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背景下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模式探究
2024-10-25陈赜孟醒
[摘 要]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凸显了公共卫生事业在国家安全发展和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后疫情时代,为深入服务国家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推进新医科建设,各地各校正积极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但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公共卫生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以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各高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005-05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凸显了公共卫生事业在国家安全发展和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中的重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与专业人才的紧缺问题[1]。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维护人民健康”和“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2],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在疫情防控期间纷纷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或研究院。
如今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在该背景下把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规律,加快实现公共卫生教育变革,开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是高校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3-4]。南开大学于2020年5月成立了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成立3年多来,利用南开大学综合性强、学科相对丰富的优势,立足天津,面向国家需要,紧跟学科前沿,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成果,彰显了南开特色。本文将以研究院为例,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公共卫生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究后疫情背景下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模式。
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
首先,国内高校公共卫生学院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及“双一流”学科的较少,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和之后新建的公共卫生学院,不少都缺乏完整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硕、博学科体系。其次,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主体仍是预防医学教育,各层次课程体系缺少整体谋划,难以适应现代公共卫生内涵发展的需要[5]。最后,在教学内容上,课程思政的融入不够紧密自然,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学时过少,不利于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PBL教学、慕课等在公共卫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各高校在公共卫生教学资源共享方面有所欠缺。
(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方面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受制于科研力量、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因素,存在研究方向分散、凝练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等问题。同时,公共卫生学院高层次科研项目较少,高水平研究中心及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数量严重不足;实验室建设体系不够完善,从传染病研究的特殊性考虑,还缺少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P2、P3)及相关科研设备[6-7],高精尖设备数量也偏少。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与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学院相比,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师资队伍规模较小,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部分研究方向引进人才困难,师资队伍配备不足;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教师出国进修和参与国际交流机会较少,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力度有待加强;在配套经费、软硬件设施等应聘人才最关心的问题上没有优势。
(四)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方面
要想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需要实施全方位、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开放和社会服务。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公共卫生学院与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顶尖大学缺乏紧密联系,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数量不足;与已有国内外合作单位的实质性高水平合作较少,标志性合作项目数量和成果不多;与国际科研机构、国内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建设的科研平台不足;公共卫生知识科普和智库咨询服务能力有待增强,公共卫生社会服务模式需进一步创新。
二、解决措施与建议
(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
1.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高校应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国内优势学科分布和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建设完整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授权建设[8-9],覆盖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学、卫生政策与卫生管理学等主流二级学科。
研究院计划围绕几位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方向,先期建设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个二级学科,加快补齐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等二级学科方向,逐步覆盖全部二级学科。
2.强化课程思政和优质课程建设
公共卫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拥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因此强化课程思政和优质课程建设是关键。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南开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南开的魂。”研究院牢牢把握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结合南开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打造了公共卫生前沿与挑战、食品安全主动防控等多门涵盖优质思政内容的课程,并将其纳入本科生培养体系,同时进行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此外,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别教研课题;加强与教务部的沟通合作,以打造公共卫生与健康“名师引领通识课”为契机,邀请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走进南开大学校园亲自授课,让本科生与院士、名师面对面,在大师学问精神的引领下拓宽视野,树立远大志向;为教师创造现场观摩院士、名师授课的机会,使教师获得更多关于课程建设的经验,培育出更多的校级、省部级精品课程。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公共卫生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仍然沿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授课为中心、以实验室验证性实验为中心、以理论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10]。各高校应积极学习掌握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我国的教学需要和软硬件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改革,如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小班互动的TBL教学、慕课(MOOC)教学等[11]。另外,各高校应通过有组织的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我国卫生国情和公共卫生现状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院利用“天津公共卫生与健康联合研究院”等平台,与天津医科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开展与天津医科大学的选课互认工作,开放各自校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课程供学生互选,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同时,研究院积极与附属医院、天津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设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10个以上,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
(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方面
1.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
各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应按照“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科研建设原则,在主要科研领域跟上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应以“国家需求、社会需要、学校优势、突破创新”为导向,在科研方向上另辟蹊径,开展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与兄弟院校错位发展,突出本校的学科优势。
研究院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12]的指示,综合考虑师资分布和优势学科情况,凝练流行病和卫生统计学、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与疾控策略评估、新发病原体与生物安全、营养与食品卫生、环境与健康、医学人文社会科学6个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提升了公共卫生学科在国内和国际的科研影响力。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共获各类科研项目75项、累计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共发表科研论文417篇,申请发明专利4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
2.加强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
各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应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开展科学研究,建设“目标引领、成果导向、多元支持”的新型研究平台。利用平台支撑全面提升师生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增加科研成果产出和经费数量,打造高水平设备平台。另外,考虑到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应有计划地建设一定数量的P2级实验室,积极申请建设P3级实验室,并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加强合作,建立P3级实验室资源的长效共享机制。
研究院参与重组“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作为第二单位已经获批建设。研究院还先后获批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特殊膳食营养与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与蒙牛集团、广东美的厨房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完成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P3级实验室)申请,并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外部引入和内部挖掘相结合
一方面,应加大人才引进特别是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面对学术梯队断层的重要研究方向,应尽快引进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和较高学术水平,并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搭建与海内外学者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国家、地方、学校各类人才项目吸引人才加盟,对高端人才和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的支持方式。另一方面,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着重培养学院招聘的优秀讲师、博士后和现有的青年骨干教师,每年派出一定数量有发展前途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跟踪国际前沿。同时建立学术奖励机制,对于产出高水平论文、专利和转化成果的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和政策倾斜。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在Science、Nature等著名学术期刊官网、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南开大学主页上持续刊登引进高端人才、学科带头人、副教授以上人才的招聘广告,通过举办“国际人才论坛”共开展了7批人才引进面试工作,成功引进多名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应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需要,聘请一部分学院急需,但目前又无法全职引进的校内外人才为兼职教师。实施引进与外聘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做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对学院兼职人员的绩效考核具有灵活性,不会因为他们在学院的任职而影响原单位的考核。同时,聘请公共卫生行业领域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另外,要健全校内外教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为学院教师出国深造、访问或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提供各种便利;要建立专职教师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公共卫生相关实践部门现场实践或挂职锻炼制度,扩大公共卫生学科的影响力。
(四)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
1.推进与国内外顶尖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战略合作
突出高端引领,遴选若干公共卫生领域的世界顶尖名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有重点地部署开展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项目,针对重大公共卫生科学问题实现理论突破,在新药研发、医用纳米材料、生物活性材料、干细胞和基因治疗方案、精密仪器等方面积极开展应用转化工作;完善与顶尖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安排互访交流、组织学科高端论坛等形式促进学科对接,鼓励学生参加暑期游学和联合培养项目,邀请对方学者和学生来校访问交流;积极举办各类学术会议,邀请领域内国内外院士和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加强与校外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实验室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鼓励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学校或企业共建实验平台,拓宽研究领域,形成资源共享和强强联合的优势。
研究院承办了“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2021天津论坛”等10多场学术交流活动,深化了与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交流合作,建设了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南开国际先进研究院(深圳福田)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还积极开展了与校内各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国内5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邀请超过20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参加了2020年“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等,对扩大研究院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多种方式参与服务公共卫生事业
参与决策咨询,依托中国工程院等部门承担重大咨询项目,形成支撑国家和地方公共卫生战略决策、高层次技术咨询的智库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市场监管、疾病预防、卫生监督等行业人才培训,服务脱贫攻坚,为社会培训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开展公共卫生全民科普,提高知识可及性;打造公共卫生科普活动品牌,邀请更多来自校外的公共卫生领域学生、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其他普通民众参与,提高公共卫生学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13]。
研究院多名教师积极投身新冠疫情预测研判工作,并收到了国务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向南开大学发来的感谢信。承办了“天津市市场监管委食品安全培训班”和“天津市市场监管委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培训班”,为天津市市场监管委相关负责人、天津市各区局分管局长等共计170余人进行了培训。打造了研究院两大学术品牌——南开公共卫生讲堂和“南开释疫”科普专栏。南开公共卫生讲堂已举办了7讲,邀请了多名院士专家作现场报告,累计有2000名以上学生在现场聆听,网络直播听众超过600万人,扩大了南开公共卫生学科的影响力。新冠科普专栏“南开释疫”集中对公众进行科普和引导,目前已更新72篇科普文章,累计浏览量超过100万,为科学防疫、精准防疫作出了贡献,发出了“南开之声、天津之声”。
三、结语
建成若干所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事关国家建设、发展与安全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研究院将以此为契机,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公共卫生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更加有效、医防融合更加高效、学科交叉更加深入,培养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人才的能力明显增强,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的多赢局面,肩负起促进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使命。
[ 参 考 文 献 ]
[1] 段萍. 公共危机治理视角下政府社会动员能力研究:以我国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实践为例[D]. 南京:东南大学,2022.
[2] 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J].求知,2020(10):4-7.
[3] 李立明,叶冬青. 为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而努力奋斗[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2, 26(3):249-250.
[4] 常江,沈敏,潘安. 推动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促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3, 27(3):304-306.
[5] 师璐,黎莉,万成松. 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29(2):195-198.
[6] 陆静,顾兵,徐红岩. 地方医药类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39(8):296-299.
[7] 黄翠,梁慧刚,童骁,等. 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38(23):70-73.
[8] 黄倩,赵莉,张娜,等. 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院校教育的新思考[J]. 现代预防医学, 2023,50(19):3641-3648.
[9] 欧阳云,徐小娜,王程强,等. 公共卫生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析[J]. 大学教育, 2023(21):16-19.
[10] 王建明,沈洪兵. 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养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2,26(6):621-623.
[11] 杨皓斌,胡向科,史千山,等. 湖南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建议[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0,19(5):393-397.
[12] 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高校师生砥砺奋进[EB/OL].(2021-04-20)[2024-0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20/content_5600696.htm.
[13] 彭城,朱腾飞,贾方芳,等.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的创新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建+科普”工作为例[J]. 高教学刊, 2023,9(27):77-80.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