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的地方高校本科学生多元管理模式探索和实践

2024-10-25傅文炜陈鑫刘建峰刘聪

大学教育 2024年17期

[摘 要]本科学生管理模式是当前高校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关键要素之一。文章围绕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土建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地方高校在本科学生管理方面的局限性,阐述了“三全育人”多元协同管理的意义。以此为前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构建了地方高校本科学生多元管理模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的全员育人模式、多目标协同的全程监督策略和交叉融合的全方位管理方法,实现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深度融合。这一模式在学业指导和就业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高了本科学生的就业率、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等多项指标,有力推动了高校本科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实践成果和管理经验可为地方高校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地方高校;大学生教育;多元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108-06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中的关键任务之一,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创新性和全面性直接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的发展需顺应国家的发展趋势,融入新的教育发展理念,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目前,智能建造、“一带一路”倡议、“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为土建行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新兴领域的兴起也对本科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并具备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成为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诸多学者围绕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了不同层次和维度的探索。李金香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困境,强调了加强新时代学生管理水平的积极意义,并从思政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等角度提出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1]。刘永亮等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主体行为三个方面对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偏离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2]。倪晓玉等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探索了多部门协作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出了“教、学、管”联动管理机制的提升策略[3]。贾致荣等针对地方高校的土建专业学生,提出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计划,将教育模式从中职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4]。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能够推动本科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董春阳等以北京科技大学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型本科生导师制度,并对其路径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刘健康剖析了高校辅导员在全员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新时代辅导员育人角色的现实困境,提出为了进一步落实辅导员的立德树人任务,应从激发自身动力、提供资源和明确职责边界等方面持续发力[6]。张阳从科研育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高校科研育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的科研育人路径,助力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7]。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教育主体、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都应保持高度统一。从多元协同的角度开展本科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需要探索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调动专业教师、学工教师和行业专家等多方力量投入管理过程中,并渗透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针对地方本科土建类人才的教育管理,本文分析了“三全育人”的必要性、意义,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构建本科学生管理模式,并开展人才培养实践和管理效果评价。

一、“三全育人”多元管理的必要性

(一)地方高校本科学生管理的局限

1.围绕日常运维开展工作,缺乏全过程的跟踪和培育

在地方高校的本科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侧重于日常行政和维护工作,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缺乏关注。这可能是管理资源不足、管理者视野有限、缺乏专业化的培育机制等因素造成的。资源不足可能导致学校将学生管理的重点放在维持基本运作上,而非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人力和财力资源有限的地方院校,通常会优先保证日常教学与管理的运行,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投入不足。同时,传统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育,无法充分发挥其潜能。管理者可能由于历史、资源或者经验的限制,通常会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的管理办法。这种方式很难满足各类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尤其是在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培养方面。部分学校管理者过度强调规章制度和考核评比,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此外,缺乏专业化的培育机制也是影响学生管理效果的关键问题。在职业发展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个性化学习规划等方面,部分地方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和服务,学生难以获得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时会感到无助。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社会的深度对接,以及对学生实际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因此,地方高校应努力突破日常运维的限制,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学生管理和培育体系。这个体系应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的规划,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成长资源,并加强对学生成长的跟踪和支持。同时,需不断优化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采用以成绩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忽略学生全方位的增值评价

以成绩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强调分数和考试结果,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机会高度依赖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特长,而这些往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潜能培养的关键因素。单一的成绩评价制度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提升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往往被边缘化。这种评价制度忽略了学生的多元增值评价,可能会导致学生仅为提高分数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过度依赖成绩评价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学生面临挫折和失败时。长此以往,这样的评价体系还可能助长浮躁和功利的学习风气,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忽略学生的多元增值评价还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忽视有特长或有潜能的学生,这不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多元化发展。

总体来说,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更为全面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将项目作业、研究参与、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纳入评价体系,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育人主体间缺乏协同配合,教育理念和育人手段更新滞后

当前社会对土建等行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正经历转型升级。然而,部分地方高校在本科生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育人主体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教育理念和育人手段更新滞后等问题。

育人主体缺乏协同配合意味着高校各部门、教师与学生,以及高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互动不够紧密。土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能够紧跟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使得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难以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理念和育人手段缺乏更新则表现在高校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土建行业不仅需要技术型人才,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跨领域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部分地方高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内容更新和课程设置方面难以满足行业和学生的需求。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高校在本科生管理中存在的育人主体协同配合不足、教育理念和育人手段更新滞后等问题,这成为制约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需要加强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合作,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育人手段,以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积极意义

1.坚持全方位育人理念,突破传统学科的发展壁垒

全方位育人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通过各方面、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而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创新。通过设立各种实践项目、创新实验室等平台,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2.促进学生学科交叉思维发展,培养适应土建行业发展的人才

当前,土建行业正处于技术革新和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在本科教育中推动学科交叉思维的培养,这对于适应和引领土建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把土建工程知识与人工智能、环境科学、管理学多领域知识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建设项目,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行业动态,理解和解决土建行业中的复杂问题,从而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如建筑信息模型(BIM)、绿色建筑设计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化学生工程思维,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

工程思维是指能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考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地方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工程原理,提高动手能力,并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工程思维。同时,高校应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等,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解决工程问题,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

二、“三全育人”多元管理模式构建

(一)“三全育人”多元管理模式

针对部分地方高校在本科学生管理上的局限性,课题组围绕培育学生的核心任务和土建类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迫切需求,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三全育人”多元管理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三个角度改革管理模式,构建学校统一领导,校、院学生工作两级管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及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及全员育人工作机制。课题组对本科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利用每学期的教育数据进行实时评估,并及时向学院、德育导师以及学生发出预警信息。通过统筹各方信息,为学生建立档案,以进行精准帮扶。课题组从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三个角度,对土建专业本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育人服务,形成本科学生多元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初显成效,取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选拔赛二等奖等荣誉。

(二)“三全育人”多元管理模式的内涵

在地方高校本科学生管理中,“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首先,“全员育人”意味着教育工作不再是单一教师的职责,需要校内外各相关部门、人员的共同参与,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共同构建一个多元的育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接触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和最新知识,其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涉及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全面的教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更高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此外,“全过程育人”强调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步入社会后的持续关注和支持。地方高校应构建完善的教育跟踪体系,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科研项目、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从而锻炼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素质。此外,通过与行业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地方高校能够确保教育内容、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行业发展紧密相连,真正实现教育的应用性和前瞻性,为行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以学生为主的全员育人模式

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苏州科技大学建立健全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构建学校统一领导,校、院学生工作两级管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及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同时,不断修订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课外学分、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收录于《学生手册》,出台了《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等文件,切实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以上述制度和责任机构为基础,土木工程专业形成了由专业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承担主要责任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专任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所授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将课程教学过程中掌握的问题与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沟通,并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跟踪,实施精准帮扶,帮助其达到毕业要求。此外,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同宿舍同学、家长协调配合,根据学生存在的状况与问题,采取“一对一”帮扶,并持续关注其学习情况与心理动态,及时帮助学业预警学生减轻学习与思想压力,树立学习信心,共同帮扶学生成长。

(四)多目标协同的全程监督策略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指导涉及知识学习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对大一新生重点强化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二、大三学生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技能竞赛);对毕业班学生则侧重就业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学生学习指导的具体措施与执行情况见表1。上述措施使学生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从而提升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风。

为保证学生达到毕业要求,跟踪评价体系分别从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能力进行跟踪评价。任课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能力要求等)、成绩单、课程小结、评分细则、过程记录、达成情况等评价内容,跟踪各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情况,找出其薄弱环节,并给予个性化重点帮扶,帮助学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五)交叉融合的全方位管理方法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均修订本科招生宣传材料,在招生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招生简章和招生信息,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一是专业负责人直接参与“直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零距离”等视频直播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主流视频网站等平台宣传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及招生政策。二是积极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真情系母校,逐梦苏科大”寒假大学生回访母校宣传活动。三是向各中学、各校友会寄送招生宣传材料,并选派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和骨干教师赴盐城、泰州、南通等城市进行面对面招生咨询,介绍学校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就业去向及历年录取分数等信息,以吸引高质量生源报考本校土木工程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一是根据《苏州科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形成了“普查、筛选、跟踪、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以及“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二是加强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坚韧之美,筑梦远行”“逆境携行,‘疫’路有你”等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年均150次,重视个体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学校设有就业服务与职业发展中心,建有学生就业创业专门网站,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一是通过课程讲授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入学教育、专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环节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不同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二是组织学生参加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和苏州市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班。三是举办就业门诊、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毕业班班干代表座谈会及毕业班党员代表座谈会等,特别举办贫困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解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利用就业平台、QQ和微信等网络工具拓宽就业指导与就业信息发布的渠道。

三、“三全育人”多元管理实践探索

(一)学业指导改革成效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在本科学生招生、学习辅导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土木工程专业招生范围覆盖江苏、北京、上海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三年招生数量分别为185人、174人和172人,其中省内生源占比73.26%,江苏省内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线7~9分,江苏省外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线18~184分,第一志愿上线率分别为100%、99.4%和99.4%。本专业生源数量稳定且质量较高。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制度和措施有效落实,能够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院近三年未出现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在学习情况跟踪方面,近三年来,本专业学业预警学生共有29人,经帮扶,有19人在后续的学习中达到专业课程要求,解除预警状态。各个阶段的精准把控和精细化指导保障了学生的顺利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共计313人,平均毕业率为83.24%,平均学位率为80.59%,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97.44%,在同类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

(二)就业创新提升成果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一是组织行业专家座谈,每年为学生开设大型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讲座4场、专家录像讲座2场。二是拓展就业单位渠道,平均每年举办56场企业专场宣讲会,其中包含30场学院领导推荐就业单位企业专场宣讲会;举行4~7场专场招聘会,其中包含2场学院领导推荐就业单位专场招聘会。三是发展优质就业创业单位,每年新增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2家,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实训搭建了优质的平台。近三年,本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根据江苏省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2020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率为96.17%,其中,有66.55%的学生从事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工作,有22.29%学生选择攻读研究生或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工作。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高达97.10%,在同类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

四、结语

在“三全育人”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文围绕地方高校本科学生管理的关键任务和土建类专业转型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地方高校本科学生管理的教育局限,剖析了“三全育人”理念的积极意义。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题组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层面构建了地方高校本科学生多元管理模式,实现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深度融合,并基于上述模式,开展了“三全育人”多元管理实践探索,在学业指导和就业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金香.关于高校学生规范化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风,2008(24):96.

[2] 刘永亮,柯佑祥,谢冬平.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三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扎根理论分析[J/OL].(2023-10-10)[2024-03-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978.g4.20231010.1358.016.html.

[3] 倪晓玉,徐晓飞.对多部门协作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探析: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0(8):186-188.

[4] 贾致荣,师郡.基于春季高考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本科学生培养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18-21.

[5] 董春阳,刘铄.“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探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2):49-55.

[6] 刘健康.辅导员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3):43-47.

[7] 张阳.“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科研育人路径探究[J].公关世界,2023(22):99-101.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