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4-10-25盖青
[摘 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明标志着信息科技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成为重塑教育生态格局的重要力量。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效率、创新教育范式、增强育人实效,但同时也会面临技术优势挑战教师权威、技术滥用引发多种风险以及技术“盲区”造成融入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此,高校要坚守教育初心,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客观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智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多方合作,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016-05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尤其是以ChatGPT、Sora等技术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再一次引发教育领域的热烈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在对大量互联网数据进行预训练后,自主创造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新内容的技术,相比传统的人工智能,它更加“聪明”,也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这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种技术也将成为重塑教育生态格局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数字化”的命题,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高校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现状来看,推动“人工智能+”行动,使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发展之势。然而,如何进一步释放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红利、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
作为信息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高效、自主、智能等特征,能解决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教育效率低等问题,推动教育教学多维度智能化,从而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新选择
教育公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受教育资源、教学环境、师资素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就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为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7.5%,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农村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进一步助推教育公平提供了现实基础。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信息检索和知识问答能力,海量优质线上学习资源为农村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选择,从而弥补了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硬件设施较差等不足。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的深度学习、人机交互、内容创造等功能,能够拓宽大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赋予其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二)为提高教育效率提供新动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课程教学环节还是教育管理环节,效率的提高都是受到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找到并能够使用质量高、精度高、受学生喜爱程度高的教育手段,形成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教学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教师需求提供教学素材,自主生成或美化文本、PPT等内容;还可以帮助教师梳理出知识要点、制作好思维导图、创作出演示视频,帮助教师实现较难完成的教学构想,从而丰富教学表达形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教育管理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功能,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个性偏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并精准生成每个学生的“画像”,对可能产生的问题作出预判,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度,从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
(三)为创新教育范式提供新思路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生态的影响是全面的,会为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带来新的变化。首先,教学结构从“师—生”二元结构向“师—机—生”三元结构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可以根据人类语言快速生成文本、图像、视频等。这意味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工具,而是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参与到教学当中。第一,在“师—机—生”三元结构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估者,生成式人工智能扮演辅助教学的角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1]。教师负责教学设计、节奏把控、情感沟通,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师的指令下,提供教学资源、反馈学生疑问、记录学习过程,实现人机协作,共同打造精彩、生动的课堂。第二,教学内容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目前“一对多”的集中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因学习水平、学习兴趣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需求,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方案,提供定制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度和获得感。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与学生进行多轮对话,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成为学生良好的智能学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第三,教学评价从单一化向多维化转变。人工智能技术让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价方式从固定走向融合、评价机制从结果考核转向全过程考核,大大提升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通过教学评价为教育者提供实时诊断,在反馈问题的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以评促教”落实落地。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面临的风险挑战
现代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它并非无可挑剔,两者的深度融合还面临来自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一)技术优势挑战教师权威
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教育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活动。教师具有权威是高校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会对教师职业形成怎样的冲击。虽然“教师下岗”“教师无用”等论调偏离事实,但是学生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对比,产生不同认识或一定程度的怀疑。例如在知识传授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作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兼具工具性和社交性。其知识储备量、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多样化的资源呈现载体、全时段的“一对一服务”,再加上拟人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渠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知识性权威。又如在教育变革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建设交叉学科专业、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教育变革的新趋势。但“隔行如隔山”,每一名教师都有其专业背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需要花费较大精力去适应,因此常常出现“不想融”“无法融”“融不对”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个巨型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中心,能够从复杂多样的海量信息中快速提取出教学所需的学科知识,从而显著提升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技术滥用引发多种风险
对于人类而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存在显著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一,智能依赖造成大脑“退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性地拥有强大的语言处理和原创能力,而且其创造的文本、图像、视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媲美专业人员。这让一些人在面对这类人工智能时会不自觉地形成“本领恐慌”,并对其产生服从、依赖的心理。网络使用的低门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其中一些人将其当作逃避学习或应付工作的工具,把本应自己完成的事情完全交给人工智能去做,逐渐产生惰性。长此以往,将减少大脑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导致大脑“退化”、能力“滑坡”,出现教育主体性和学习主体性逐渐弱化的问题。第二,使用不当引发道德伦理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大范围运用于教育领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抄袭、剽窃等学术诚信危机。人工智能的数据生成不仅快速、便利,而且成本较低,这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不管是学生用于抄袭作业,还是教师用于代写论文,都会构成学术不端行为,从而破坏学术竞争的公正性和严谨性。第三,快速发展带来网络安全问题。“技术黑箱”问题并没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得到解决。一旦人工智能技术因为自身漏洞或遭受人为攻击,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流传出去,甚至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技术“盲区”造成融入困难
从科技发展全局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水平,具有局限性。第一,生成内容的准确度有待验证。作为一种预训练生成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并非基于理性思辨,而是基于概率算法,因此,其生成的内容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数据的“好坏”。但由于无法保证预训练数据的普遍性、有效性和客观性,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时会生成无意义的内容,甚至“捏造”一些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的内容,对使用者产生误导。第二,存在明显的算法偏见。算法偏见是指由于数据、设计或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算法的决策结果偏向某一特定群体或观点。有研究表明,与其他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系统一样,算法歧视与信息茧房也是ChatGPT的常见问题。算法已经被证明容易带有潜在的歧视与偏见[2]。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空间成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阵地[3]。因此,ChatGPT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存在技术“算法”控制教育过程的风险,有可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不利影响[4]。第三,个性化搜索结果容易导致知识视野狭隘。市场竞争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生存需要会趋向于满足和迎合用户的兴趣与爱好。过度追求个性化将导致使用者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这会限制他们对多元信息和观点的了解,从而带来创新能力降低、批判性思维能力弱化等不良影响。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面对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要能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用新技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坚守教育初心,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以此为基础正在构筑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面对快速发展的“数智时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该如何培养人?”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一方面,高校要坚守教育初心,构建“知识为载体,能力为重点,价值为引领”的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促使我们必须回归教育本质这一原点去构建教育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让高等教育更多转向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凸显人相较于机器在情感、精神、道德等方面的优势,为“数智时代”输送更多能够驾驭机器的人。另一方面,高校应有针对性地推进教育改革,适时调整教育内容、教育模式、评价方式等人才培养思路。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能力、素养培养的比重,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跨学科融合应用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高校可开设人工智能技术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增强学生应用人工智能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适应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需求储备更多高层次人才。在教学模式方面,在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人机协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学习场景和学习体验。在评价方式方面,要摒弃传统的知识测验型评价机制,围绕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创新素养、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构建“过程+结果”的多元综合考核体系,创新采用项目式、作品式考核方式,促进评价体系走向开放、包容和多样化。
(二)客观理性看待,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智能教师队伍建设
技术革命永远在路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数智时代”下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变化,主动作为,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努力提高自身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这一时代挑战的能力。第一,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影响力的发挥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同时,目前ChatGPT 仍处于相对低端的水平,其距离非结构化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仍有巨大空间[5]。因此,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应该树立起信心,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加速发展也将使缺乏原创能力的教师面临淘汰。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教师既不能过度依赖,也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适应人机协同的大趋势,合理、合法、合规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第二,要结合时代变化重新进行教师角色定位。在“师—机—生”三元结构中,存在教师与机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机器三对关系,教师的职责和功能相应发生变化。除了面向学生进行授课,教师还要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评估、纠错、调整,同时指导学生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扮演着创意引导者、活动设计者、技术指导者等多重角色。有学者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者角色最根本的颠覆在于未来有可能机器也要受教育,教师的教育对象将从自然人扩展到机器人[6]。第三,要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智能素养。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鼓励教师加强对教学内容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研究,提升教学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构建教师智能教育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智能素养进行科学评估,并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激励教师保持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多方合作,助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也是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中,高校应该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开展跨学科、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向智能化方向转型。第一,创设教育智能化基础环境。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夯实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基础。建设智能教室、智能食堂、智能图书馆等,打造真正符合时代要求和满足师生需求的智能校园,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学习生活服务,让师生真正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激发师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第二,制定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安全规范。面对由人工智能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高校要及时制定并持续更新包含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管理意见和使用指南等相关政策,出台相应的责任清单和问责机制。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范围、管理权限和数据安全要求,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智能教育观和学习观,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合理规范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此有效规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可能产生的问题。第三,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科研投入。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还存在种种局限,需要加强科学研究,研发教育专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有效解决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的痛点问题。高校可以设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环境。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和设立科研课题、项目等多种手段,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领域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第四,深入开展多方合作。高校要加强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及相关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加强多方协作,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贯通。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逐步凸显。高校要着力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可能产生的新问题,用新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宗凯,王俊,吴砥,等.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7):26-35.
[2] 刘培,池忠军.算法歧视的伦理反思[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1(10):16-23.
[3] 盖青.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挑战及破解路径研究[J].天津教育,2024(13):22-23.
[4] 冯雨奂.ChatGP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潜在伦理风险与治理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4):26-32.
[5] 张绒.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关于ChatGPT的专访[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2):5-14.
[6] 李政涛.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颠覆与重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41(7):47-55.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