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25李光辉代成龙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高等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路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在未来实践中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文章结合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考,以期为同类高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010-07
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产教融合不仅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且能够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这对于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一半,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同,较好地满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202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2]指出,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健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更加紧密,发展机制和环境更加优化,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探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未来发展路径的一些思考。
一、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历程
产教融合的概念出现较早,经过不断演变、发展,现已趋于成熟。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与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因此,他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3]。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指出“实业、教育二事,有至亲至密之关系” ,同样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4]。黄炎培先生和张謇先生的论述都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8年9月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更加重视产教融合。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显著增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在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合力的推动下,产教融合初见成效,不仅推动了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当前,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承载的历史使命还在持续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6]。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应用,彰显职业属性,旨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7]。1990年我国设立了第一个硕士专业学位即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来陆续设置了建筑学、教育学和法律等专业学位。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该办法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目的是培养特定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202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该方案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1 年是我国专业学位制度实施 30 周年,30多年来,我国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部分专业学位类别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授予硕士专业学位数百万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8]。《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到 2025 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时代。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产教融合工作。美国的产教融合起源于辛辛那提大学在1906年创立的合作教育制度(Cooperative Education),合作教育是一种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9]。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教育界不断变革,以谋求与社会各界更紧密的合作。哈佛大学在1908年授予了美国的第一个专业学位,现美国各高校已开设了工程技术硕士、教育硕士等100多种专业硕士学位。美国产业界如IBM、Intel等企业巨头,积极参与大学教育办学,推出各自的产教融合模式,吸纳学生参与,为高等教育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日本政府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工作,以“官产学研”结合模式为特色,推动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使得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均取得了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10]。韩国1959 年在汉城大学(现首尔大学) 自设了开展专业性研究生教育的专门研究生院,这是该国专业学位教育萌芽的标志。目前,韩国已设置了人文、法律、教育、电子电气、计算机、医疗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英国在1963 年提出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建议。近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英、美等国授予专业学位的人数比例已经远超学术学位,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培养方式来看,学徒制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能够体现产教融合的理念,因此,美国及欧盟的一些国家开始探索运用学徒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途径[11]。
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政府和社会各行业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积极推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实际的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12]。本文以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当前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方案不尽合理,理论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未能兼顾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概念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紧跟前沿,既要掌握前沿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又要具备很强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动手能力。然而,目前本科阶段的很多工科实验课程经常采用组件式实验箱或者软件仿真教学等方法,造成部分学生缺乏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甚至出现“工科学生理科化”的趋势。这些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一般只注重对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甚至因软硬件开发能力不强而不愿意或者没有足够信心从事实际的企业项目研发工作。有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缺乏科学论证,学位课程只设置传统课程,缺少应用类的选修课程,基本不设置实践课程,没有把产教融合培养作为重要环节。有些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模式进行培养,两者不加区分,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应用能力方面的突出特征。另外,有些导师对于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于强调应用能力培养,甚至仅让学生承担横向课题的开发工作,忽略了对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产教融合机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未能真正发挥良好作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行业对接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仍然是高校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日益重视与企业协同育人,许多导师积极主动地通过产教融合方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采取的培养模式是让学生参与横向课题研发,并通过提炼横向课题中的科学问题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或者直接让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并将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作为其研究方向。通过类似的培养模式,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然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管理机制需要完善。以计算机技术专业为例,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联合项目研发时,一方面,有的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力使用,让学生从事烦琐且强度大的计算机编程工作,甚至还要承担公司的事务性工作,而对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或者学位论文研究写作等则漠不关心,严重的还影响到研究生的正常毕业;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针对研究生的日常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好的激励措施,给研究生的待遇明显低于公司员工,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容易引发劳资纠纷。此外,在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有的教师或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事先没有制定明确的知识产权协议或管理机制,出现了产权归属不明、经济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甚至有的企业未经高校许可,擅自使用师生的技术成果,侵害了高校师生的权益[13-14]。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不明晰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15],提出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各高校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配合,使得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江苏昆山高新区从2018年就开始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与全国工程教指委合作共建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昆山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大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创立了产教融合昆山高新区品牌。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方面,昆山高新区出台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办法(试行)》,从2019年开始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约1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出台年度优秀研究生、优秀企业导师、优秀联培工作者评选等激励政策。然而,类似昆山这样重视产教融合的地方政府较少,一些地方尚未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高校、企业、政府之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和地方政府对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的资源投入力度不大,积极性不高。
(四)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的脆弱性
尽管我国产教融合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然而,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政策不明晰,校企利益诉求不一致,高校人才培养不能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产教融合尚处于较低层次。一些学者提出了产教融合生态圈理念,希望从制度保障、校企协同等方面促进校企良性互动,打造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但由于产教融合生态圈功能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且缺乏制约机制,合作企业随时可能退出,导致产教融合项目中断[16-17]。例如,有的企业只顾安排研究生干活,期望他们给公司带来最大效益,当对学生不满意时,随时可以解除合作关系。反过来,由于有的企业导师很少关心学生的研究进展,只让学生干编程苦力甚至是公司的事务性工作,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业,而且待遇低下,学生感到得不偿失,也可能选择从企业的合作项目退出。当前,部分高校通过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但真正能发挥实质作用的并不多。在研究生的选择、研究方向、论文选题等方面,校企双方的研讨可能并不充分,当导师、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共同目标没有形成时,必然会影响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构建企业、高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18]。
三、江南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物联网产业高地,与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华云数据、信捷电气、曙光云计算、中船奥兰托等机构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江苏省先进计算与控制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开展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优化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为了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沿,并与产业界对接,更好满足企业需求,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在历年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深入业界调研,分析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信息产业对计算机技术的最新需求和人才要求,修改完善课程体系。减少一些本科期间已有较好基础的核心课程,增加更多前沿课程,如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图计算、智慧城市、深度学习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部分课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学时或综合设计环节,课程考核方式不限于考试,也可以是小论文、综合实践等。考虑到产教融合的需要,有的课程可由企业导师承担,学生通过在企业完成实际项目,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在制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邀请产业界同行专家参与论证,确保培养方案的合理性。除了优化课程设置,结合国家破“五唯”的要求,学院还对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进行了改革,不唯论文,更加重视研究成果质量。学生可以从发表论文、研发任务完成情况、专利授权与转化、专业竞赛获奖等条件中任意选择一项,如果满足学院规定的条件,并且学位论文通过校外盲审,就可以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院鼓励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对在企业项目研发中表现突出,或者获得授权专利并且成功进行成果转化的研究生,还将额外给予奖励。
(二)强化产教融合培养过程的日常管理
产教融合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要明晰责权利关系,尤其是企业与院校之间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过程管理制度。例如,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日常考核、激励、企业导师配备、人身安全等各方面都要有明确的协议或机制;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协商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考核评价机制,并强化日常管理;研究生应每周向导师汇报课题研究进展,以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高校应根据研究生在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在学分认定、评优评先、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学生相应的回馈。对于有意向毕业之后留在企业工作的研究生,企业可与研究生签订就业意向合同,并给予其正式员工同等待遇。此外,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往往不太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与企业合作前未签订相应的知识产权协议,因此,当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时,很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开展产教融合培养之前,制定知识产权归属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并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防御机制。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在与无锡超算中心、曙光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等单位开展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将有关管理机制写入合同,学院或导师与企业定期对研究生的工作进行考核及评估,既推动了企业研发任务的顺利进行,又切实保障了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还为企业培养了人才梯队。笔者近几年与江苏邦融微电子有限公司、杭州晟元数据安全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缘计算环境的异构资源动态优化管理及容错机制研究”及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每年派出数名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发中。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企业项目保持一致,使研究生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为企业产品研发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落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多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优秀联培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企业的研发骨干。
(三)建立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保障制度
目前,尽管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政策和保障制度,但关于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的政策制度尚不多见。一些地方出台的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政策主要体现在战略引导层面,没有明确政府、高校、企业、导师、研究生等利益相关方的责、权、利,缺乏可操作性,具体实施起来难度大。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实施与监督机制,促进产教融合各主体的协同配合。定期对各地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从而规范产教融合各方的责任,推动产教融合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江南大学在与位于江苏昆山高新区的江苏邦融微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产教融合培养的过程中,通过签订协议,为研究生联合培养期间的住宿、生活、课题研究等各方面提供保障,使他们能安心工作。昆山高新区从2018年就开始探索实践产教融合新模式,与全国工程教指委合作共建了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昆山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经过多年创新探索,该基地目前已逐步实现“企业引才、高校育才、地方留才”的建设目标,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涌现了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联培企业。通过实施“双导师制”,让研究生开展企业实践、参与课题研究。为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转化为专业技术课题,昆山高新区聘请专家对企业的课题资源进行整合,研究生经过与企业的“双向互选”后,即可到昆山高新区进行实地联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解决了引育高层次人才的痛点问题,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双赢。为了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昆山高新区出台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办法(试行)》,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提供统一住宿,并对校地企产学研合作、高校课题攻关、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毕业落户等提供政策资金支持。这些举措吸引了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进入昆山高新区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研实践。昆山高新区的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机制非常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学习。
(四)选择合适的产教融合合作伙伴,打造利益共同体
如果校企双方没有相互深入了解,容易导致在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矛盾。为了促进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双赢,高校与企业必须相互交流,了解对方,系统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如知识产权管理、交流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高校需要深入分析企业的业务领域、技术力量、生产效益、社会声誉等情况,为研究生选择最适合他们专业发展的企业。同样地,企业也需要对拟开展合作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研究生导师水平等情况,选择最佳的研究生团队,以便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唯有如此,方可形成真正的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推动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地向深层次发展。近年来,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与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曙光云等知名企业密切联系,从学院到导师团队等不同层面与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学院先后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应用创新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在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领域开展合作研发,企业发布课题并提供经费支持,学院组织导师和研究生团队承担研发任务,并将研究生派驻到企业,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与承担的课题紧密结合,实行“双导师制”管理。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打造了校企相互信任的研究生产教融合教育基地,提升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提高了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缓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面广,在各行业领域都有广泛需求,探索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进行了较全面分析,并结合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对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未来发展路径的若干思考,以期为同类高校提供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EB/OL].(2017-12-19)[2024-03-09].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 (2020-09-25)[2024-03-09].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10/01/content_5548870.htm.
[3] 喻忠恩.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4] 王敦琴.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之内蕴及其当代意义[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2(1):63-66.
[5] 王坤,付甜甜.我国产教融合史的三维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0(5):11-20.
[6] 谢笑珍.产教融合:从概念改革到行动实施[N].光明日报,2019-08-13(13).
[7] 李伟,闫广芬.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回溯与前瞻[J].高等教育管理,2021,15(3): 92-103.
[8]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J].中国研究生,2021(10):16-31.
[9] 傅维利,李英华.合作教育及其在当代美国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1996(1):27-30.
[10] 刘大卫,周辉.中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比较研究[J]. 人民论坛,2022(3):110-112.
[11] 马永红,张飞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趋势及启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3):142-450.
[12] 马永红,刘润泽,于苗苗.我国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内涵、类型及发展状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7): 12-18.
[13] KNELLER R,a59e8a5ae962e69a023c20fa5d63ecd87e3848a448d7182000bf52680516ee18MONGEON M,COPE J,et al.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s in Canada,Japan,the UK and USA: with emphasis on publication freedom and manag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ock ⁃ up problem[J]. Plos one,2014,9(3):e90302.
[14] 管宏友,张强中.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08-210.
[15]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04)[2024-03-09].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2/content_5545939.htm.
[16] 党中华,翁政魁,毛杰,等.基于生态圈的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J].高教学刊,2022(35):53-58.
[17] CHUNG J, KO N, YOON J. Inventor group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for sel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partner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1(171): 120988.
[18] 梁传杰,熊盛武,范涛.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5):7-13.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