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梯队建设策略研究

2024-10-25乔莉萍

大学教育 2024年17期

[摘 要]在当今这个数字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对高校教师梯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更加注重教师的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综合考虑技术、教学理念、教师培训与支持等多个方面,系统地培养出一支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师梯队,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数字时代;教师梯队;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021-04

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带来了无数的可能性,数字技术在全球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重塑教育格局。这种重塑涉及育人、办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并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重建提供了重要保障。在2022年5月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的报告,指出数字化是推动高等教育重塑的主要因素之一,同年9月,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明确指出,数字革命将成为确保优质全民教育以及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最有力的工具之一[1]。由此可见,为了培养一支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师梯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规划。

一、教育与科技的“双向依附”对教师梯队建设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2]。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既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也为教师梯队建设带来了更多挑战。

首先,科技的发展推动教育资源向数字化和多媒体化转变。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书籍、课堂讲授或特定的学校环境,而是可以转化为数字格式,如电子图书、在线课程、模拟软件等。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师梯队建设时,高校要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和完善考核机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3]。

其次,科技的发展驱动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在大数据、智能化教学、VR/AR等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能够精确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教师梯队建设时,引导教师通过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提升个性化教学的效果。

再次,科技的发展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形式,在线教育、远程教育、微课、慕课(MOOC)等新兴教育形式应运而生。这些新形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师梯队建设时,可以考虑将优秀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共享,以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最后,科技的发展对老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老教师可能因为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对新技术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因此,在进行梯队建设时,可以建立教师之间的互助机制,以促进老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的高校教师梯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教学理念、教师培训与支持以及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培养出一支既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又拥有先进教学理念的高校教师队伍,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数字时代教师梯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培养体系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

笔者在考察了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型高校后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这些问题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造成了一定影响。一些高校急于建立合理的教师梯队,在教师培养方面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顶层规划,未能充分考虑数字时代的教学需求和挑战,导致教师培养“千人一面”,流于普适性,无法解决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无法促进教师个性化能力提升。

(二) 教师培养“重技术轻理念”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部分高校对教师的培养往往过分强调对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相对忽视了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教育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当按照教育型、科研型、教育科研型这三种类型对教师进行规划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特点为教师设置不同的教学技能培训课程,让教师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赛道,只有这样,才能将培养范围覆盖至各类高级人才,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培养途径过于单一

当前,许多高校会邀请优秀教师、行业专家到校分享成功经验,但存在部分内容过于侧重宏观理论的问题。虽然一些研究型高校也开设了社会实践类的培养课程,鼓励教师通过共研课题、社会服务、挂职锻炼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但由于这些高校没有为教师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联络平台,导致部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锻炼无门,难以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形成一致的目标,对于去一线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这使得校企跨界培训与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开拓高质量的培养路径[4]。

三、数字时代教师梯队建设的需求现状

有关教师培养的专业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詹姆斯·波特(James Porter)提出了“教师教育三段论”,即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教育的三阶段理论,一直沿用至今。“教师教育三段论”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但更多集中在职前培养与入职培训方面,对于有助于教师成长和形成梯队合力必不可少的在职教育不够重视。对于高校而言,一支合理的教师队伍应该是由不同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和学科的教师构成的,进而形成教师梯队,其中,第一梯队以名师为代表,第二梯队以骨干教师为代表,第三梯队主要由青年教师构成。但目前部分高校未能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因此,高校需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通过在职教育培养教师梯队合力。尤其近些年来,随着行业融合与跨界合作的日渐普及,许多科研、教研项目都需要跨界合作完成,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培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拓宽培养途径,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助。

(一)教师梯队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高校应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以教研为核心,课程、课题与课堂内循环的全链条发展的工作路径,努力为教师搭建平台、拓展渠道,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为了激发各年龄段教师的发展热情,需按照“入门教师合格化、合格教师骨干化、骨干教师名师化”的标准为教师搭建有梯度的成长平台,从“教、培、赛、学”几个方面安排培训项目,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行全面培养[5]。

在“教”的模块中,应重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技巧。针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可以提供基础的教学技能培训,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技巧等。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可以侧重提升他们的教学创新和差异化教学能力,如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可以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案例和教学理论,以指导和帮助其他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在“培”的模块中,应专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高校要定期组织各类专业培训,如教育技术培训、教育理念学习等,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此外,高校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指导,帮助教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赛”的模块中,可通过竞赛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类教学比赛、科研成果展示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些竞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的模块中,应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除了提供专业发展课程,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分享学习资源。例如,可以建立教师学习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在线课程;还可以设立教师学习社区,鼓励教师在社区内分享学习心得和教学经验。另外,在数字培养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以新带老”的策略。青年教师通常对数字技术更加熟悉,因此可以让他们担任数字技术的引领者和培训者。高校可以定期开设数字技术培训课程或工作坊,由青年教师主导并分享他们的数字技术应用经验。同时,骨干教师和名师也可以在青年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与掌握数字技术。这种“以新带老”的策略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加速高校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综上所述,通过细化培养内容,可以加强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级教师的需求,构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平台。

(二)教师梯队建设的名师引领方案

高校如要打造一支科研与教学融合发展的研究型教师队伍,除了要对教师培养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还要重点培育教学名师、高水平专业带头人。这就需要以名师为支撑创建推进“品牌战略”, 其作用主要有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与成长、深化教育教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教育网络。

具体而言,可将名师作为“指引者”,结合数字技术打造学术品牌,进一步放大名师效应,让更多的教师受益。首先,建立由“校长—主任—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全员教师培训体系,发挥“四层联动”作用,通过不同层级的协作与联动,有效地将高校的领导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力的教学支持网络,为名师效应的放大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其次,依托名师工作室的名师效应,将名师的优质课程制作成适合在线学习的数字资源,同时建立专门的在线学习平台,上传并分类管理这些数字资源,供全校教师随时随地学习,不断完善教师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为核心的能力结构。这些数字资源还可以通过数字平台与其他高校共享,进一步扩大名师效应的影响范围。例如,目前有些高校为名师打造了慕课、抖音账号以及博客,不仅提升了名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9802eae221c52ed4a05970eda092b95d的学习资源。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普及,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以“何楚涵博士”的抖音账号为例,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何楚涵博士在抖音上分享专业知识和文化内容,深受观众喜爱,目前已有413万粉丝、超1200万点赞,这种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魅力,还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带来了声誉上的提升和实质性的资源支持。她的成功经验和积极效应有望激励更多教师加入社交媒体分享的行列,共同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建设目标,“名师培养”还可围绕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科前沿知识及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技术、课堂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其中,理念和德行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或开设工作坊的模式来实现,如邀请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名师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激发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热情,并为其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课堂教学技术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组织教学技术比赛等方式来提升。高校可以定期举办针对教师的数字媒介技术培训,如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与整合、教学PPT的设计与制作等,并为教师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技术课程,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举办教学技术比赛,鼓励教师运用数字媒介进行创新教学,展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应用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教师通过共同学习、交流分享等促进教师自身和集体专业发展的社群学习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敏感性,使其更清晰地了解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从而更加轻松地应对教育变革中的新挑战,更加高效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6]。

(三)教师梯队建设的理论实训并行方案

在数字时代,教师的跨界发展已经成为常态,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因此,亟须加强教师与其他高校、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拓宽教育服务领域。

首先,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一个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如校企合作网站或在线协作工具,以拉近企业一线从业人员与高校教师的距离,促使双方在专业领域、技术水平、学术理念等方面趋于统一。其次,在这个平台上,高校可以发布研究成果、教学计划和学生信息,而企业则可以分享行业动态、技术需求和实习机会。通过平台的信息交互,双方可以更精准地找到合作点,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定期聘请外来专家到校做科研或教学分享,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教师通过平台联络企业,与之共建课题,为之输送人才,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方法与工作过程对接等;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在线师资培训,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人员的深入交流。最后,还可以通过平台连接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校企共同组建混编教师团队,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调用,实施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之间融合发展,推进“教法”改革。

综上所述,利用数字技术建立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并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通过实施信息共享、校企合作、数字化实习以及师资培训与交流等措施,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数字技术的引入,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还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创新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库、专业网站、教育平台等渠道广泛获取前沿信息,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其次,数字技术革新了教学形式,传统课堂教学受制于时间和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种限制,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进行远程授课,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生创建更为生动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最后,数字技术还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其他诸多好处。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偏好,优化教学流程,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辅导。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融合将为教育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新的挑战,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数字时代的教育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民选,薛淑敏.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球迭代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3(15):27-30.

[2] 吴刚,田祥宏,王池社,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7(6):17-19.

[3] 张军,朱旭东.重构科学教师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23,44(6):27-35.

[4] 陈时见,李培彤.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时代意蕴与现实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1,8(1):8-14.

[5] 张志泉,陈振华.论教师的知识转化力[J].中国教育学刊,2023(3):79-84.

[6] 王红.五大困境捆住了教师培训[N].光明日报,2008-04-12(1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