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西藏建设视域下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10-25王小兰陈甲瑞
[摘 要]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西藏自治区提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西藏的发展目标。林业生态工程学的核心是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在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文章结合美丽西藏建设进行了如下改革和探索:一是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参与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三是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美丽西藏建设对高质量林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064-05
美丽西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是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和形象表达[1]。2013年,西藏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把西藏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强区[2]。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再次对美丽西藏建设寄予厚望,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2021年,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守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雅鲁藏布江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确保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力争到2025 年达到12.51%[3]。各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急需具有系统林业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林业人才。人才缺乏是制约西藏林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林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林业工作结果的优劣,并决定生态效益的好坏[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优秀人才是实现美丽西藏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学通过对防护林学、水土保持学、森林培育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继承和交叉,成为一门新的专业课程[5]。该学科是一门根据社会的切实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兴学科,旨在综合运用植物、工程和生物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作为西藏农牧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林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半学期(第7学期),共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8学时,实习1周。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该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高。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已完成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学、水土保持概论等,林业生态工程学中关于基础理论和人工林培育等教学内容跟学生之前所学的课程有相似的地方,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感觉接触过该课程的许多内容,没有了新鲜感,致使其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定位不准确。大四学生通常面临毕业前的考研、考公、毕业论文撰写等问题,对于这门课的定位仅仅是考试及格拿到学分。三是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的互动较少,师生间的交流较少,教学效率低下。由于大四时间紧张,课后又没有时间复习课堂内容,致使教学质量不高。针对以上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经验,从建设美丽西藏的视角出发,探索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系统性,突出地域性和实用性特点。林业生态工程学核心思想是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形成复合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其主体理论与植被、气候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各地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差异很大,所以构建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把握教学内容的适用区域,突出其适用性和区域性特点[6]。西藏作为我国第二大省级行政区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地形复杂,区域内分布有高山、峡谷、水系、湖泊、盆地、冰川与冻土等多种地貌,气候复杂多样,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气温较低,温差大。从水平地带来看,西藏东南暖热、湿润,西北寒冷、干旱。复杂的地形与气候造就了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荒漠、高山冰缘等多种生态系统。与此同时,高海拔、干旱、强紫外线等因素导致西藏生态屏障薄弱,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难以修复,生态环境整体脆弱。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近几年,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先后选用了中国林业出版社第3版(2010年)、第4版(2020年)的《林业生态工程学》[7]作为教材。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的经典教材,其系统、全面地概括了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使用效果良好。但该教材中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相应林业生态措施等内容较少。因此,在保证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需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构建,突出地域性和实用性,增加针对高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地退化、森林保护等方面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内容,重点突出西藏“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和综合整治工程。改革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模块构成如下:
(一)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模块
了解林业生态工程概念、林业生态工程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布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及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掌握林业生态工程基本理论、植被恢复的基本理论及其各理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指导作用。
(二)人工林培育模块
了解人工林生长发育规律和过程、树种混交的理论,掌握立地类型的划分及适地适树的标准和方法、混交林的结构配置技术、造林密度理论和技术、整地技术和造林方法,以及林分的抚育管理和改造方法。增加并重点掌握西藏高寒、干旱半干旱地区及西藏“两江四河”流域主要造林树种和造林技术。
(三)防护林工程模块
重点介绍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风沙区治沙造林等工程的生态效益和营造技术要点。水源保护林工程以藏东南天然林为例,结合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文效应的长期监测样地,掌握集水区水源保护林的结构及水源保护区森林植被的恢复技术。了解内陆滨水岸防护林的类型及生态意义,以雅鲁藏布江中游特有树种巨柏在河岸两边的分布为案例,讲解其生态适应性和防护意义。水土保持林工程重点掌握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配置方式,坡面水土保持林的类型及配置技术,侵蚀沟系林业生态工程的配置等主要内容。增加有关西藏水土流失的特点、重点区域及现有关于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案例[8]。农田防护林工程重点掌握农田防护林的营造与抚育管理,农林复合系统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结合乡村振兴政策着重介绍如何选择当地特色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例如林芝市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以林药复合和林菌复合为主的林下经济,促进居民增收。风沙区治沙造林重点介绍沙化土地治理措施及防风固沙的造林技术,以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沙的形成、危害及治理措施为例[9]。
(四)综合效益评价与工程设计模块
掌握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以西藏林芝市近期实施的生态工程项目的设计说明书为例,介绍林业生态工程设计的步骤、内容,以及设计说明书的编写与设计方法。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一)突出参与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师生偶尔会有互动。参与式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先讲解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思想是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改善区域或流域的生态环境,再让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为一组(以县或市为单位),以家乡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主题,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带着“如何用林业生态工程措施治理这些问题”等问题来学习这门课程。在课程结束时,每组学生针对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进行林业生态工程设计、配置树种模式等。通过全组成员共同介绍方案创意、教师及其他同学评述等形式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对于一些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方法可行的工程设计要予以及时肯定和加分。通过参与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增加案例教学
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教师须做到一课一案例,在每个章节都融入典型案例,尤其是与美丽西藏建设有关的案例。例如,在讲授“水源保护林工程”时,融入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这一成功营销模式,以及林芝为什么称为西藏的“小江南”等内容,引出为什么要营造水源保护林工程、如何营造水源保护林工程。在讲授“水土保持林工程”这一章节时,融入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大地之树”景观,讲解侵蚀沟道的形成。在“风沙区治沙工程”章节中,介绍隆子县万亩沙棘林、雅鲁藏布江两旁植树的艰苦奋斗精神。通过案例教学让不同的林业生态工程具体化,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在水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在美丽西藏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度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三)注重实践教学
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教学是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部分,该课程包含16个学时的实习实践。通过实习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
首先,重新修订了林业生态工程学实习教学大纲,制订了详细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包括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地点、所需仪器设备、考核方式等,并分别从野外调查实习实践阶段和实习报告撰写实践两个阶段制订具体内容,使实践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完善理论的目的。改革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有:(1)色季拉山水源涵养林调查,掌握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组成、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监测方法等;(2)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及防风固沙工程,实地调查现有生态工程中所选用的树种、造林设计和工程的实施现状等,掌握高寒地区植被修复的难点(干旱、土薄、坡陡、大风等因素限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工程效益;(3)河谷农田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了解农田防护林的主要树种组成、结构特征、防护效益等。
其次,针对以往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实习目标不明确、学生不重视等问题,采取实习前讲解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方法等方式,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浑水摸鱼。
最后,调整实践教学的成绩占比,由传统的“考知识”向“考技能”转变[5]。实习成绩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在实习过程中,从团队的协作方面对各个小组的实习情况现场进行打分,得出小组得分,占总分的20%;(2)个人技能分,对个人技能现场打分,比如仪器的熟练程度、野外调查方法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占总分的30%;(3)实习报告成绩,野外调查结束后每组撰写一份实习报告,教师根据实习报告进行打分,占总分的50%;此外,每组组长酌情加分。通过调整实践考核的成绩占比,提高学生实习的主动性,达到以实践促理论的效果。
三、考核方式改革
注重过程考核。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课堂上复习考研、考公等的学生较多,认真听课的学生较少。改革前,这门课的成绩构成为期末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20%+考勤×10%,可以看出期末闭卷考试占主要部分,这也造成很多学生在考试前夕突击复习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只是形成机械性的记忆而缺少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注重过程考核。改革后,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至40%,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下降到60%, 取消考勤率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减少学生只是进了教室而不听课的现象。改革后,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实验报告撰写情况。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有4~5次课堂作业,以思考题和开放性选题为主,每次作业提交后教师进行评阅、打分,并在课堂上对优秀和不足的地方进行点评。从改革效果来看,学生每次作业后都知道自己的作业成绩,同学之间相互比较,无形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作业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四、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知识体系改革突出地域性,结合参与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学生能结合实际,思考自己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该如何解决,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里面,而不只是教师“一言堂”。反过来,学生的正向反馈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促进作用,让教师在课堂上更有成就感,也更愿意花时间打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达到教师和学生互相成就。改革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态问题兴趣很高,教师能做到正确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另外,考核方式改革中对平时成绩比重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积极跟教师交流。
(二)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需要
认真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学实践教学,学生通过野外参观和调查、资料收集、实习报告的撰写等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实现了课堂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的良好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前熟悉各项林业生态工程所需的专业技能、工程实施情况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等,能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查缺9299a04429395c6ebb1225ef2086cbd5a611591b7c59a152f74a728af8ed2fc7补漏,成长为建设美丽西藏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不仅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要,也为学生以后在林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等相关行业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结语
美丽西藏建设是西藏自治区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急需具有系统林业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林业人才。本文通过分析林业生态工程学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加大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比例,经过为期一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专业技能明显提升,为美丽西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祁凯丽.新时代美丽西藏建设的四重认知维度:基于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思考[J].西藏研究,2021(3):133-140.
[2] 王亚妮.美丽西藏建设的法治保障探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26-31.
[3] 王君正.坚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努力推进美丽西藏建设[J].新西藏(汉文版),2022(5):10-13.
[4] 普布顿珠.建设美丽西藏,扎实做好林业工作[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8,37(4):5-8.
[5] 辛颖,赵雨森,陈祥伟,等.《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森林工程,2011,27(4):88-89.
[6] 贾玉华,郭成久,王瑄,等.“林业生态工程学”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4):68-70.
[7] 王百田.林业生态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
[8] 张怡,郭天雷,孙昆,等. 寒区水土流失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以西藏山南市为例[C]//中国水利学会.2023中国水利学术大会论文集(第二分册).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23:6.
[9] 潘红星.加强雅江流域防沙治沙工作 促进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J].林业经济,2007(8):34-36.
[10] 肖辉杰,王栋.“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5):44-47.
[责任编辑:刘凤华]