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特色及发展趋势研究

2024-10-25苏香菊张远华刘伟

大学教育 2024年17期

[摘 要]开展社会工作是推动我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项目组基于当前国家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分析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以期为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001-05

目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劳动就业等社会问题。例如,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占比逐渐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总人口数为14096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人,占比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比15.4%[1],人口老龄化加剧,直接导致我国养老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生事业发展进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养老压力,给予老年人必要的养老服务。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已成为我国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之一。2023年,《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中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从2020年的9.57%上升到2022年的11.1%,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2]。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及时预防或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其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性。

社会工作是指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工作[3]。开展社会工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社会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缺口较大,因此,需要不断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鉴于此,项目组基于社会现实需要,总结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专业特色,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以期为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最先发端于西方,后引入我国,并在我国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发展。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获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规模渐趋扩大、专业定位逐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日渐鲜明。

(一)专业规模渐趋扩大

1987年,民政部召集知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家,以及原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明确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4]。1999年,中国开设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仅有27所[5]。截至目前,开设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数百所。

社会工作专业恢复至今,虽然仅过去数十年,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整体上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学科体系中地位之高,发展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定位逐渐明确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定位是指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为专业发展明确目标、方向以及前景等。明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定位是推动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前提。当前,很多院校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定位逐渐明确。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定位为“立足华南地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致力于将专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社会服务与公益非师范类专业”[6]。重庆师范大学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定位为“立足川渝经济圈发展需求,紧扣学校与青少年服务、社区与城乡统筹发展、残障康复及长者服务三个方向,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利他主义、多元学科知识及专业技术,精通服务管理、科学研究以及政策分析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7]。

(三)人才培养目标日渐鲜明

为顺应国家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各院校基于自身发展条件均已制定了鲜明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南开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能熟悉和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技巧方法,熟悉社会政策。培养具备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政策研究能力的,可以胜任针对不同工作领域和不同服务群体开展服务、评估、政策分析等综合性工作,以及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8]。安徽大学着重于培养口径宽、适应面广,具有系统、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基础,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强,能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服务与项目评估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9]。总体而言,各院校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或多或少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却如出一辙,即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规范的社会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具有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特色

(一)注重实践能力提升

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社会实践和社会实务的专业,既强调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也强调个人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学主要包含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毕业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这四个方面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一,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主要指学校开设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等社会工作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技能和技巧,为社会工作实践储备知识,打好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是开展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参与社会工作的效果。

第二,实践课程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实验教学方法,以接近现实的工作内容、工作情景为媒介,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解决具体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情景模拟法,即由教师指定某一事件,让学生根据事件背景、事件内容等扮演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即实际操作,主要指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亲身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工作。例如,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青少年犯罪矫正工作、调解家庭矛盾纠纷等,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学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技能与技巧解决问题,明白自身存在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与实践课程教学不同,社会实践教学更考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需要根据不同服务对象、服务环境等及时做出应对。

第四,毕业实践教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核心手段,因此,有些学校会特意预留一年的时间让学生集中实习,有些则要求学生“全过程”实习。毕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巧,应对不同类型的人群,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有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自立能力。

(二)注重多元协同培养

多元协同培养主要包括专业协同培养、校校协同培养、校企协同培养以及校政协同培养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性的社会门类专业,决定其人才培养不可能局限于学院和专业本身,需要多方协同。

第一,专业协同培养。社会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个人的、片面的问题,而是社会公众的、全社会的问题,例如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有关的问题,与家庭、社区、劳动就业有关的问题。因此,社会工作本科专业需要与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联系。

第二,校校协同培养。为给予学生更多的教育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部分开设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之间也会形成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作为交换学生到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南大学(长沙)等学校交流学习一年[10]。

第三,校企协同培养。校企协同培养也是当前开设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通过学校与不同企业之间紧密联系,可以给学生传授学校内学习不到的内容。例如,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关系,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完善的实习训练基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学校也可以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第四,校政协同培养。校政协同主要指学校与政府部门等在专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促进高素质、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有助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三)侧重培养实务人才

社会工作实务是指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伦理原则、方法技能在现实服务中的专业性应用[11]。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实务性极强的专业,能介入和应用的领域较广泛。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青少年犯罪、劳动就业等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开设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的工作重点。例如,广西警察学院重点培养以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为主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2]。开展社会工作实务人才培养工作能满足我国社会问题日渐增加的现实需求,实现人才“招来即用”的美好愿景,可有效避免浪费过多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培养相应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的,能熟练应用社会工作技术与方法的,以及能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各院校立足自身,构建了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科学的、规范的,具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而言,当前开设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集中表现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凸显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特性,注重课内课外教学融合。例如,南京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以成长为目的”的理念,打造“课堂教学、假期研习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科研、实践”三者完美融合,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3]。凯里学院构建“模拟教学+基地实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任课教师通过情景模拟、方案设计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参与互动的平台,采用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现“事件再现”,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加大“临床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14]。

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未来发展趋势

为构建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必要开展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因而需要基于当前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展现状以及专业发展特色,进一步明晰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趋向于职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指将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服务活动发展成为一种专门化的工作,将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服务的群体发展成为在特定岗位上工作的,且具有较为明晰的从业要求和技术规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群体,并更好地服务社群乃至整个社会的过程。概言之,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指将社会工作发展成为一种职业的过程。《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93.1万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72.5万人,社会工作师20.4万人[15]。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不过,当前社会工作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缺口仍然较大,因而迫切需要加快开展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也由此成为社会工作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工作本科专业需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促进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同时,为保证社会工作的规范性、专业性,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职业化发展需要强调“依证上岗”,即需要将获得相关社会工作从业凭证纳入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范畴,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要件。

(二)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趋向于地域化发展

地域化通常又称地方化,指使某一概念、事物或模式等发生转变,并使其具有地方特性的过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地域化是指外来的(国外、国内)社会工作进入地方,并受地方发展水平、地方特色、地方问题等影响,从而适应地方发展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外来的社会工作只有立足于地方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才能站稳脚跟,进而产生效益、发挥作用。一是专业建设基于地方发展水平,即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建设应基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情况,避免专业因“水土不服”难以有效发挥效用。二是专业发展融合地方特色,即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发展应与地方风土人情、人文特色相融合,凸显地方特色,避免专业建设趋于“大众化”。例如,民族地区开设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除教授必修课程内容外,还需要融入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相关知识。三是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优先服务于地方发展,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从地方迫切需求和长远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合理、目的明确地培养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

(三)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趋向于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判断,了解其兴趣爱好、优势长处、学习条件、学习状态、学习期望等,根据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定位,为其量身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以及培养方法,并加以贯彻执行。一方面,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应重视学生个人性格、兴趣和爱好等,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情况,制定具有个性的、发展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学校应该着重培养老年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保证学生掌握且能熟练运用老年人养老、老年人医疗、老年人护理等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对于擅长社交的学生,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其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对于擅长学术科研的学生,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其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总体而言,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趋向于个性化发展,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统计局.王萍萍:人口总量有所下降 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EB/OL].[2024-05-20].https://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401/t202401⁃ 18_1946711.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EB/OL].(2023-06-01)[2024-05-30].https://www.spp.gov.cn/spp/xwfbh/wsfbt/202306/t20230601_615967.shtml#2.

[3]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1(5):82-90.

[5] 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4-29.

[6]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专业白皮书[EB/OL].(2021-12-27)[2024-05-20].http://zhx.scnu.edu.cn/a/20211227/2085.html.

[7] 重庆师范大学.欢迎报考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介绍[EB/OL].(2022-06-20)[2024-05-20].https://history.cqnu.edu.cn/info/1303/3997.htm.

[8]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简介[EB/OL].(2023-12-21)[2024-05-20].https://shxy.nankai.edu.cn/info/1873/1561.htm.

[9]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专业简介:2021年[EB/OL].(2021-06-23)[2024-05-20].https://jwc.ahu.edu.cn/2021/0623/c10298a262708/page.htm.

[10]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EB/OL].(2014-05-26)[2024-05-20].https://wenfa.ustb.edu.cn/zsjy/bkszs/043cc846917a4739a734e2b866ff47ac.htm.

[11] 王玉香.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及能力建设研究[J].河北学刊,2022(4):177-184.

[12] 广西警察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普通本科)介绍[EB/OL].(2023-06-22)[2024-05-20].https://www.gxjcxy.com/fxy/jxky/zyjs/content_4998.

[13]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EB/OL].(2024-06-22)[2024-05-20].https://bkzs.nju.edu.cn/static/front/nju/basic/html_cms/frontViewArticle1.html?id=a7⁃

18151b97f2424aaa1b98e3056a75a2.

[14] 凯里学院.凯里学院2023年招生专业简介[EB/OL].(2023-06-21)[2024-05-20].https://adweb.kluniv.edu.cn/info/1080/1848.htm.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10-13)[2024-05-20].https://www.mca.gov.cn/n156/n2679/c1662004999⁃

979995221/attr/306352.pdf.

[责任编辑:苏祎颖]

[收稿时间]2024-06-2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JBKYZCLL2024-10);2024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位一体’教学体系研究”(2024JGA176)。

[作者简介]苏香菊(1991—),女,广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法社会学。通信作者:刘伟(1984—),男,湖南人,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