,将课堂灌输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除了在课堂上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灌输生态文明理念,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生态文明展览馆参观体验,使其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建设历程,提升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教育效果;还可以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走进当地绿色产业园(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绿色生产的魅力和环保工作的意义有更为直观的了解;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调研当地生态公园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使学生在一系列“体验—感悟”式的生态文明活动中真正体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深刻领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逐渐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要把握“三个维度”

1.加大力度,打造绿色校园,做好阵地建设

加强阵地建设是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前提条件。其一,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教学效果的获得感。高校可以开设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专栏,精准化、智能化地把本校的生态文明活动、朋辈的生态文明故事、全球的生态文明新闻通过校园广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送给学生,使其成为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内涵和深刻寓意的“共享充电宝”。其二,开展绿色活动,增强教学效果的体验感。校园活动能够调动青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环保创想画作、环保视频、环保发明等作品征集比赛,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园氛围,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提供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校园素材,鼓励每一位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出口”。

2.延伸深度,发挥集体智慧,优化课程设计

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优化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是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重要保障。其一,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18]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跨界融合的教学能力。因此,作为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主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生态经济、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环境法学等专业知识的积累,在故事叙述中科普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升华故事内涵,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深刻了解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历史渊源及社会价值。其二,发挥教研室集体备课的作用。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研室共同研讨典型案例如何选择、故事情节如何设计、故事思想如何升华、参考资料如何共享等,明确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讲述内容、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汇聚合力、提升实效。

3.拓展广度,构建“三区联动”,提升教育质量

生态文明教育讲究实践与经验,“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9]是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必要条件。高校可以整合多方资源,促进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创新教育载体和授课方式,形成育人合力。其一,加强主体合作。高校可以与当地社区(园区)共建生态文明教育“第二课堂”,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或园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讲,倡导绿色生活理念,通过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激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力。其二,扩大师资队伍。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可以从恢宏视野视角讲述,也可以从人民视角切入,通过以校区为主导、社区和园区共同参与的方式,打造生态文明教育产教融合的“师资库”。高校可以邀请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党建骨干和园区环保企业的行家里手,从生活视角出发,用平实语言形象描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生态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折射大情怀、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增加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针对性、实践性和鲜活性。

(三)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要注重“三个特性”

1.着力突出故事的“教育性”

要想最大限度发挥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教育功能,不仅需要挖掘故事内涵,而且需要找准时机。一方面,要注重揭示故事的内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既讲求实事求是又不避重就轻,客观理性地回应生态环境领域的“社会之问”;要以发展角度看问题,既突出自信又不割断历史,科学系统地回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之问”;要具有国际视野,既奋勇当先又不自我标榜,平等包容地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之问”。只有这样,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才能增强故事的理论穿透力、思想感染力、实践号召力,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另一方面,要找准讲述故事的时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处开始”,一个好的故事能否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是影响故事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准讲故事的时机,思考是在课堂导入时引出教学内容,还是在析出观点前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抑或是在结尾处升华课堂主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并且在课堂上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用讲故事的独特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

2.努力抓住故事的“发展性”

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清故事主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曲折历程、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例如,在讲解“两山”理论时,如果只说“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创造性地提出‘两山论’,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听了只是知道安吉县是“两山论”的发源地,并不了解“两山论”的历史背景、现实依据和实践价值。但如果抓住今昔对比,换个讲述方式体现安吉县的发展与变化:“作为‘中国第一竹乡’,安吉县一开始完全没有意识到本地的资源优势,而是舍近求远地去开矿、造水泥,导致下游太湖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在1998年被国务院点名并发出污染治理的黄牌。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此,安吉县开始琢磨怎样使竹子变成‘票子’。从一开始制作竹帘、竹笔筒的小打小闹,到后来做竹纤维产品、竹家具的发展壮大,安吉县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接近10%的竹产值[20]。不仅如此,2021年安吉县还上线运行了我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打通了竹林碳汇生产—收储—交易渠道[21]。靠着一竿翠竹撑起一方经济,安吉县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这样的讲述下,学生就会被故事主体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故事打动,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精准体现故事的“细节性”

思政课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日积月累形成了丰富的故事资源库,讲到某个知识点时恨不得全部都分享给学生。但是,课堂不是故事会,重数量轻质量的方式容易忽略教学内容、影响教学效果。“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有情感的故事才有感染力,有细节的讲述更显真实性。例如,在引用“亚洲象北迁南回”的故事讲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时,教师除了讲到政府组织的专业团队一路悉心跟随守护,还可以详细介绍象群所到之处百姓表现出的极大宽容、多家国外媒体对这趟奇幻之旅的正面报道、北迁南归象群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等信息,从而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为学生展示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保护举措与积极成果,让大学生在灵魂的触动中升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认识。

总之,立足“为何”、围绕“以何”、着眼“如何”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不仅能够有效释放讲好中国故事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而且对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宣传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二十大报告全文[EB/OL].(2022-10-25)[2024-02-22].http://www.gov.cn/zhuanti/ zggcddescqgdbdh/sybgqw.htm.

[2] 张馨,伍群英.生态价值观: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文化核心[J].北京教育(德育), 2018(5): 34-38.

[3] 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EB/OL].(2018-05-21)[2024-020-22].http://www.cppcc.gov.cn/zxww/2018/05/21/ARTI1526862320616544.shtml.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329.

[5] 潘家华,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EB/OL].(2020-12-22)[2024-0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75.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0.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298.

[10] 李雪松,冯明,张慧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 2022-09-30(7).

[11]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23:248.

[12]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73.

[13]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9(3):6-9.

[14] 张天培.2021年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N].人民日报,2022-01-10(14).

[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252.

[16] 本报评论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N].人民日报, 2022-10-10(15).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M].9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377.

[18]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 2020(9): 4-17.

[19]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20-12-22)[2024-03-2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0] 郁静娴.浙江安吉 一根翠竹撑起百亿产业[N].人民日报,2019-08-23(19).

[21] 浙江安吉上线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EB/OL].(2021-2-29)[2024-02-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0475033740594365&wfr=spider&for=pc.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